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分析聚乳酸纤维的热稳定性,采用多种热处理方法对聚乳酸纱线进行了处理。通过对处理后聚乳酸纱线的强伸性、热收缩率等指标的测试分析,确定了聚乳酸织物的适宜加工方式和加工温度。  相似文献   

2.
纺制纯阻燃黏胶纱和混纺比分别为8:2、7:3、6:4、5:5的阻燃黏胶和聚乳酸纤维混纺纱,并将各混纺比纱线合股后,在电脑横机上编织5种纬平针织物,探讨混纺纱及阻燃织物相关性能。结果表明,混纺纱断裂强度和伸长率都随聚乳酸纤维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阻燃黏胶、聚乳酸纤维混纺针织物极限氧指数随阻燃黏胶含量的减少而降低。综合考虑纱线和织物性能,阻燃黏胶、聚乳酸纤维混纺比为6:4时针织物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3.
《丝绸》2015,(5)
为了开发性能优良的聚乳酸吸湿排汗运动面料,对聚乳酸纤维的纵向表面和横截面进行分析,然后采用聚乳酸长丝与不同混纺比的亚麻/黏胶单纱直接并捻成复合纱线,分析复合纱线的结构,随后采用不同的织物组织(平纹、斜纹、缎纹)将并捻复合纱线织成织物。对织物的透湿性、透气性、毛细管效应及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讨论织物组织和不同混纺比对织物吸湿排汗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组织织物中吸湿排汗性能最佳的为缎纹;随着黏胶含量的增加(亚麻含量的减少)织物的毛细管效应和力学性能依次增大,而透湿性和透气性依次减小。  相似文献   

4.
用棉纱线作经纱,聚乳酸玉米纤维长丝作纬纱,结合联合组织的设计手法,开发出聚乳酸玉米纤维纬长丝织物。就其设计方案和设计思路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其风格特性指标进行了测试。通过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棉/聚乳酸玉米纤维纬长丝织物既分别体现了棉纤维和聚乳酸玉米纤维的优良特性,又体现了纬长丝织物的风格特性,达到了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利用棉/聚乳酸纤维开发的织物花型新颖、美观,介绍了棉/聚乳酸纤维混纺织物的开发要点,认为:(1)聚乳酸纤维与棉的混纺比为70/30时可充分发挥聚乳酸纤维的物理机械性能;(2)棉/聚乳酸混纺纱线采用两种染料两浴法染色,工艺繁复,色光易控制;(3)后整理要兼顾聚乳酸纤维的特性,以免使其遭受损伤.聚乳酸纤维在府绸织物上的运用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产生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聚乳酸纤维是一种新型合成纤维,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性而符合当今注重环保的潮流。对中国在聚乳酸纤维及其织物的研究与开发现状进行了文献分析和总结,发现:聚乳酸纤维除了可生物降解、体积质量较小和吸湿性比涤纶略好外,在其他服用性能上不及涤纶,特别是聚乳酸纤维的染色问题尚未完全解决;且中国有关聚乳酸纤维织物服用性能和舒适性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7.
聚乳酸纤维织物服用性能测试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瞿永  卜佳仙 《纺织学报》2008,29(11):48-51
为更好地了解聚乳酸纤维织物的服用性能,提高产品开发的针对性,对相近规格的纯聚乳酸纤维织物、聚乳酸纤维/棉(80/20)混纺织物、棉织物、涤纶织物进行强伸度、透气性、折皱回复性、导湿性、悬垂性、耐磨性、起毛起球性、交织阻力等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聚乳酸纤维织物具有很好的伸长变形能力;其折皱回复性、导湿性、悬垂性和耐磨性良好;透气性和抗起毛起球性不如棉织物;具有较高的交织阻力,可防止织物产生纰裂。聚乳酸纤维/棉混纺织物由于棉纤维的加入改善了聚乳酸纤维织物的透气性和抗起毛起球性,减小打纬阻力,但织物的折皱回复性、悬垂性和耐磨性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8.
纺纱厂可根据客户的需求,通过调整纤维混纺比提供各种混纺纱。多种纤维混纺有利于提高特定产品的质量,或提高纱线和织物的功能性。纤维混纺比对纱线强度和织物耐久性也有较大影响。纱线强度与织物耐久性有相关性,即纱线强度越大,织物耐久性越好。如A和B两种纤维以50∶50的质量比混纺后,纱线的强度无法通过纤维A和B的算术平均强度进行预测,说明影响纱线强度的因素较多,如纤维长度、强度、纤维摩擦性能和纤维的线密度和纤维伸长率等。在诸多研究的基础上,现已建立了纱线强度与纤维长度、线密度、强度和摩擦性能的相关性,但纤维伸长对纱线强度的影响研究较少。文章讨论了纤维伸长对纱线强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将聚乳酸纤维与竹纤维、粘胶、Modal、Tencol、棉、羊毛及涤纶纤维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对聚乳酸纤维混纺纱与棉纱、涤棉混纺纱的物理指标进行了对比测试,并对聚乳酸纤维混纺织物的风格和服用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聚乳酸纤维混纺织物是较理想的服装面料.  相似文献   

10.
对聚乳酸纤维纯纺织物和聚乳酸纤维/棉混纺织物的机械耐久性、外观保持性以及透湿性等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纯棉织物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聚乳酸纤维织物具有良好的服用性能,并且聚乳酸纤维与棉纤维混纺后,不仅使原料成本有所降低,而且使织物的整体服用性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PLA纬编针织产品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兵 《针织工业》2006,(8):40-42
介绍了PLA纬编针织面料的设计方法及原理。采用PLA短纤纱和棉纱交织生产了法式罗纹织物和双面网眼织物,对其编织工艺和染整工艺作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2.
采用PTT、PLA、Cooldry、三角异形涤纶丝、棉和亚麻等原料,按其不同比例混纺试制了A、B、C、D和E五个系列13种织物。采用FAST织物风格仪测试触觉风格的性能指标,运用系统聚类法对对测试结果进行聚类分析,探讨纱线线密度、纤维成分及组织结构与织物风格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亚麻纤维替代棉纤维可以不影响织物风格;组织结构的较大差异会引起织物风格的不同,而较相似的组织结构对织物风格的影响相对较小;纱线线密度、纤维成分对织物风格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刘德驹  张伟  张艳 《纺织学报》2010,31(11):83-89
为解决PLA /棉/PTT 3组分包芯纱针织物采用二浴法工艺染色时出现的加工耗时较长和生产效率较低的问题,研究了PLA/棉/PTT 3组分包芯纱针织物的节能、环保低温一浴染色新工艺。由于PLA不耐碱,出于对其组分性能的保护,选用中性条件下固色的Argazol N系列活性染料染棉组分;同时,选用对棉组分沾色相对较轻的中温型分散染料染PLA、PTT组分;染色处方中加入2.5 g/L扩散剂NNO,可以实现很好的防沾色效果。通过对Argazol N染料固色温度的研究和环保载体CWP-910的使用,PLA/棉/PTT 3组分包芯纱针织物可实现在90℃低温条件下染色。研究表明,染色过程保温30min,既可保证较高的上染率,同时PLA、PTT组分又有很好的同色性。  相似文献   

14.
聚乳酸纤维(PLA)具有羊绒般的手感,蚕丝般的柔和光泽,兼有羊毛的保暖性、棉纤维的吸湿性和导湿性等特点.结合毛精纺工艺,通过实验性生产,探讨了羊毛与聚乳酸纤维交织在染色、纺纱、后整理等工艺上的特殊要求.对比测试结果表明,聚乳酸纤维对改善织物的服用性能具有一定的作用.文章还介绍了聚乳酸纤维与毛纤维加工的技术要点,提出了聚乳酸纤维开发纺织新产品的思路及其在毛织物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玄武岩纤维具有优良的隔热及阻燃性,在阻燃领域应用广泛。作为对玄武岩服用阻燃织物的探索,设计并织造了低面密度的玄武岩纬纱织物、玄武岩包芯纱织物,并研究了织物组织对其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玄武岩织物的阻燃性能优异,尤其是其包芯纱织物;玄武岩织物的平均浮长越短,所呈现的阻燃性能越佳。  相似文献   

16.
翟亚丽  宋嘉朴 《纺织导报》2007,(7):80-81,78
Cooldry与大豆蛋白纤维双面针织面料用Cooldry纤维和大豆蛋白纤维编织,坯布里面采用涤纶异形纤维,正面采用大豆蛋白纤维.在人体出汗时,利用芯吸作用将皮肤表面的汗水从Cooldry纤维的微细沟槽中吸收,再利用织物正面大豆蛋白纤维本身吸湿性强的特点,把水分从纤维扩散转移到织物正面的大豆蛋白纤维上,并通过大豆蛋白纤维快速扩散蒸发.这样可以保证织物在穿着过程中始终保持贴身面的干爽,不仅可以使两种原料的优良性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且还能相互弥补自身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缪勤华  季建新 《印染》2020,(1):20-25
介绍了Cordura纤维和Softcool Active纱线的基本特性和功能,分析了耐磨工装面料纤维的选择、纱线和组织的设计、坯布的织造和染整加工的技术要点。实践证明,选用合适的纤维、纱线、组织结构,采用合理的整经、浆纱、络纬、织造以及染整工艺,可赋予工装面料耐磨、吸湿排汗的功效,也可使面料获得柔软的手感、理想的弹力、饱满的色泽和符合要求的色牢度。  相似文献   

18.
以PLA长丝和棉纱为原料,通过合理的组织结构设计,试制出了棉盖PLA双层复合针织面料,并通过染色及亲水性整理,使其获得了吸湿快干功能.相关测试与分析表明,该面料具有良好导湿干爽性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Richcel高湿模量粘胶纤维、纱线、织物性能研究,发现该纤维性能和纺织染整加工性能优良,织物舒适性和服用性好,是一种很有市场发展前途的纤维。  相似文献   

20.
针对毛型竹浆纤维、苎麻长纤维的原材料性能特点,结合生产实际进行了2种纤维的混纺实践,依据混纺纱的成纱质量及各项指标提出了织物的织造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生产出具有较好特性的家用织物样品.经调研,毛型竹浆纤维与苎麻长纤维的混纺织物具有实际用途与一定的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