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和”——风景建筑风景城市中国的名山大川历来便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风景中的建筑,“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建筑与自然景观巧妙结合,倍增其壮观、美好的姿态。而自然山水,在建筑的点缀之下,越发增加其诗情画意。“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句中的“仙”和“龙”暗语的是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相互渗透,合二为一,即“风景”和“名胜”成为了同一概念的“风景名胜”,自然之山、水才真正有了灵气而名扬四方。中国的风景建筑正是贯穿着这种艺术哲学,并使建筑之体量、造型与自然山水达到和谐一致,“以天合天”,“以成天趣”(图一)。这种朴素的“和”的观念,也正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础,它不但包含了美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以及二者彼此相统一的朴素观念,而且把这个统一同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紧紧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2.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之生态城市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瑛 《规划师》2005,21(10):5-7
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管子》一书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命题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生态城市思想,强调“无违自然”,提倡通过自然现象来规范城市社会的有序发展,突出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管子的这些思想对我国现今认识和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然 《四川建筑》2010,30(1):23-26
纵观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无论是与自然的协调,还是城市景观的再造,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及思想底蕴,反映了城市这一“人”工构筑如何与“天”为自然的共存共荣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在城市建设中进行深化落实,具体到城市建设的每一个细节。其主要宗旨用现代语汇来讲就是在不违背自然规律、在自然可承受的情况下,对城市地域的自然进行“拆成”设计,创造适于人居的生活及生产环境。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思想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文棋 《规划师》2002,18(5):5-7
纵观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无论从与自然的协调,还是城市景观的再造,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及思想底蕴,反映了城市这一“人”工构筑如何与“天”为自然的共存共荣的“天人合一”思想,并在城市建设中进行深化落实,具体到城市建设的每一细节。其主要宗旨用现代的词汇来讲就是在不违背自然规律、在自然可承受的情况下,对城市地域的自然进行“拆成”设计,创造适于人居的生活与生产环境。作者针对古代城市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考虑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现代生态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应遵循的生态原则。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具根源性的一个观念,其在思想史上有一个发展演变过程。“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传统建筑影响很大。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基本单元问题的分析及中国人环境心态的形成原因的探讨,同时通过论述中国古代工匠的地位,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始终逃避在自然之外,“天”与“人”并没有达到“合一”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姚亦锋 《建筑师》2005,(6):88-93
自然界的地理景观是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原创模 板,而期中以绘画布局和追求的诗画意境使其又超 于自然的景观,体现了庭院主人的人生理想和社会阅历。 从地理角度研究自然景观于中国古代园林设计的影响, 分析园林流派各自的主题理想和景观形态。古代的“皇 家园林”追求长生不老的神仙意境,“文人园林”追求的 是宁静淡泊的隐居生活,各自具有历史渊源。“天人合 一”生态观是中国古人自然审美的思想基础,现代中国 园林景观设计应该尊重自己的独特文化传统,以自然景 观设计为核心。  相似文献   

7.
主编心语     
<正>孟兆祯先生的《把建设中国特色城市落实到山水城市》一文,对于解答很多地方出现的"如何把握当前城市建设路向"的疑惑,很有价值。怎样理解中央"尊重自然、顺从自然、保护自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让市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勿忘乡愁"的政策,关键是抓住一切为了人民、顺应自然规律的整体思想,而不是只看个别字眼,更不是在城市中无视人民,歪曲自然,甚至随心所欲。否则,如管子所言:"人之所为,与天顺者天助之,与天逆者天违之,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  相似文献   

8.
自然有着自身运动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发展伴随在自然的发展中,而建筑的发展则是人类发展的一个突出方面。从古至今,建筑、人和自然三者间的微妙关系,在不断的发展演绎着,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本文着重对对中、西方传统建筑对自然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对自然决然不同的态度引发我们深思。中国建筑自古讲究天人合一,完美的融于自然,"尊重"成了三千多年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人更多地去顺应自然,更多的去了解自然,建筑更是自然中的一个因素,是附属于自然的;而西方建筑则是人胜于天的体现,与自然形成强烈反差对比,从而凸显建筑的重要性,"征服"是西方文明史的代言词,更多的强化自己,更多的弱化自然,建筑是主题,自然则是服务于建筑而存在的。但是殊途同归,最后还是为了以自然相融合。并对现代建筑中的绿色建筑,做了较全面的分析和展望,再次强调人、建筑、自然三者的重要关系。到底要怎么平衡三者之间的发展,是作为主体人应该考虑的。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们国家陆续开放了一些新的旅游胜地。为了适应旅游事业发展的需要,新的旅游建筑逐渐在风景区附近或风景区内兴建起来。有些旅游建筑与自然风景环境不协调、不相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评论。建筑和环境,建筑和自然风景,其关系应是协调而统一的。之所以出现不协调、不相称、甚至有些是格格不入的现象,反映了对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缺乏认识,或不够重视。要想解决协调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走向自然的建筑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这里所提的“自然”,其涵意是广泛的,不仅是自然的物质因素,也有自然的精神因素,包括建筑空间的自然品质、自然美的艺术观点。在建筑创作中,考虑了多方面的“自然”,才能给使用的人以舒适、健康、自然的感受,作到花钱少创造实用、美观的优秀建筑作品,适合新世纪建筑发展的需要,特别适合中国地少人多、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这就是本文阐述“走向自然”观点的中心目的。下面从环境、文化、人三个方面,谈谈在建筑创作中考虑“自然”的内容。一、自然·环境·建筑为了大环境的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建筑创作中一定要重视“自然…  相似文献   

11.
论建筑、自然与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先楚 《安徽建筑》2011,18(3):18-19
建筑、自然、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协调的,人的生存离不开建筑,建筑的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这是全人类所形成的共识。文章主要就建筑、自然与人的关系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届花博会是在江南水乡--太湖湖畔举行。“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古代有无数的名人骚客曾咏叹过江南,但是再多的辞藻在其风景面前都黯然失色。提到江南水乡,你会联想到什么?是烟雨蒙蒙的街巷?是光影斑驳的院落?还是小桥流水幽雅闲致的庭院……骄阳似火的夏日中光斑闪烁的湖面、蛙声阵阵的荷塘无疑是给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江南印象”,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叶是另一种对于水乡意境的诗性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万物有灵”,是人类最初认识世界的方式。古罗马人信仰任何存在物都有其精神,这种精神赋予人和场所以生命,伴他们从生到死,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中国古代哲人也悟道:“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他们都认为客体与精神是对应存在的统一体,即荀子所云:“形具而神生”。但是,  相似文献   

14.
建筑的本体应是人化的本体,而研究人化的本体要从构成人的基本要素——身体开始研究起。人类在建筑深层心理结构时,在形成建筑形态时,身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身体安全图式”作为人的心理结构,是人感知外界环境的标尺,人的生存空间只有与这个图式相吻合,人在其中才会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舒适感;而身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又是通过知觉实现这个目的。因而,人性化的建筑应成为真正关乎人的身体和知觉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象天法地法人法自然:中国传统建筑意匠发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庆洲 《华中建筑》1993,11(4):71-75,12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意匠来自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其基本思想是天人合一,阴阳的对立统一和师法自然,所谓“法人”在根本一仍是天人合一的概念,因为“人”是小宇宙。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建筑受儒家思想尤其是中庸思想的影响至深,其表现为第一,“执用两中”,注重中轴线的院落式布局。“执用两中”是指在处理事情时必须把握矛盾对立面的两端,进而把握矛盾的诸方面,这样才能符合中道,才能达到仁和礼的完善。表现在建筑布局上,崇尚中央、中轴线,即将主要建筑布置于中央或中轴线上。第二,在“中和”思想指导下,强调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以及主次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第三,院落式布局实现了仁、礼的完美统一。长辈、尊者居于中轴线的正房,偏房则是晚辈、卑者所住。这既体现了尊卓长幼秩序和名分等级之别,而又…  相似文献   

17.
“想”及自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思想的实质,是人的任何思维活动都不能离开自然这个范畴。唯有得自然之神的创造,才是“真美”和有价值的。就像人的所有创造实践活动一样,艺术与设计也少不了一个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汉字的“想”。 剖析与观察汉字“想”,或许可以窥见中国道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性。“想”由“相”和“心”构成。“相”字的含义在古汉语里是仔细观察、认识和把握的意思。它是“木”和“目”。“木”是自然的缩影,也是五行之一。“目”则表示眼睛和用眼察看。仅仅依赖眼睛观察自然,并在自然的框架下去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  相似文献   

18.
把自然景观与现代居室环境相结合,一直是建筑师们津津乐道却尚无完美结果的话题。近来,一种将自然生态景观与现代建筑室内有机结合为一体的环境设计模式已初露端倪,其中寓于室内的自然不仅作为居室环境中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景观要素,而且担负着居室的实用功能如桌、茶几、台、隔墙等作用。 一、现代居室与自然结合的探索 在古代东方建筑中,建筑和自然的融合曾达到完美的境界,中国古代建筑一般都有庭院,布置自然景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自成天然之趣”以求  相似文献   

19.
<正>人类最初建造建筑是为了遮风挡雨,建立一个简易的栖身之所,简单的树木搭建在一起,就形成了建筑的雏形,也成了最初的"家"。如果让你建一座属于自己的房子,你会希望建在哪里?又会希望建成怎样?闭上眼睛遐想一下,它是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幽静的山谷中,澄净的大海边,质朴的村庄里还是繁华的城市中?它是一座木屋?石屋?抑或是混凝土房子?对于理想之居的标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与家人在一起,诗意地栖居,日子平凡而安好,这大概是最美好的生活愿景,不论房子的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屈原的生平在《离骚》的头一般,屈原就叙述了他自己的出生、命名、品质和抱负,他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余以降。”如果望文生义地把“庚寅”二字当成成份的话,那么,屈原的一系列生平经历和历史事件在时空上都将斗合不起来了。对这两句话,直到晚近才弄清楚;战国时代行的是岁星纪年法,“摄提格”是十二个太岁年名称之一,赋中省略了“格”字。“摄提格”与十二支的“寅”相对应,正月为“陬”,“孟陬”即正月之初始,夏历中正月属“寅”.“庚寅”则指干支纪日法中的庚寅日。所以,这两名话说的是:正当寅年寅月庚寅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