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有机含氮化合物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综述了国内外在有机含氮化合物研究和应用方面的新进展,认为吡咯类中性含氮化合物在油气运移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非烃地球化学的发展。指出了吡咯类中性含氮化合物研究和应用方面应当注意的一些问题,例如成熟度、沉积环境和沉积母质对吡咯类中性含氮化合物分布和组成的重要影响,又如对生物降解油来说,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已不适用作为石油运移的示踪参数,但这种化合物可作为成熟度和油源对比等参数使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指标的有效性,以塔里木盆地轮南油田、柴达木盆地尕斯库勒油田为例,对海相成熟油、盐湖相低熟油中烃类组分(甾、萜类化合物)和非烃组分(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原油中烃类生物标志物差异显著,受原始母质类型、成熟度的影响大,而吡咯类化合物的种类与分布型式相对变化较小,具有相对较好的稳定性。确认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可显示相对较强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产生油气运移分馏作用的根本原因是极性作用,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比甾、萜类化合物的运移分馏效应强,可能是二者产生极性差异的机理不同。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有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焉耆盆地含氮化合物分布与油气运移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含氮化合物作为油气运移示踪剂,探讨了含氮化合物在焉耆盆地油气充注方向研究中的应用。盆地侏罗系油藏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存在一定的运移分馏作用,表现为自生烃中心向外,含氮化合物绝对含量由高到低,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而暴露型化合物相对减少,异构体参数[a]/[c]的相对含量则由大变小。在同一构造带中,随埋深的减小,含氮化合物同样存在着运移分馏效应。研究表明,宝浪油田油气注入方向在平面上自南向北,在纵向上自深层向浅层运移聚集。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盆地镇北油田原油中含有丰富的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不同层系或相同层系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总体分布型式相似,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以烷基咔唑为主,烷基苯并咔唑次之,未检测到二苯并咔唑。但含氮化合物绝对质量分数与相对分布差异明显,显示出明显的油气运移分馏效应。随着运移作用的加强,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下降,"屏蔽"型与"暴露"型或"半屏蔽"型化合物的比值增加。根据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参数的平面分布规律可知,镇北地区原油运移方向是:镇53井区和镇221井区为自东北向西南,镇218井区为自西北向东南。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分离分析技术的深入发展和完善,该类化合物蕴藏的油气运移信息已成为研究油气运移方向和路径的一种新技术。通过对江陵凹陷西部地区白垩—第三系各层段原油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分析研究,确定了各油田各层段的原油均为同源石油,其油源主要来自梅槐桥向斜内的新沟嘴组下段高成熟烃源岩。选用含氮化合物总量、1,8/2,7-二甲基咔唑等有效运移参数,指出了梅槐桥向斜內生成的油气向西、北、北东方向运移的路径,展示了江陵凹陷西部地区油气勘探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6.
利用非烃中的含氮化合物作为石油运移示踪剂,探讨了东营凹陷大芦湖油田的油气运移方向。对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丰度、异构体参数的绝对大小与相对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油田原油间运移分馏效应明显,推测原油的主运移方向是由北向南。  相似文献   

7.
利用含氮化合物研究苏北盆地油气运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了利用含氮化合物研究油气运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苏北盆地油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含氮化合物分布是有效的指示油气运聚方向的参数,也是重要的"油源指纹”化石.据此建立油气运移网络,可以指导勘探选区和部署.  相似文献   

8.
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因其结构类型不同而具有明显的运移分馏效应,不失为一种研究油气运移方向的有效手段.彩南油田东区块西山窑组油藏原油属于同一组群类型,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组成以烷基咔唑为主,苯并咔唑含量低,烷基咔唑中又以C2-咔唑和C3-咔唑为主.对吡咯类运移分馏效应参数的分析表明,彩南油田东区块主要有西方、北方两个原油充注方向,油藏内部断裂对成藏过程起了重要的通道作用.白家海凸起西方的东道海子北凹陷侏罗系煤系地层可能是主要烃源灶,但也不排除凸起南方的阜康凹陷及其北斜坡供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对海安凹陷含氮化合物相对含量的定量分析认为。海安凹陷各油藏含氮化合物中屏蔽型-暴露型化合物相关参数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它们运移过程中的分馏作用互为成因联系,对研究地区的油气运移路径具有示踪作用。据含氮化合物分析认为,安丰油田原油运移存在2个注入点,3个运移方向。  相似文献   

10.
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机理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氮化合物在石油运移研究中的应用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同时也是石油非烃地球化学研究的新进展。目前国外对含氮化合物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咔唑类化合物在石油运移中的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而国内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本文尝试利用这些指标探讨A油田石油运移方向。1含氮化合物运移分馏机理石油中的含氮化合物分为两种类型:碱性吡啶类(吡啶和喹啉)和非碱性吡咯类(咔唑、苯并咔唑、二苯并咔唑及其烷基衍生物、吲哚),其中,非碱性吡咯类约占总氮量的2/3。含有氮原子杂环化的咔唑类分子具有较强的极性,它可以通过氮原子键合…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随着注氮开采的进行,其采出气氮含量不断上升,天然气热值不达标,故有必要开展含氮天然气回注的安全性及经济性研究。从含氮天然气对注气井腐蚀速率、含氮天然气爆炸极限和含氮天然气临界氧比例等3个方面讨论了含氮天然气回注的安全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含氮天然气注气工艺和变压吸附制氮注氮工艺的能耗。结果表明:塔河油田含氮天然气中的氧对注气井无腐蚀危险;在注气压力下,含氮天然气爆炸极限范围极窄,含氮天然气中氧含量远低于临界氧比例,回注无爆炸危险,含氮天然气回注安全性较高。工艺能耗对比结果表明,含氮天然气回注工艺所需能耗仅为变压吸附制氮注氮工艺的三分之一,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量子力学方法研究了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的氧化反应过程、氧化产物及其颜色,采用模型化合物试验研究了含氮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对润滑油基础油(简称基础油)氧化安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油氧化过程中,含氮化合物被氧化为含羰基化合物,产生新氢过氧化物自由基,可促进其他有机烃分子氧化,羰基为氧化产物的显色基团;含硫化合物被氧化为含亚硫酰基的亚砜类化合物或含硫酰基的砜类化合物,不产生新氢过氧化物自由基,可终止自由基氧化反应,含硫酰基化合物不显色。  相似文献   

13.
石油产品非加氢脱氮技术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对炼油加工、产品质量和环境等方面的危害,以及石油产品中氮化物的种类;对各种脱氮技术和组合脱氮技术的特点、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介绍了微生物脱氮的原理、主要菌种及反应过程;分析了微生物脱氮技术的关键和工业化的主要障碍,对石油产品非加氢脱氮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Hydrotreated vacuum gasoil from straight-run distillation of a Russian export mixture (GRES) and the same gasoil after treatment with sulfuric acid (OGRES) so that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were totally removed and the hydrocarbon composition was almost unchanged were investigated as catalytic feedstock. Cracking was conducted on a MAT laboratory setup with different catalyst and feedstock ratios, constant reactor temperature of 527°C, and feedstock contact time with catalyst of 30 sec. Elimination of nitrogen-containing compounds from GRES increased the yield of cyclic hydrocarbons in the naphtha cut with lower aromatization and decreased the yield of macromolecular aliphatic hydrocarbons with lower olefination. In the absence of basic nitrogen, the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the catalyst for the naphtha and light cyclic petroleum products increased. The naphtha obtained from OGRES, in comparison to the naphtha obtained from GRES, contains more cycloalkanes and less alkanes and alkenes and has lower research and motor octane numbers.  相似文献   

15.
依据萃取理论,运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用95%乙醇和微量SnCl_2组成的复配剂在微波辐射条件下对催化裂化柴油进行精制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在复配剂中SnCl_2质量分数0.6%,压力0.3MPa,功率225W,剂油比1.0,辐射时间6min时,碱性氮脱除率为94.1%,回收率为94.8%。该方法与传统络合萃取相比节约了金属离子用量,提高了脱氮率,而且清洁无污染。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原油中氮化物含量低且组成复杂,在用仪器分析其特征之前需要进行浓缩和预分离。采用柱液相色谱对塔里木盆地原油样品中的含氮化合物进行了分离,首先用中性氧化铝将原油分成饱和烃,芳烃和富氮馏份;然后用硅酸将富氮馏份进一步分离,得到了中性吡咯氮,和碱性吡啶等馏分。  相似文献   

17.
Tetraalkylammonium tetrathiomolybdate derivatives containing different alkyl groups as ligands have been synthesize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compounds exhibit antiwear and antifriction properties in dioctyl phthalate, a medium that models synthetic lubricating oil. A change in the surface profile (decrease in roughness) by the action of molybdenum sulfide produced from nitrogen-containing molybdenum compounds in tribocontact has been shown by atomic force spectroscopy.  相似文献   

18.
松辽盆地稠油咔唑类化合物分布及运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原油咔唑类化合物分布特征是研究油气运移、成藏规律的有效手段,但对于降解稠油而言,咔、唑类化合物能否用于油气运移规律研究的报道目前很少。因此,通过大量的样品分析探讨了影响稠油中咔唑类化合物分布的因素及稠油的运移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咔唑类运移参数与原油降解程度和源岩成熟度关系相对较小,主要反映油气的来源和油气运移特征;原油咔唑类化合物参数揭示的油气运移特征是西部斜坡区原油总体处于同一运移系统并呈现由东向西的运移趋势,直线运移距离近100km;油气运移途径可分为2个方向、2种通道,优势运移通道对油气分布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最后,提出了下一步在西部斜坡区进行油气勘探的3个有利方向。  相似文献   

19.
A new rapid method for analytical control of sulfur compounds in hydrocarbon media using test agents has been developed. The method is 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an indicator (solid-phase reagent) with 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and the subsequent detection of the product by linear-colorimetric and spectrophotometric means. A new rapid method with spectrophotometric and colorimetric detection has also been developed for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sulfur- and nitrogen-containing substances simultaneously present in hydrocarbon media.  相似文献   

20.
双河油田始新统核桃园组Ⅳ1-3层系具有高温和中高渗的特点,聚合物驱后进入特高含水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兼具扩大波及体积和提高洗油效率的作用,可以有效调整剖面,控水增油。基于黏弹性和界面活性,研究了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长期热稳定性,利用单根岩心研究其注入性和运移方式,利用双管并联岩心驱替实验评价其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为黏弹性复合体系,弹性占主导地位。其黏度较聚合物驱油体系高58%~197%,弹性模量较聚合物驱油体系高67%~227%。界面张力处于10-3 mN/m数量级,具有良好的洗油作用。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具有良好的长期热稳定性,老化180 d后,黏度和弹性模量保留率超过100%,界面张力仍处于10-3 mN/m数量级。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注入性好,能够在高强度聚合物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16.93%。非均相复合驱油体系的运移方式为运移、堆积、封堵、变形通过,通过启动低渗区被毛细管力束缚的剩余油,使油相饱和度显著降低。将非均相复合驱的应用范围从低温、高孔高渗疏松油藏拓展到了高温、中高渗胶结油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