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我国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已有记载,“(氵弥)猴桃释名(氵弥)猴梨,又称藤梨、阳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氵弥)猴喜食,故有诸名,人称为阳桃”。又记“猕猴桃果实酸、甘寒、无毒,多食冷脾胃、动泄,有实热者,宜食之……”  相似文献   

2.
去古都西安,看碑林,谒乾陵,观兵马俑,游华清池,品饺子宴,而后你也很容易听到有关“胡饼”的龙门阵。这“胡饼”,说来身世古老,早在汉代即有很高的知名度,甚至很荣幸地进入了皇宫,得到了万人之上的天子厚爱,结果上行下效,使得满朝文武、京城百姓人人趋之若鹜,刮起了好一阵子“食胡饼”旋风。《太平御览》引《续汉书》就写道:“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这位引领一时饮食潮流的汉家皇帝,终日面对那陈列满桌的山珍海味,久而久之也就倒了胃口,于是把目光投向民间,偏偏宠幸上了此物,大嚼特嚼,他可算得上是中华历史上喜爱…  相似文献   

3.
(一)来自胡地的美食在我国古代,对外来东西的名称前常常冠以“胡”字。“胡”字的意思,原本是指我国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后来引伸为泛指国外的民族。例如,《后汉书·五行志》所记:汉代的时候,“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京都贵戚皆竞为之”。那么,胡饭是什么样的食品呢?据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介绍:“胡饭法:以酢瓜菹长切,炙肥肉,生杂菜,内饼中急卷,卷用两卷,三截,还令相就,并六断,长不过二寸”。但后人也有把胡饭说成胡饼的,像北宋《太平御览》转引《续汉书》称:“灵帝好胡饼,京师皆食胡饼”。…  相似文献   

4.
《烹调知识》1994年第4期,刊登了李光寅先生的《中国古代烹调法释名》一文(以下简称《释名》),读后,对文中提到的几个古代烹调法的解释略有不同看法,愿与李先生商榷。 一、《释名》第11段中说:“缶”(音fǒ即:烹煮,此称谓出现于魏晋南北朝。《齐民要术》中有缶豚、缶猪肉及缶瓜瓠、缶汉瓜、菌、缶茄子等菜肴记录。”据《汉语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3年版)中注:缶,音fǒ。《说文》中“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  相似文献   

5.
《中国烹调工艺学》一书中对“焯水”的文字说明有自相矛盾之嫌。书中对“焯水”的定义指出:“焯水,烹调上又称为出水、氽(氵旦)、水锅等。就是把经过加工的原料,放入沸水锅中略加热成半熟或刚熟的半成品……”从定义或者说释名中可以看出,“焯水”指的是将原料投入沸水(锅)中进行操作处理的方法。然而在对“焯水的方法”作具体的介绍时,书中却又将焯水分为“冷水锅”法和“沸水锅”法,显然这是编者在此处的一点小小的疏忽。同样,书中对“水煮”的介绍文字也有脱离实际之感。书中在介绍“水煮”时称:“水煮就是将动物性的整只或大块原料,在焯水后或直接投入温水锅煮至所需的成熟程度……”。然而就冬瓜(金钩瓜方)而言,烹调前用水将其加热成熟的处理方法难道不属于“水煮”?如果将植物性原料严格地排除在水煮之外,那么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说“煮冬瓜”、“煮莴笋”而不说“把冬瓜焯一水”、“焯莴笋”,这又如何解释?另外,书中“水煮”的定义有:“……在焯水之后或直接投入温水锅……”足见焯水和水煮实乃不同的热处理方法。然而书中对这两种同属于水导热的处理方法,只是各自单独地作了介绍,而至于它们之间的区别,却并未作出应有的区分和说明。  相似文献   

6.
与西方工业性制饼不同的是,中国可称得上是一个手工制饼的大国。“饼”,古称烤熟或蒸熟的面食。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饮食》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可见,“饼”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饼》认为:“《说苑》叙战国事。则饼盖起于七国之时也。”此说应该是有道理的,《墨子·耕柱》篇就有:“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但不知道所作是否就是烧饼?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酪”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壹“酪”的记载 “酪”字最早出现在《礼记·礼运》中。“以烹以炙,以为醴酪”的记载,但郑玄注曰:“酪,酢(一戈酉)”,也就是醋。不过到了汉代,“酪”已经逐渐成为乳制品的专称。刘熙在《释名·释饮食》说:“酪,泽也,乳汁所作,使人肥泽也”。这里所说的“酪”即  相似文献   

8.
漫活流行首饰汉末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讲到:“凡冠冕、管铁、镜梳、浪驾、脂粉等都为首饰。”可见当时首饰仅仅是头部和面部的装饰物。后来,清人翟须在《通俗编·服饰》中,把带钩、佩坠也都归入了首饰的范围。现在,除了上述饰品之外,还有戒指、手销、手链、脚饰...  相似文献   

9.
"天上的斑鸠,地下的竹(?)。"这是人们对野味佳肴的赞誉。斑鸠是汉阴和陕南人常吃的一种野禽野味。肉嫩鲜香,是著名的野味,有"空中人参"之称。 斑鸠,古称班隹(音锥)、锦鸠、鹁鸠、祝鸠诸名。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释名说:"鸠也,鹁也,其声也。  相似文献   

10.
食羹话古     
按现代《辞海》解释,羹是指用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液的食品。古代,羹又称汪和汁,刘熙《释名》说:“羹,汪也,汁,汪郎也。”这里说的汪和汁也就是汤液。  相似文献   

11.
《中国食品》1996年第8期的《香风二月花》一文中所摘《本草纲目》的记载,并非原文.《本草纲目》在“枫香脂”中这样记载:“【释名】白胶香[时珍曰]枫树枝弱善摇,故字从风,俗呼香机.”在“集解”中说:“今南方及关陕甚多.树甚高大,似白杨.叶圆而作歧,有三角而香.二  相似文献   

12.
据现有印刷史料称:最早刻印的道教图书是《刘宏传》。其依据是唐末僖宗时(875~888)浙江人范摅所撰三卷本《云溪友议》。该书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49)江西观察使“纥干(尚书)皋(古暨字)苦求龙虑之丹十五余稔(即年字),及镇江右,乃大延方术之士,乃作《刘宏传》,雕印数千本,以寄中朝及四海精心烧炼之者”。另有人认  相似文献   

13.
或问余曰:“《板桥杂记》何为而作也?”余应之曰:“有为而作也。”或者又曰:“一代之兴衰,千秋之感慨,  相似文献   

14.
生:指原料不经加热或略作处理后用调料拌成,出现于先秦。生食鱼片或肉丝在当时是很常见的,《释名》记有生肉丝加调料做的“生艇”一菜。这种方法显然带有远古“生食生饭”生活方式的痕迹。 2、熓):指利用柴草火的余烬,将锅中的食物慢慢加热至熟,出现于先秦。《梦梁录·夜市》“又有夜市物件……中瓦子武林园前煎白肠、熓肠。”这种方法也有原始人火中取食之痕迹。现在民间流行的以鸠法制成的菜肴,如火乌黄豆、  相似文献   

15.
亦粮亦果 亦蔬亦药 话荸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名称由来 荸荠,别名很多,有马蹄、马荠、地栗、地梨、尾梨、乌芋、小芋、凫茨、凫茈、凫(次兀)、蒲荠、红慈菇、通天草、黑三棱等,一作葧脐。据《本草纲目》释名:“乌芋,其根如芋而色乌也。凫喜食之,故尔雅名凫茈,后遂讹为凫茨,又讹为荸荠,盖切韵凫、荸同一字母,  相似文献   

16.
文雅品蟹     
我国食蟹历史悠久,古人吃蟹.最先是从蟹酱开的。《周礼·天官·庖人》:庖人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凡其死生鲜薨之物以共王之膳,与其荐羞之物及后,世子之膳羞。对此.东汉郑玄注解为:“荐羞之物谓四时所膳食.若荆州之鱼.青州之蟹胥。”何为“蟹胥”?晋吕忱《字林》.“胥,蟹酱也。”《释名》蝞:“蟹胥,取蟹藏之,使骨头解胥胥然也。”这种蟹酱.用海蟹制作,非常美味。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时,各学派提出各 家的饮食观,其中对人民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的观点。儒家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运》)。这里“饮食”指吃喝东西,“男女”指男女两性生活,“大欲”指人的最基本的天性爱好。在《礼记》原文,这句话下面的一句是“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厌恶)存焉”,“大欲”是与“大恶”相对应的。所谓饮食  相似文献   

18.
饴糖是我国最早使用的人造甜味物质,是先人将酶化学应用于食品制作的一个重大发明。据根历史资料的记载,饴糖的产生最迟也要在西周时期,迄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诗经·大·雅绵》中有“周原膴膴。堇茶如饴”,这可能是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据东汉刘熙《释名》中说:饧,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饴小弱于饧者,形怡怡然也。饴糖今人俗称为“糖稀”,可说是与刘熙所言如一辙,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种甜味物质为何称其为“饴”了。  相似文献   

19.
源远流长的食粥史 粥,古无此字,本作鬻,稀饭也。古文“鬻”象米在鬲(古代炊具)中相属之形,后省作粥。粥又称糜(煮米使之糜烊也)。鬻始于何时?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黄帝初教作糜”。也就是说先祖轩辕黄帝,教其子民“煮谷为粥”。实际上粥的发明比黄帝还要早上几千年。人类最初吃生食,即所谓“茹毛饮血”,后来发  相似文献   

20.
“上党”位于山西省的东南部,《释名》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故日上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