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随着喷射混凝土及锚杆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本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展,六十年代趋于完善的新奥地利隧道施工方法(NATM)是奥地利萨尔茨堡学派的重要贡献。新奥法的广泛实践及在世界范围的普遍应用业已证明是一种非常成功的富有生命力的隧道施工方法,特别是在软弱岩体以及不利的地  相似文献   

2.
李焱 《西部探矿工程》2006,18(Z1):295-298
重庆通渝隧道是典型的复杂条件下的长大公路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进行了新奥法监控量测指导施工,通过开挖面地质素描、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锚杆轴向力、喷层应力、格栅拱架压力、围岩内变形、二衬应力等多项涉及围岩稳定性及支护合理与否的参数的跟踪量测,并及时将量测数据的散点、回归图等处理信息反馈给施工,以了解隧道开挖后围岩的稳定情况及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实践证明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隧道格栅拱架喷射混凝土支护力学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大部分山岭隧道均采用"新奥法"施工,在"新奥法"施工中"格栅拱架+喷射混凝土"被作为初期支护结构越来越被工程界广泛采用,但其二者间相互作用的力学机理及其对支护效果的影响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利用弹性薄壳理论建立了"格栅拱架+喷射混凝土"的力学分析模型,结合工程实例得到了"格栅拱架+喷射混凝土"初期支护的弹性解,分析了初期支护的力学特性。研究了喷层厚度及拱架间距对支护效果的影响,当格栅拱架间距在0.6~1.0 m调整时,格栅拱架间距对支护效果影响不是很明显,当喷射混凝土层达到设计强度后,围岩荷载主要由混凝土层承担。  相似文献   

4.
鲍家湾大断面隧道开挖和初期支护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家湾大断面隧道开挖和初期支护以“新奥法”为指导思想。在开挖方法上,选择半断面台阶式爆破开挖;在初期支护方法上,采用锚喷网及格栅拱的方法。最后根据实践经验提出了在施工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5.
隧道塌方原因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亚林 《西部探矿工程》2006,18(10):182-183,185
从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则对隧道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未能充分利用新奥法原理指导施工或所采取的施工方法不当,以及施工过程的不规范行为是造成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并以大山塘隧道的塌方处理方案为例,运用平衡拱理论为依据,指导和制定塌方处理方案,对同类围岩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隧道开挖后立即喷射混凝土作为强有力的支护构件和有效的密封材料以防止风化是新奥法中最重要的支护。喷射混凝土具有通用性、灵活性和许多其它的优点,所以新奥法的所有其它方面,如仪器检测,可变的开挖顺序,可变支护种类、人工直接施工(快速适应变化了的条件)、合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新奥法正成为隧道工程的主要施工方法。新奥法的支护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巷道围岩的强度,因此,希望在爆破时尽可能不损伤周围不开挖的岩体。为此,常采用光面爆破法。众所周知,在爆破预定界线上布置周边孔并在孔壁沿破碎界线形成一对相向的  相似文献   

8.
铁路隧道塌方处理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奥法支护结构设计原则对隧道塌方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未能充分利用新奥法原理指导施工是造成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并以新水花隧道的塌方处理为例,运用平衡拱理论及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的定性分析,结合新奥法收敛数据,指导和制定塌方处理方案,对同类隧道塌方处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由于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受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及断层带地质的影响,施工过程中围岩挤压变形显著,空间移位较大,变形周期长。为杜绝变形带来的有害因素,确保隧道长久安全性,迫切需要对高地应力软岩地段大变形控制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并形成有效控变形理念。通过借助以往软弱围岩隧道施工控变形成功经验,以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施工变形情况为例,采用新奥法施工原则,并按小工作面施工法、先柔后刚、应力释放、分阶段加强支护、多层支护等设计理念有效的控制了围岩大变形。  相似文献   

10.
在地下采掘过程中必然要开挖许多巷道及采掘面,从而破坏了岩体原始应力的平衡状态,引起岩体内部应力重新分布,直至围岩重新形成新的平衡状态为止,而现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采用锚网、锚索、U型支架支护材料对围岩进行主动支护来控制及调整围岩的应力分布,达到平衡的状态,在长期的施工中,该支护仍解决了部分巷道开挖后对围岩的稳控,但同样存在部分巷道掘进后,经过锚网支护仍出现巷道变形而造成巷道重新扩刷及修复的难度,本文通过在巷道主动锚网支护后,预先对巷道顶帮浅、深层围岩进行不同程度的注浆,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变形情况。  相似文献   

11.
四、新奥法的量测技术自1975年以来,各国岩体工程技术界主要探求用有限元法解决隧道支护结构设计的数解法问题。但是,由于岩石的生成条件和地质作用的复杂性,以及隧道施工中由于开挖方法、支护方法、支护时机、支护结构刚度等对岩体稳定性均有影响,所以.数解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矿山岩体开挖地下硐室后应力重新分布后的研究,阐述了地应力的重新分布状况,致使围岩发生变形的机理、过程以及对巷道维护所产生的影响。本文分别通过对弹性岩体中水平圆形硐室围岩应力分布和应力计算、多个孔周围的应力分布、回采空间周围应力重新分布、围岩的支承压力分布等多种情况的分析,证明了围岩压力的成因、大小与岩体结构及强度关系密切,围岩压力与硐室的形状、大小、埋深和分布,支护结构的刚度、布置形式和支护时间,施工的方法和进度以及硐室中其他配套设施的荷重和组合类型等也均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为了确保工程的稳定与安全,必须实施一定的支护结构,改进支护技术。  相似文献   

13.
新奥法简介     
新奥法(The New Austrian Tunnelling Method,简称N. A. T. M.)是根据岩石力学理论,通过对隧道围岩动态的量测,积极调动围岩自承能力的隧道设计和指导施工的方法。其要点是及时依靠密贴于围岩的薄层喷混凝土及锚杆支护,以控制围岩的变形和松动,从而调整围岩的应力重分布而达到新的平衡,以便最大限度地保持住围岩的固有强度。它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地质条件,尤其是较弱围岩或不良地质条件下施工。新奥法也常被称作为欧洲隧道掘进法、最小支承法、收敛约束法或特性曲线法等。它的原理适用于一切类型的支护,但不应只  相似文献   

14.
新奥法是1957年到1965年发展起来的一种隧道施工的设计原则,到目前为止,不仅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广为采用。本文拟对这种方法作一简要论述。新奥法的基本原理新奥法的主要特点是使隧道围岩产生一定限度的变形,从而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其基本原理约有22条,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1) 隧道的主要承载构件是围岩,临时支护和最终衬砌只起封闭功能,它们服务于在岩体中建立一个承载环或三维球形承载壳;  相似文献   

15.
深埋隧道围岩压力与跨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总结了国外深埋隧道围岩压应力经验公式,以及关于隧道跨度对围岩压应力影响方面的研究成果.然后,从公路隧道设计规范深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入手,利用有限元数值方法分析完整岩体中作用的初期支护上的形变压应力随跨度的变化情况,分析认为,完整坚硬的岩体中形变压应力随跨度变化很小,完整均质软弱岩体中形变压应力随跨度变化情况受施工方面的影响很大.最后,分析高度节理化岩体的松弛压力随跨度的变化情况,提出建议:破碎岩体中开挖大跨度隧洞时,要同时加强初期支护的支护刚度和二次衬砌的支护能力.相关结论可作为深埋大跨度隧道设计以及施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中,中隔墙的应力大小及其分布非常复杂。针对目前计算双连拱隧道中隔墙应力尚无成熟的理论的问题,基于规范及普氏压力拱理论,推导出了埋深H满足h_qH2.5h_q的浅埋双连拱隧道曲中墙应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了苏州凤凰山浅埋大跨度双连拱隧道复杂施工过程中中隔墙应力的分布及变化规律,鉴于开挖完成后中隔墙监测剖面应力值与计算剖面应力值变化趋势极其相似,根据模拟结果对计算公式进行了修正。通过与应力实测数据及其他工程实例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曲中墙应力计算公式的合理性,可为类似工程从设计到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隧道等工程中多采用以锚杆支护为主的新奥法施工。为了获得锚杆规格、安设方式等有关资料,评价支护效果及监视围岩的稳定性,需使用各种仪器对岩石应力状态进行测试,通过分析利用其所得结果,从而减少采场和巷道的维护费用,减轻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8.
对育王岭隧道出口段建立了三维工程地质模型,选取工程岩体力学参数,利用FLAC3D软件分析了四级围岩随着开挖及支护过程应力场、位移场的变化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围岩的分步支护过程对围岩应力应变产生了调节作用,其中二次衬砌和仰拱施工对于围岩应力调整作用明显,施工后隧洞底部围岩由受拉状态转变为受压状态,最大拉应力分布区域转移到了仰拱处,有利于隧道稳定。  相似文献   

19.
殷家岩隧道施工过程有限元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殷家岩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了二维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得到了联拱隧道在分步开挖时地表沉降、拱顶位移及支护结构的应力变化情况,并得到了几点有意义的结论,为宜长高速殷家岩隧道所采用施工方法及监控量测测点埋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施工指导。  相似文献   

20.
陈兆  王海林  蒋源 《矿冶工程》2022,42(4):17-21
以实际工程为依托,针对浅埋连拱隧道暗挖施工稳定性问题,研究了隧道开挖过程中围岩、支护结构、中隔墙等结构的应力分布情况以及地表沉降等指标的动态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中导洞开挖过程中,上台阶开挖对围岩应力影响较明显; 隧道施工完成后中隔墙上最大应力达7.03 MPa,侧洞拱腰及拱顶部位存在应力集中,大小为0.7~1.55 MPa; 侧洞靠近中导洞的上台阶初支结构拉应力达1.67 MPa,侧洞远离中导洞的上台阶初支结构压应力达4.48 MPa; 侧洞靠近中导洞侧台阶开挖时中隔墙应力增幅明显,掌子面远离监测面超20 m后施工对中隔墙无影响; 地表沉降最大部位位于隧道轴线处,沉降最大值为7.20 mm,沉降区域半径约25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