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离心式风机和轴流式风机的结构、性能曲线、调节方法及调节性能,论述了各自的适用范围并比较了利弊。考虑到静叶片调节轴流式风机流量大、调节性能好、阻力增大时对风机流量影响小,建议在大型硫磺制酸装置中使用。 相似文献
2.
硫磺制酸装置自控设计综述王雪林(南化集团研究院210035)硫磺制酸装置以投资少、污染小、见效快的特点,成为近几年许多企业投资的热点。从近几年来投产的几套硫磺制酸装置的运行情况来看,只要控制好熔硫部分液体硫磺的温度及入焚硫炉的硫磺量,炉气中的二氧化硫... 相似文献
3.
4.
论述我国近年来在设计600 kt/a以上超大型硫磺制酸装置方面的技术进展,详细介绍一些典型装置的工艺布局、设备结构与材料选择.指出我国的硫酸工业技术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已具备设计和制造超大型硫磺制酸装置的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拉近,但是在低温位热能的利用、钒催化剂的研发、新装备和新材料的研制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5.
某大型硫磺制酸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华 《硫磷设计与粉体工程》2004,(5):18-21
根据大型硫磺制酸装置的工艺设计要求,就某大型硫磺制酸装置的具体设计,介绍了其工艺流程选择及主要设备选型。事实证明大型硫磺制酸装置采用“3 1”两次转化,三塔两槽两次吸收制酸工艺,技术是先进、可靠的,工艺选择及设备选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6.
国产化大型硫磺制酸装置设计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400、600、800kt/a硫磺制酸装置的工艺设计方案进行探讨,认为国内大型装置的设计技术已经成熟,绝大部分设备可以国产化。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大型化,无污染,高能量回收率。建议引进国外工艺设计软件包,以提高我国硫酸工业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7.
硫磺制酸大型装置国产化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10年间,我国硫磺制酸大型装置装备技术得到了飞快发展,但其中的个别关键设备和钒催化剂以引进的居多。介绍了完全国产化的280kt/a硫磺制酸装置的焚硫、转化、干吸、余热发电各工序的工艺技术、主要设备及生产运行情况,建议在干吸系统低温热回收技术等方面要抓紧攻关。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l800t/d硫磺制酸装置的设计概况,重点阐明了工艺方案的选择、主要设备的选型和材料的引进,并对设计参数的选取和低温位热能的利用作了探讨。国内已有能力做好大型装置的设计和国产化,但还应不断提高设计理念和装备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对1995-1996年期间设计的4套80kt/a硫磺制酸装置的试运行情况进行总结。总体来说,装置的工艺流程选取和设计是成功的:SO2转化率达到99.5%-99.7%,硫酸产量高于270t/d盛行 气排放浓度符合国家标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原料硫磺酸度高、水含量大,造成熔硫过程稀酸腐蚀严重;柴油升温将大量水蒸汽带入转化系统,烟气通入后产生酸冷凝腐蚀;废热回收设备的用材和结构形式不理想。出现较严重的外漏和内漏现象。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1.
硫酸转化系统优化设计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转化催化剂用量最少、催化剂和换热器投产最少以及运行总年费最少为目标函数进行转化系统的优化设计。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讨论转化系统优化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对1995--1996年期间设计的4套80kt/a硫磺制酸装置的试运行情况进行总结。总体来说,装置的工艺流程选取和设计是成功的:SO2转化率达到99.5%-99.7%,硫酸产量高于270t/d,尾气排放浓度符合国家标准。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原料硫磺酸度高、水含量大,造成熔硫过程稀酸腐蚀严重;柴油升温将大量水蒸汽带入转化系统,烟气通入后产生酸冷凝腐蚀;废热回收设备的用材和结构形式不理想,出现较严重的外漏和内漏现象。针对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全球和中国硫磺、硫酸生产、消费及需求情况。2012年全球硫磺需求量56500kt,供应总量53200kt;硫酸贸易量16500kt。2012年中国硫资源(以S计)表观消费量约30000kt,其中硫磺约14000kt;2012年中国硫酸表观消费量约85000kt,主要用于磷肥、钛白粉、氢氟酸、己内酰胺、粘胶纤维等生产。由于硫酸产能过剩、需求不旺引发的市场低迷仍将持续,预计未来2—3年中国硫磺和硫酸市场难有大的改观。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转化工序管道热补偿设计中有关的计算,不锈钢波纹补偿器的特点,新型的长拉杆-复式补偿器组合结构以及补偿器预变形安装和管道支撑的支座形式。 相似文献
15.
结合实例介绍了大型焚硫炉的设计,并对耐火砌体材质的选择,膨胀缝的留设,机械雾化磺枪的选用,设备内挡墙和旋流装置的设置等进行了详述。 相似文献
16.
对转化系统保温设计的经济性进行探讨。为提高经济性,应尽量提高进气SO2浓度,建立合理的转化温度制度,选取适当的热损失比例,采用合适的保温材料。 相似文献
17.
Detlef Dierksen Petra KühnerAndreas Kappler Klaus G. Nicke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Ceramic Society》2011,31(6):1177-1185
Yttria/alumina doped silicon nitride ceramics were exposed to corrosive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bacteria cultures. These microorganisms produce sulphuric acid as a metabolic product during thiosulfate oxidation.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microbial corrosion of silicon nitride ceramics is compared with an abiotic-chemical corrosion process in sulphuric acid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e.g. pH, temperature and exposure time). While abiotic corrosion caused only partial lixiviation of the superficial grain boundary phase, microbially induced corrosion lead to an almost total dissolution of the amorphous grain boundary within the corrosion zone. Microbial corrosion is thu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abiotic process: it dissolves more silica and causes therefore a higher corrosion rate. This is probably due to the additional microbial release of metal-chelating organic compounds that stimulate the corros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18.
19.
热管技术在硫酸工业废热回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分离套管式热管蒸汽发生系统的结构特点。由于产汽系统与工艺气体完全隔离,满足了硫酸生产的工艺要求。几则应用实例表明,运行可靠,操作简单,维修方便。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influence of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n the inhibiting properties of organic compounds in corrosion processes in acid media. The inhibiting efficiency of non-toxic imidazole derivatives on copper corrosion in sulphuric acid is investigated. The investigation is performed using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of potentiodynamic polarisation as well as gravimetric measurements.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 show that the inhibiting properties of substituted imidazoles depend on molecular structure. The best protection (93%) is obtained by adding a phenyl ring to the imidazole structure. The values of standard free energies of adsorption, as calculated from the Freundlich isotherm, indicate that in the presence of sulphuric acid imidazole derivatives adsorb on copper by a physisorption-based mechanis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