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当代艺术这个圈子混久了,或者说在策划展览的过程中与这么多艺术家打交道,对他们作品观念的基本脉络和样式大致有些了解。尽管现在各类展览很多艺术家及作品也很多。但已没有了20世纪90年代的刺激、惊喜与兴奋,抑或这些前赴后继的艺术家原始冲动与激情或多或少地被策略,被日益火爆的艺术市场所左右?  相似文献   

2.
《现代装饰》2010,(10):120-120
“1985后的欧洲设计:塑造新世纪”是对从1985年到2005年的欧洲当代设计的一次全面梳理和评估。展览介绍了250件包括家具、陶瓷、金属制品、玻璃制品等产品设计在内的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118位欧洲设计师非凡的创造力。展览旨在阐释欧洲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对推动设计扩散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思潮对中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尤其借着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的动力,中国新一代知识阶层妇女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妇女的崛起是思想自觉、内心自觉的结果,这是来自自觉的内力。这不同于20世纪初的妇女进步——来自外部的推力。20世纪90年代女性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中的自觉表现比较明显。女性主义新观念的涌入,使女性艺术家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观点审视生命的意义、女性的社会地位、女性发展的前景。从艺术角度看,这一代女性艺术家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2,(1)
"物派"艺术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日本,其一方面对当时的"前卫艺术"提出质疑和批评,另一方面寻求物与物之间实在和虚无的关系。国内对"物派"的研究多从美术史、艺术史的角度切入,分析现当代艺术脉络中的"物派"艺术。该文从现象学视角出发,分析"物派"艺术的不可见性等相关特征。  相似文献   

5.
《城市环境设计》2009,(12):141-143
2007年,中国美术协会策划在成都的青城山为八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建造八座美术馆。吴山专是这八位艺术家中唯一一位观念艺术家。早在中国当代艺术萌芽的20世纪80年代,吴山专就开始通过用自己的作品解构和重构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21)
<正>2015年10月21日,由中国美术馆主办、柏林德国历史博物馆基金会协办的"黑白的力量——凯绥·珂勒惠支经典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在致辞中说,珂勒惠支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主题丰富、风格鲜明,饱含着浓浓的人道主义情怀。早在20世纪30年代,珂勒惠支的作品就经鲁迅先生的介绍,在中国出版、展览,被广大艺术家和观众熟知,也推动了中国  相似文献   

7.
填充城市的空白——中国城市的膨胀和艺术的介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指出20世纪80-90年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生转型形成了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冲突导致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括的变化大批艺术家和建筑师以独特视角和作品形式参与了记录和描述城市的变化同时更表达了对这些现象的理解或批评。  相似文献   

8.
本期我将转而讨论项目管理的九个学派中的行为学派。行为学派有两个子学派:组织行为学派和人力资源管理学派。我20世纪90年代初在英国亨利管理学院执教时,我们的MBA课程中有门课叫人员管理,它涵盖了管理为组织工作的人员的所有方面。现在普遍把这门课分为以下两部分:  相似文献   

9.
不久前,高名潞策划的《墙:中国当代艺术20年展》在北京中华世纪艺术馆隆重登场,这次展览的规模不小,有48位艺术家和电影导演参加,他们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和“墙”有着主题上的关联。墙既是隐喻层面的,也是物理层面的,但给人更多冲击的恐怕还是物理层面的墙——长城。其实,如果我们回顾一下这20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 “八五美术运动”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作品,还是那些和长城发生关联的作品,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中国艺术家蔡国强和徐冰早期的作品也和长城有关。从某种意义上,我们似乎可以认为长城是人们了解中国和中国当代艺术最容易识别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
《现代装饰》2023,(2):14-14
你和我,保持凝视本次展览作为昊美术馆(上海)开馆五周年举办的特别展览,精选馆藏作品中包括Carsten Nicolai、Lee Bul、Markus Lupertz、Tobias Rehberger、林天苗、刘、张培力在内的20多位国内外艺术家的30余件装置和影像作品。以“同时代的人是紧紧保持对自己时代的凝视”为线索,以“你和我”为名,在展厅中,“你和我”即与空间对话的直接核心,填补了主体与场景的缺席;对世纪悲剧的发生做出反思,于当代事件和过去参考之间取得联系;从社会学的角度定义时间.  相似文献   

11.
圣莫尼卡学派与建筑艺术包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詹克斯于20世纪80年代曾把F.0.盖里在内的一批洛杉矶建筑师称为“洛杉机学派”,J.M狄克逊著文建议把这些建筑师称做“圣幕尼卡学派”,因为他们相对集中在圣幕尼卡地区,本文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进一步对盖里和莫斯的作品,特别是其“建筑艺术包装”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公共艺术的缘起:“公共艺术”概念的形成及较大规模的实施,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二战后,在政府“艺术支援政策”的援助下,美国一批艺术家的雕塑作品从美术馆走出,放置到了城市的公共空地上,被称为“公共艺术”(Public Art)。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National Endowmcnt for the Arts,NEA)实行了“公共艺术计划”(Arts in Public Place Progran)并直接赞助公共艺术。  相似文献   

13.
“风格派”(De Stijl)是活跃于1917-1931年间,以荷兰为中心的一场国际艺术活动。它对20世纪的现代艺术、建筑学和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在1917年到20世纪中叶的几十年的时间里,从“风格派”起源到包豪斯的发展,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有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4.
“意派——世纪思维”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 这次展览几乎一举襄括了中国近30年来的优秀艺术家的主要作用,作为策展人,  相似文献   

15.
焰火     
《城市环境设计》2016,(2):66-68
“焰火”初创于1 974年,正值建筑学历史主义的巅峰时期.作品意在展现建筑在功能主义之外的其他层面,一个有关纯粹“愉悦”的层面. “焰火”后来被呈现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的一场名为“一个空间:一千个文字”的书籍版式展上.参展的30位艺术家和建筑师将空间的文字表述和平面表现并置,以这种手法探讨当下人们对空间的认知和态度.作品揭示出内在于建筑的众多互补的可能性.作为对20世纪70年代概念主义的补充,作品提醒人们,在建筑史的书写过程中,那些有关空间的文字与绘画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根据它们建成的建筑本身.  相似文献   

16.
“实验建筑师”这个称谓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我国国内建筑界出现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名词,这个名词指代的是一批具有前沿思想的建筑师,例如王澍、张永和、崔凯、刘家坤等,他们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20世纪初进行的创新性的设计实践,“实验性”建筑第一次展现在大众面前时,就引起了全国建筑界的建筑师们的关注和讨论。针对20世纪末出现的“实验建筑师”的建筑思想,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对实验建筑师的建筑作品、发表的论文、访谈等核心术语进行提取和分类,提出自身的思考及感悟,并应用到实践中。最后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阐述“实验性”景观建筑的设计方法及手段。  相似文献   

17.
邵智其人 当邵智把他的《律动》、《升腾》、《门》等环境钢塑设计作品照片播放在我的面前时,我吃惊了。邵智说,这是我和设计师杨凌先生合作的钢塑系统作品之一。 仔细品读这些作品,艺术家将钢结构的“废余材料”进行重组,构筑新的视觉空间与生命律动,在互意和表现手法上别开生面,令我肃然起敬。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哲学家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的哲学观点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直接影响到部分激进的建筑师们看待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他提出的诸如“褶子”(Fold)、“图解”(Diagram)、”生成”(Becoming)和”条纹与平滑”(Striate&Smooth)等哲学概念被这些以数字技术为工具的建筑师们反复引用并在作品中加以体现。  相似文献   

19.
正波普艺术的发源要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60年代大众文化在美国蓬勃发展,使得波普艺术盛行。詹姆斯·罗森奎斯特是一位美国的波普艺术家,虽然没有像安迪·沃霍尔一样深入到各个领域,声名鹊起成为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和领袖,但他的作品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波普艺术群星闪耀的夜空中闪着自己独特的光芒。本文主要是将罗森奎斯特置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中,浅析其作品的风格。  相似文献   

20.
刘文豹 《建筑师》2013,(6):114-122
康斯坦丁·梅尔尼科夫是一位苏俄建筑师及画家。他的建筑作品主要创作于十年之间(即1923年至1933年),令他跻身成为20世纪20年代后期前卫建筑运动的前沿。尽管他属于构成主义阵营。梅尔尼科夫却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他不受任何风格流派或艺术团体的规则所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