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纳米TiO2对聚丙烯抗紫外老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马莱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为纳米TiO2分散基体,采用母料法制备PP/PP-g-MAH/nano-TiO2纳米复合材料.DSC,TEM,力学性能测试、断面形貌观察、PP球晶形态分析、紫外人工加速老化试验等结果表明:纳米TiO2能使聚丙烯的抗紫外老化性能显著提高,而对其力学性能影响不大;纳米TiO2在聚丙烯中分散越均匀、粒径越小,越有利于提高聚丙烯的抗紫外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2.
使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丙烯(PP)/纳米SiO2复合材料。研究发现,硅烷偶联剂对纳米SiO2在PP中的分散起一定的作用,但不是非常有效。添加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相容剂后,可以使纳米SiO2均匀地分散于PP中。当纳米SiO2的质量分数为2%时性能较优,与纯PP相比,V形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90%,拉伸强度提高了5%,弯曲强度提高了23%。最后,对PP—g—MAH大幅度改善纳米SiO2在PP中分散效果的机理作了初步推断。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含有苯环和羧基的有机稀土纳米发光体,并通过熔融纺丝制备出了聚丙烯荧光纤维.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透射电镜照片、荧光光谱、DSC和TGA曲线等,对有机稀土纳米发光体和稀土荧光纤维的组成、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示,有机稀土纳米发光体具有稳定的组成和结构,优异的热性能和荧光性能:电镜照片显示其直径为40~50nm.有机稀土纳米发光体在聚丙烯中良好的分散性,也不影响其优异的荧光性能和热性能.  相似文献   

4.
聚丙烯基纳米SiO2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多种方法对纳米SiO2粒子进行表面处理,并深入探讨了纳米SiO2粒子的分散机理。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PP/纳米SiO2复合材料,对此复合材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经适当处理的纳米SiO2粒子能均匀地分散在聚丙烯中,对PP的力学性能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而且对PP的结晶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纳米SiO2在用量为2%时可以使PP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1倍,同时拉伸强度也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5.
纳米TiO2和ZnO的抗老化性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利用纳米TiO2和ZnO对聚丙烯材料和建筑外墙涂料进行添加量为0.5%-3%的小量填充改性,结果表明,对聚丙烯改性后,采用GB9344—88所述的塑料氙灯光源曝露试验方法,进行800h人工加速老化试验后色差仅为0.93,变色评级为4/5级,测试样条无粉化;对建筑外墙涂料改性后,涂料的耐候性较原配方提高了2倍,因此,可用无机纳米材料代替传统的有机紫外线吸收剂作为抗老化剂使用。  相似文献   

6.
聚丙烯/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研究了纳米氢氧化镁与微米氢氧化镁填充聚丙烯体系的阻燃性能、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 ,添加相同质量分数氢氧化镁时 ,纳米氢氧化镁填充体系的阻燃性能要好于微米氢氧化镁填充体系 ,并在填充量为 60 %时达到 V- 0级标准 ,且发烟量少 ,流动性能和力学性能也要好于微米氢氧化镁填充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聚丙烯 /二氧化硅 (PP/Si O2 )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中偶联剂的最佳用量 .方法 首先用熔融共混法制备 PP/Si O2 纳米粒子复合材料 ,再通过分析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冲击试样断面的 SEM照片来探索硅烷 KH-560的最佳用量 .结果 硅烷 KH-560的用量为 Si O2 纳米粒子的 1 0 %时 ,PP/Si O2 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 .结论 传统的计算处理微米级无机填料硅烷用量的经验公式不能适用于无机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8.
PP/SiO2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中偶联剂用量的确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索聚丙烯/二氧化硅(PP/SiO2)纳米粒子复合材料中偶联剂的最佳用量。方法:首先用熔融共混法制备PP/SiO2纳米粒子复合材料,再通过分析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冲击试样断面的SEM照片来探索硅烷KH-560的最佳用量。结果:硅烷KH-560的用量为SiO2纳米粒子的10%时,PP/SiO2纳米粒子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佳。结论:传统的计算处理微米级无机填料硅烷用量的经验公式不能适用于无机纳米粒子。  相似文献   

9.
采用毛细管流变仪和熔融指数测定仪对聚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复合材料的熔融指数、非牛顿指数、表观粘度及粘流活化能与组成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复合材料的抗紫外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流体为假塑性流体,其表观粘度对剪切速率的依赖性随纳米蒙脱土质量分数的增大而变小;复合材料的表观粘度随纳米蒙脱土质量分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纳米蒙脱土的加入对体系流动有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纳米蒙脱土质量分数的增大,复合材料对紫外光的屏幕效果越来越强。  相似文献   

10.
纳米复合丙烯酸共聚浆料的制备与浆纱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淀粉类浆料,聚乙烯醇(PVA)浆料和聚丙烯酸类浆料是常用的三大类纺织浆料,但由于环保问题,近年来发达国家已经提出禁止使用PVA作为纺织浆料,因而不用或少用PVA仍然是近几年我国纺织浆料的发展方向。纳米复合材料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材料,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材料是将无机纳米结构单元分散于聚合物基体中所形成的复合材料。无机材料具有极好的耐热性、阻燃性、高强度和高刚性,而聚合物材料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将两种材料在纳米尺度上复合,就可以结合聚合物和无机纳米材料的优点,从而大幅度地提高聚合物的力学性能。将无机材料与丙烯酸类浆料进行纳米尺度上复合制备纳米复合丙烯酸浆料,也有可能提高现有丙烯酸类浆料的浆纱性能。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具有比普通挂网喷砼更独特的工程特性,用于替代传统的挂网喷砼对水工隧洞的衬护,具有施工简单方便,技术经济性能良好的优点.介绍了龙泉岩樟溪一级电站引水发电隧洞应用聚丙烯纤维砼衬护,取得了良好技术经济效果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聚丙烯及其副产品是非极性聚合物,应用马来酸酐等极性单体对其功能化,是拓宽聚丙烯及其副产品应用领域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从极性单体的选择,接枝的方法和机理,接枝物的性能和应用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乙丙橡胶(EPR)对于乙丙橡胶、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聚丙烯(PP)三元共混体的增韧作用和共混体混炼时间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表明,该共混体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比纯聚丙烯提高5倍以上①.  相似文献   

14.
聚丙烯给水管是由无规共聚聚丙烯材料制造而成,为目前我国推广使用的新型生活给水管,具有重量轻、卫生无毒、耐热性好、耐腐蚀、保温性能好等优点,因而广泛应用于室内冷、热给水系统、空调水系统。  相似文献   

15.
环状氯化磷腈微胶囊阻燃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聚氰胺、尿素和甲醛为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囊心为环状氯化磷腈、囊壁为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的微胶囊阻燃剂.热重分析表明,微胶囊阻燃剂的热分解温度比纯环状氯化磷腈大大提高.将微胶囊阻燃剂应用于聚丙烯(polypropylene)中,阻燃效果优于纯环状氯化磷腈,且PP/环状氯化磷腈微胶囊阻燃剂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拉伸强度,大大优于PP/纯环状氯化磷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在流化床中热解废旧塑料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PS)和聚氯乙稀(PVC)等5种单组分废旧塑料在流化床中进行了热解实验,得到了在实验条件下,热解温度对各种单组分废旧塑料热解产物成分和产率的影响规律,为开发废旧塑料热解制油、制气工业装置提供了基本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7.
聚丙烯酸酯乳液是一种高分子聚合物的水分散体,加入水泥砂浆后成为聚合物砂浆.介绍了聚合物砂浆的特点.原材料及技术指标要求,阐述了鹤岗市5#水库溢洪道应用聚合物砂浆进行整修加固的施工工艺及喷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废线路板非金属回收料作为填料,与聚丙烯树脂共混模压制得复合板材。考察了线路板非金属粉末粒径、填充量、改性剂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细粒径粉末填充材料具有较好力学性能;添加适量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能增强填料粒子和树脂基体的界面粘结强度,提高材料综合力学性能:选用250μm以下的非金属粉末作为填料,当填充量为20%时,加入2.5%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可使复合板材拉伸和冲击性能分别提高41%和46%。  相似文献   

19.
通过聚丙烯/弹性体/高密度聚乙烯三元共混技术,并添加流变剂,研制了通信电缆用聚丙烯绝缘料。实验证明,此绝缘料具有较好的韧性和优异的挤出加工工艺性,能够实现高速挤出,各项性能均达到国家和邮电部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20.
针对烟用聚丙烯纤维滤嘴材料极性小、对烟气吸附效果差、降焦性能低等问题,以海藻酸钠为改性剂,对聚丙烯纤维进行物理涂覆改性,并研究其对卷烟烟气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1.49%时,改性后聚丙烯纤维滤嘴对烟气的过滤效率比未改性滤嘴提高了17.6%,改性滤嘴截留后的主流烟气中总粒相物比未改性滤嘴降低了19.3%,焦油及烟碱含量分别降低23.2%和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