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介绍了堤防堤身质量评价的研究现状,指出了堤防土体评价的主要因素:堤身土体填筑质量、堤身隐患发育状况及堤身土体的渗透性.通过对其代表性指标进行量化分级,认为黄河下游堤身土体质量可分为较好、较差、差三类.  相似文献   

2.
一、黄河下游堤防存在的隐患类型黄河下游大堤,年代久远,解放前,黄河大堤一般高3~6米,顶宽4~8米,质量很差。解放后,工程技术人员沿堤线反复调查,并进行了锥探,发现大堤存在的隐患普遍而严重。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堤身隐患 1.动物洞穴,如獾孤洞、地鼠洞等; 2.人造洞,如军沟碉堡、排水沟藏人洞等; 3.树根腐朽形成的洞穴; 4.雨水冲刷而成的水沟浪窝; 5.堤下压有腐朽料物,因而堤土沉陷所发生的裂缝; 6.修堤质量不好,如修堤未经压实,土质多沙,以及施工接合部接  相似文献   

3.
黄河下游堤防地质勘察与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进行的黄河地质勘察和研究工作,总结和分析了有关黄河地质问题的多家观点,对多年来的地质勘察工作进行了阶段划分,并指出了在这些工人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黄河的历次决口与地质险段,险点有关,黄河下游堤防地质的勘察和研究虽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有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堤防的系统勘察,重要堤段的专题研究,堤基稳定性的理论探讨,地质险段的治理等都是今后堤防治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黄河下游地处冲积平原之上,为地上“悬河”,除东平湖至济南等局部河段有山岭外,其余河段均由堤防约束洪水,历史上,一直是堤防加高和泥沙淤积“赛跑”,小浪底水库的拦沙运用,可使下游河床20年左右的时间不淤积抬升,应利用小浪底水库赢得的宝贵时机,大力开展放淤固堤建设,初步形成相对地下河的雏形。  相似文献   

5.
不同浸水时间的黄河下游堤防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浸水时间的黄河下游堤防堤身土体的强度指标进行了直接快剪和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结果表明:①土体的黏聚力随浸泡时间的增长大幅度下降,浸泡5 d后,壤土的最大降幅为72.6%,沙壤土的最大降幅为62.8%,而土体的内摩擦角变化较小;②在经过洪水的长时间浸泡之后,堤防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且浸泡时间越长降幅越大,洪水浸泡1 d后堤防稳定安全系数降低36.2%,浸泡5 d后稳定安全系数降低58.2%.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堤防裂缝处理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固后的黄河下游堤防在某些堤段相继出现了新的裂缝,这些裂缝与过去的老堤裂缝相比具有一些新特征,其形成与堤身质量差、加固区地基特殊、加固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多种因素有关.对处理方案进行的综合分析表明:应在裂缝趋于稳定后再进行处理;处理方案应充分考虑新裂缝的特征和形成因素,做到效果与投入比最大.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崔建中  张喜泉 《人民黄河》2002,24(4):11-12,14
通过对标准化堤防涉及管理的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提出了各种管理设施的建设布局、配置及如何满足抢险与管理运行的要求,同时把除险加固纳入标准化堤防建设的内容,最后指出,要建设标准化堤防,必须要搞好配套法规建设,建设相应的管理运行机制,同时还要提高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8.
人民治黄以来,黄河下游初步建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汛期堵复决口成为可能。黄河干流堤防发生溃口后采取“裹、拦、导、分、堵、排、围”措施是结合黄河实际提出的科学对策,可为各级汛部门编制具体方案和行政首长指挥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黄河下游堤防稳定性分析方法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简介了几种常用的上质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如利用极限平衡理论的各种方法及有限元法。利用这些方法,对黄河下游某段堤防采用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进行了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极限平衡分析各方法计算得到的滑坡稳定系数大致相同,安全系数差别小大;有限元法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坡体的心力场,并能揭示坡体的变形特性。在实际工程中,应根据边坡工程的具体特点及使用目的,尽量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验证,力求得出一个客观、可靠、合理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地质勘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下游堤防工程地质勘测应考虑到悬河的特殊性,采取点面结合、专项研究与生产相结合的思路,对活断层渗透变形、堤身特性、堤基稳定等关系到悬河安危的重要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1.
根据黄河下游滩区中小洪水引水挟沙放淤改土固堤的实践 ,讨论放淤条件、放淤工程的规划设计、放淤类型 ,提出引水挟沙放淤量的计算方法 .研究与实践表明 ,引水挟沙放淤改土固堤可提高黄河堤防和滩区的抗洪减灾能力 .  相似文献   

12.
淤临河固堤技术,是黄河“拦、排、放、调、挖”综合治理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黄河下游滩区已建灌溉引水工程和中小洪水泥沙资源,有计划地引水淤临固堤、淤滩改土,消除顺堤行洪险情,改善滩区生态环境,是提高黄河堤防和滩区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有效途径。本文根据黄河下游滩区中小洪水引水放淤的实践,提出了引水淤临工程布置、控制应用和技术措施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河工模型试验,研究了黄河下游朱家屋子-西河口河段挖河固堤启动工程的减淤效果。分析表明,挖河后在一定时段内和试验水沙条件下,有一定的减淤效果,挖沙减淤比为0.76左右;开挖段的回淤量对挖河减淤效果影响很大。由于黄河水沙特性和河床演变的复杂性,还有不少关键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侯成波 《人民黄河》2006,28(6):17-19
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指出黄河下游河床演变遵循着溯源冲刷与溯源淤积、沿程冲刷与沿程淤积两类基本的矛盾运动规律,演绎出河道淤积、河道冲刷以及冲淤动态平衡3类结果;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的根源在于溯源淤积和沿程淤积的共同作用.据此,提出了沿程冲刷和溯源冲刷对接的基本原理,并以艾山断面为例,对对接冲刷动力注入点的布局及其动力源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利用混合挟沙力和不平衡输沙公式,对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冲刷效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以来,高村—艾山河段及其上、下游河段的床沙均发生粗化,一方面使得水流的输沙能力降低,从而降低了冲刷效率;另一方面使进入该河段的含沙量减小,这将有利于该河段的冲刷,提高冲刷效率;随着冲刷历时的延长,高村—艾山河段的冲刷效率虽有所降低,但降低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6.
重点针对黄河下游堤防工程漫决、冲决、溃决失事破坏,通过分析影响黄河下游堤防安全的主要因素,构建了黄河下游堤防工程失事模式,提出了基于模糊贴近度和投影寻踪的溃堤模式识别方法,据此构造了黄河下游堤防主要溃堤路径,为黄河下游堤防隐患险点先后处理及采取相应工程措施等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下游1566年后和1875年后决溢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迄今为止对黄河下游历史时期决溢时空变化的研究多为一般性统计,本文尝试从多角度进行统计,并且把堤防系统相对完善、河道相对稳定的1566~1855年和1875~1938年两个时期作为特定的研究时段。研究表明,上述两时段内黄河下游决溢地点除了存在自下向上移动的趋势外,还存在自上向下的移动趋势,决溢的时空变化除了与人为因素有关系外,还与中游的旱涝期有一定关系。决口频繁的地点和地段,在空间分布上也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土地沙漠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振民  刘月 《人民黄河》2005,27(10):55-57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有13条大型骨干排水河道。自20世纪60年代复灌以来,由于引黄灌溉面积不断增加,大量引黄泥沙流入农田,加上降雨地表侵蚀,致使泥沙不断积累,土地沙化现象严重,直接影响着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从灌区水沙平衡人手,建立引黄退沙、降雨地表侵蚀计算数学模型;以近期引黄水沙资料为基础,定量计算泥沙的区域分配规律,预测土地沙化发展演变趋势,为黄河下游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