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ad hoc网络与蜂窝网络的结合 在移动无线通信网络原有的网络构架技术中通常包括蜂窝移动通信网络和无线局域网,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移动终端接入固定网络是基于基站的中心接人方式,而无线局域网则要通过接入点(AP)完成终端接入固定网络,这两种网络都是单跳网络。ad hoc技术所标称的是一种有别于中心接人和单跳的特征,强调多跳和无中心接入,移动终端不仅具有主机的功能,还具有路由器的功能,使得无线移动ad hoc网络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解决方案中最有希望被采用的末端网络。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通信》2006,(16):88-89
用户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在公司、家里或途中,都可以通过一部终端轻松地进行通话、访问个人信息与多媒体服务--UMA(Unlicensed Mobile Access,即非授权无线接入技术)为运营商及其最终用户提供了更多新机遇和选择.UMA支持移动语音与数据从蜂窝网络到无线局域网的无缝转换(WLAN/Wi-Fi),UMA标准确立了移动运营商将家庭、办公室与公共WLAN无缝扩展至其蜂窝网络的方法.借助UMA,运营商可以通过Wi-Fi接入网络为用户提供语音和数据服务,显著提高移动服务的使用率,同时降低网络部署成本.这一技术带来的新应用,正在被更多的专业厂商拓展应用到企业办公中.  相似文献   

3.
李平 《电信快报》2003,(10):17-20
蜂窝电话网络依赖于核心网络与处理特定蜂窝无线收发信机之间的有线网络,该网络称为无线接入网(RAN),它负责协调接入到多个基站和多个移动终端之间的无线链路。OpenRAN是新的移动RAN结构,它采用分布式处理模式和IP路由作为底层传输协议。13G中的RAN结构现有的RAN基于星型拓扑和集中式结构,由点对点链路及基站收发信机负责连接集中的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结构如图1所示。RNC之间互连,移动节点可在不同RNC控制的区域间漫游,无需核心网络参与。移动节点在同一个或互连RNC控制的蜂窝之间漫游时,RAN负责激活话音或数据会话在蜂窝间…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移动IPv6的工作机制,提出一个移动IPv6和无线局域网(WLAN)集成的设计方案,以实现移动终端在无线局域网之间无缝切换,并建立实际的实验环境对移动IPv6进行测试.  相似文献   

5.
无线蜂窝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的融合能充分利用两者的互补能力,提供更加全面的无线服务。本文针对GPRS蜂窝网络和无线局域网现有融合技术中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移动IP技术的松耦合移动性管理方案,旨在减少切换时延、解决三角路由等问题,将有利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升级和演进发展。  相似文献   

6.
一.Ad hoc网络。1.什么是Ad hoc网络Ad hoc网络是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终端组成的一个多跳临时性自治系统,移动终端具有路由功能,可以通过无线连接构成任意的网络拓扑,这种网络可以独立工作,也可以与Internet或蜂窝无线网络连接。在后一种情况中,Ad hoc网络通常是以末端子网(树桩网络)的形式接入现有网络。  相似文献   

7.
文章阐述了移动IP无线局域网运行的网络机制,并利用OPNET Modeler网络仿真软件建立该机制下的移动IP无线局域网模型.分析评估网络性能。仿真结果表明.这种移动IP无线局域网性能优良,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通过蜂窝无线接入网络接入Internet已经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课题。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特性是终端移动性、个人移动性和业务移动性。这就给电信运营商提出这样一个难题:构造一个什么样的网络来满足上述要求。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的移动IP(Mobile IP)协议规定,在IP层实现大范围移动的标准解决方案,但这并没有解决全部司题,其中包括蜂窝移动用户接入Internet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唐军 《现代通信》2004,(12):26-29
所谓移动通信是指通信双方(甚至多方)或至少一方在进行信息交换时是运动的。也就是说,移动体(如车辆、船舶、飞行器)或移动人与固定点,或者移动体(或人)与移动体(或人)之间的通信都属于移动通信。移动通信包括对讲机、无绳电话、无线寻呼、集群、无线移动数据、移动卫星通信和蜂窝系统等。目前人们通常所说的移动通信是指蜂窝系统。  相似文献   

10.
移动计算网络及其实现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峰 《电子科技》1995,(1):47-53,58
本文介绍移动计算网络的概念,讨论实现移动计算网络的各种途径。重点讨论由无线局域网实现移动计算网络的方法及主要技术问题,并介绍有关电波法规及标准化活动。  相似文献   

11.
文中首先介绍现存的无线网络技术,计论适用佼园网环境的无线组网方法。然后给出校园内局域网间、校园网间及校园网与CERNET地区网络中心之间的无线互连实例。最后介绍移动计算网络的概念,指出今后校园网中移动计算网络的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2.
WLAN市场发展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介绍了无线局域网的主要技术及特点,分析了无线局域网的市场应用前景,对目前无线局域网在国内外的应用作了阐述,并指出了移动运营商在提供无线局域网应用与业务时所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汪海燕  叶飞等 《世界电信》2001,14(10):28-31
移动接入分为两大类:基于蜂窝的接入技术和基于局域网的技术。前者包括蜂窝数字分组数据、通用分组无线传输技术、EDGE等;而后者则包括无线局域网、蓝牙技术和HomeRF。  相似文献   

14.
WLAN与2.5/3代移动通信网的结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探讨了无线局域网与蜂窝移动数据网互连与结合的机制,介绍了无线局域网与GPRS、cdma2000 1x、WCDMA等几种网络实现互连与结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5.
徐梦愚 《通讯世界》2017,(5):100-101
同移动网络从1983年的1G模拟蜂窝网络开始,在1991年过渡到2G数字网络,2001年过渡到3G高速IP数据网络,2009年过渡到4G全IP数据网络.GSA(The Global mobile Suppliers Association)的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在111个国家中,LTE业务已被318家运营商推出;截至2014年3月底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的LTE用户数达到了2.454亿[2].在移动终端高度智能化、无线移动网络广泛部署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移动网络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也成为了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研究报告显示,2014世界范围内有39%的移动连接使用的是3G或4G网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基于IEEE802.11标准系列的无线局域网技术发展速度迅猛。但随着接入点AP(Access Point)数目的不断增多,AP之间距离的不断减小,同频段的干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到无线局域网的总容量。传统蜂窝小区的网络优化方法对于无线局域网已经不再适用,这是因为无线局域网AP数目多,且结构可能并不稳定,即AP可能根据业务需要增加、减少甚至移动。智能网络优化技术是指通过在AP之间动态地分配频率、功率、用户以及业务流量使得整个无线网络的容量最大,性能最佳。它将是未来无线局域网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本介绍了智能网络优化技术的内容、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爱立信 《通信世界》2005,(48):60-60
随着全球第二代数字移动网络的大规模部署,无线传输技术获得了更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爱立信凭借丰富的全球部署经验、精深的研发以及对消费者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在移动系统传输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爱立信的MINI—LINK^TM无线传输产品系列迄今为止已在全球有近750,000台终端的交付量,在世界移动网络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反馈的无线多终端音频同步实现方法。该方法对连接到同一个无线局域网的多个无线音频系统进行分组管理,并由移动终端实现控制,通过比较主从设备之间的播放进度时间差来做出调整,直接修改声卡RAM缓冲区里的音频数据,实现音乐的同步播放。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通过移动终端同时控制无线局域网内多个音频系统,并同一时间同步播放同一首音乐,且同步误差时间可以控制在50毫秒范围以内,人耳基本无法区别,提高了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9.
无线局域网和移动运营商网络结合起来,利用现有GPRS核心网强大的管理功能和漫游能力,可以拓展无线局域网的业务范围。这一方案中,只有控制信息被传输到移动核心网,而用户数据直接通过IP骨干网传输,这样可以极大地缓解无线数据业务对移动核心网的负荷。如何利用IP机制将移动用户认证信令从终端传到GPRS核心网是设计的难点。本着重分析认证机制及其相关协议。  相似文献   

20.
《现代电子技术》2005,28(8):i003
Sierra Wireless AirCard 555R无线网卡是一种用于蜂窝网络单频段(800MHz)无线PC卡。它通过添加无线数据、语音和双向消息发送来增强移动计算设备的功能,AirCard 555R可用作无线网卡(具有与局域网相当的连接性)、调制解凋器和移动电话,该卡可用于连接互联网、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连接企业网和拨打电话,而无需使用网线或电话线。它的信号稳定超强、驱动便捷,而且文档服务更是全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