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目前,超过85%的新加坡人居住在政府主导开发的组屋中。在国家力量推动下,组屋已经成为新加坡居住环境的绝对主体,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事实上,在世界范围内新加坡的公共住宅模式都被看作是解决当代住宅问题的一个成功典范。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加坡一直在寻求先进成熟的预制住宅设计制造系统的直接引入,并分别在60年代、70年代进行了两次产业化尝试,试图寻找一条正确、适用、可靠且快速实现建筑产业  相似文献   

2.
《住宅产业》2012,(10):30-35
1、新加坡模式新加坡国土面积为707.1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98万,主要民族为汉族、印度族和马来族。新加坡的保障房被中国媒体称为组屋(或"公共组屋"),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公共组屋兴建之初,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效率的利用空间,保障房的建筑形态通常以高层联排楼房为主,组屋由此得名。组屋是指政府通过建屋发展局为广大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廉价公共住房。(见图1)  相似文献   

3.
新加坡公共住宅(组屋)产权归属政府并委托市镇理事会进行物业管理,私有住宅的物业管理采用物业公司的市场化运作。针对组屋,新加坡政府制定了周期维护更新计划,并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对维护和改造效果实施监督管理。这一模式为我国制定维修项目周期指标和评估方法,建立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既有居住建筑维护管理长效机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规划信息     
《城市规划》2007,31(12)
<正>>高层声音温家宝:政府的职责最重要的是要搞好廉租房11月21日,正在新加坡访问并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的温家宝总理,专程赴新加坡建屋发展局了解新加坡提供公共住屋的政策和经验,并参观新加坡普惠性廉价房区——大巴窑组屋区。新加坡约80%居民住在组屋  相似文献   

5.
在后发达经济城市中,个人主义的生产与消费成为新自由主义时期的典型特征。组屋成为新加坡政府建立新自由主义理念的主要平台。许多组屋项目开始发掘不同的主题来渲染与众不同的、大都市特色的生活方式,以回应中产新贵的居住需求。这些项目使原本同质的公共住宅景观逐步异质化,并进而承载新加坡"大都市"的新形象。新的组屋计划延续了组屋作为管制者与公民之间的调解员的角色,不仅为涌现出的新贵阶层提供新自由主义空间,同时也维护了政府的管制平台。  相似文献   

6.
一、物业类型 新加坡住宅大部分是公共组屋和共管式公寓,小部分是独立式、半独立式的花园洋房. 1.公共组屋:属社会保障性质的住房,面向中低收入者出售或出租.其价格相当于同类房屋市场价格的.低收入者购房,国家仍要给予补贴.组屋一般以高层住宅为主.每一座公共组屋可容纳户,底层不安排住户,用作商店或娱乐室,服务居民休闲和购物.  相似文献   

7.
<正>新加坡85%的人住在政府组屋,而且组屋以9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等大户型居多,住满5年就有完整的产权,价格最多比商品房低7成。与香港公共租屋狭小的格局不同,新加坡政府组屋虽然也有33平方米的一室组屋,但很少。政府组屋的格局l室、2室、3室、4室、5室到6室都有,而积则从33平方米到130平方米不等,其中比例最高的是90平方米的4室(相当于我们的3室1厅)。据统计,4室组屋占总数量的37.6%,其次是5室占23.6%、3室占25.4%。  相似文献   

8.
新加坡上世纪90年代住宅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住宅公共空间、小区公共设施、建筑设计特色、绿化规划等几方面分析了新加坡20世纪90年代组屋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9.
许昇 《中外建筑》1998,(5):37-38
新加坡居民住宅有组屋、公寓、排屋,独立式别墅几种类型。其中,组屋是新加坡政府建设部门统一投资开发,统一规划、设计兴建的,出售给新加坡公民居住。非公民的永久性居住的居民只能购买别人出售的二手旧组屋。 居住组屋的住户约占全部的80%左右,由此可见组屋是新加坡主要的住宅类型。也有住户购买地皮请建筑师设计、私人建筑公司承建的,这种住宅标准较高、型式也多样。本文仅就组屋的设计构思作些介绍。供我国住宅建设借鉴。 新加坡组屋建设大都公布在各区(镇)中心地铁站周围,充分利用区(镇)所在地区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而组屋建设是严格按居住小区规划进行了设计、兴建的,在各居住小区内也设有齐全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新加坡是公认的住房问题解决得最好的国家之一1,在独特的政府组屋体系下有效地实现了"居者有其屋",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租赁住房在新加坡住房体系发展早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迅速满足了大量居住需求;在目前住房自有率极高的新加坡,租赁住房仍是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的"后盾"。本文聚焦于新加坡组屋主导住房体系下租赁住房的发展,以新加坡整体住房现状为背景,分析组屋和私人住房租赁市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