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涛  刘芳延  马婧 《市政技术》2020,(3):162-164
轨道交通是大都市交通的核心部分,其规划建设与交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轨道交通的发展为提高生活品质、彰显城市活力、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缓解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市出行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进行济南市居民出行问卷调查,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居民出行特征,构建了济南市轨道交通出行预测"四阶段"法模型,详细标定相关参数,对未来济南市居民出行结构变化情况和轨道交通需求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邓毛颖  谢理 《城市规划》2000,24(11):45-49
对比分析广州市 1 998年和1 984年居民出行调查的有关数据 ,通过出行强度、出行方式、出行的时间分布、出行的空间分布等一系列指标总结归纳出广州市城市居民出行的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原因 ,针对广州市居民出行总量增长、出行距离加长、出行耗时增加、私人交通方式比重较高、过江交通量较大、高峰小时峰值强劲等特点 ,对广州市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发展公交、就近就业、建设快速交通系统、交通需求管理及建设无障碍行人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轨道站点周边地区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是诸多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策略之一。本文以深圳市2011—2017年竣工的保障性住房项目为对象,对保障性住房与轨道交通站点分布关系和被保障居民轨道交通出行的便利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已竣工项目并未体现出优先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布局的选址策略,各行政区情况差异较大。建设量最大的公开购买型住房和公开租赁型保障性住房,轨道交通站点覆盖下的居住人口比例较低。保障性住房项目轨道交通线路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3条轨道线路交通站点周边。保障性住房较多分布在早高峰进站客流量较大的站点附近,部分站点可达性较差,给居民通勤出行带来不便。轨道站点周边建设保障性住房可以为居民解决住房和出行两大难题,但也需考虑:轨道交通建设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时序性问题;不同用地的供应分配,协调土地开发利用和轨道交通利用的空间匹配问题;被保障群体的差异性,保障性住房规划需综合评估、滚动调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闵行区公共自行车出行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上海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考察该系统自实施以来对闵行区居民出行产生的影响,以期为闵行以及我国的公共自行车事业发展提供借鉴。研究以使用者的刷卡数据样本以及实地问卷调查获得的样本为数据基础,首先总结不同区域、不同用地类型的公共自行车网点的运行特征。接着以居民为对象,总结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目的、频率变化、网点使用时空分布、出行方式转换、使用公共自行车的原因以及使用模式。最后分析在虚拟收费和费用返还的情景下,人们使用公共自行车的意愿变化。  相似文献   

5.
基于长沙市中小学生上下学的出行数据,从出行方式、接送比例、出行时耗、接送停车等方面,分析了中小学生的出行特征,探讨了缓解中小学校周边道路拥堵的策略,从而改善城区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功能定位及客流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峰 《规划师》2002,18(9):30-34
针对广州市轨道交通三号线进行了功能定位的研究,分析了沿线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根据轨道交通三号线功能特点提出了客流预测的技术路线,预测了轨道交通三号线基本客流指标,并从实现城市战略发展规划和支持轨道交通三号线客流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长期以来,"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政策在我国逐渐取得共识并成为各大城市积极推行的战略目标.文章从城市居民出行强度、出行方式与结构及出行空间分布等三个方面,以大量的调查数据,分析了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的居民出行特征.同时指出导致居民出行公共交通方式比例下降的原因,主要在于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城市用地的布局结构、控制引导与开发实施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吴炳毅 《四川建筑》2013,33(1):46-48
文章分析了北京、上海等市郊线的客流特征,总结了分段运营、贯通运营,但开行不同交路的列车、初、近期贯通运营,远期(预留)分段运营条件等不同衔接方式的利弊,为轨道交通市郊线的建设和运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围大型居住社区是上海市的快速发展地区,其交通需求产生和分布、交通设慈供给等均对上海交通产生重要的影响。通过入户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分析了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行为特征。研究发现,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的出行将长期依赖于公共交通;外围大型居住社区居民与中心城居民的出行差异较大,出行更为不便,且柔性出行需求受到抑制;外围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交通配套较为落后,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满意度较低,必须优化其公交线网并为其提供更为先进的公交管理技术。研究结果为外围大型居住社区的交通规划,尤其是公共交通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历经20余年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后,新一轮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7~2025)即将获批,大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蓄势待发。在新的轨道交通发展窗口期,对此前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规划与建设进行客观评价、分析得失;对新线网络构型、建设时序与制式选择以及其他常发性重要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确保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科学和有效发展,使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更趋理性、更具经济性、更具人性化,也对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航站楼等公共交通建筑中,客流特征是影响实际负荷需求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某航站楼的历史运行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基于随机森林的负荷预测模型,对时间、室外气象参数、客流统计数据进一步拆解得到24 h特征、星期特征、逗留人数、室外空气焓值,结合历史负荷预测空调负荷,并对不同特征组合下的模型性能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引入逗留人数、前...  相似文献   

12.
车牌识别数据较传统交通调查数据具有连续性强,时空精度高,样本全等优点,但潍坊交通论证对此应用较少。基于车牌数据采集机制,得到过车数据、单车运行速度及区域平均运行速度,以交通速度作为判别标准,研究道路交通拥堵识别方法,并结合实例从交通流量、运行速度和车辆归属地等角度进行多维度交通出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交通流呈现周期性、时间相关性、重复性等运行规律;研究区域交通运行状态良好,仅在早高峰时段出现短时拥堵现象,其余时段均处于畅通状态;区域内通行车辆中,外地车占比达到25.49%,为改善交通状况,可针对拥堵严重路段制定外地车限时限行措施。通过对车牌识别数据应用,希望为其他工程交通分析工作提供新思路,对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城市的持续发展为前提,用系统的观点对南北快速轨道交通建设中的主要实施目标、保证实施的必要条件以及保证工程建设之关键等提出了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市社区居民交通出行调查及低碳出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珂  陈灏  王锡雄 《山西建筑》2012,38(14):1-3
以"广州典型社区居民交通碳排放"调查为基础,选取中等规模封闭式小区进行调查,总结出居民交通出行特征,出行意愿及影响因素,提出合理的低碳交通出行策略,达到优化现有交通资源,降低交通碳排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16.
轨道交通建设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以上海市为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研究的主题,首先回顾了轨道交通对房地产价格影响的已有研究,并以上海市为例用特征价格法、方差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轨道交通的影响范围和包括邻里、建筑及区位等综合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在不同的城市圈层影响房地产价格的要素各不相同.从城市中心地区向外围,轨道交通站点的影响范围逐步扩大,距站点距离对房地产的价格影响越显著.  相似文献   

17.
该文基于对上海市轨道交通行业信访突出矛盾的梳理,通过分析信访突出矛盾的特征表现及分类,重点总结信访突出矛盾的处置经验,提出化解信访突出矛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轨道交通工程数量的逐渐增多,轨道交通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增多。目前,很多轨道交通工程的运行系统较脆弱,安全指数也比较低。文章以某市为例,对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消防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消防安全问题应对策略。轨道交通建设工程消防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介绍上海市轨道交通配套交通设施的现状、存在问题,并对轨道交通配套工作的推进提出相关建议,指出今后需要围绕轨道新建做到配套交通设施的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运营,以此来不断提高换乘效率、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互联网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获得了上海市街道建筑物轮廓图、生活服务类设施点以及轨道交通线路、站点的空间和属性信息;选取斑块形状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斑块密度指数等景观生态学指数,基于Landsat-8影像反演地表温度,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开展了轨道交通对其邻域内景观格局产生的效应研究。研究发现,轨道交通周围一定范围内存在明显的景观异质性。具体表现为:距离轨道交通150 m是景观生态学指数和地表温度占比的突变阈值;超过150 m之后,斑块形状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高温像元占比等迅速减小。本研究分析了景观生态学指数在反映城市微观形态方面的意义,揭示出150 m范围是上海轨道交通对城市微观格局产生影响的特征范围,该范围内城市开发强度高、开发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