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QHD32-6油田稠油油藏原油芳烃组分中的三甲基萘、四甲基萘和五甲基萘系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建立了明化镇组各油层的特征指纹.QHD32-6-3井NmⅡ和NmⅣ油组两端元原油二元配比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多甲基萘指纹参数计算2层合采单层产能贡献是可行的.尝试利用多甲基萘参数计算了与QHD32-6-3井和QHD32-6-4井相邻的一些多层合采井的单层产能贡献;将计算结果与生产测井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利用多甲基萘参数计算多层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以生物降解稠油油藏为例,探讨了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研究油藏连通性的新方法。由于原油中的芳烃和非烃分子存在共轭键,在紫外区有明显吸收,不同物质吸收特征不同,且具有加和性,根据吸光系数可以判断其相似性。以各种原油在各波长处的吸光度值A计算出各吸光系数E,以E为纵坐标,波长为横坐标作关系图。观察图中研究样品的曲线位置、走势(特征指纹),来判断不同油藏原油的连通性。应用该方法,以QHD32-6油田西区稠油油藏为例,讨论了部分油藏流体连通性。研究结果表明,来自于Nm2油组的F7井、F8井样品曲线基本重合,连通性很好;来自于Nm1油组的F17井、F20井连通性很好,F19井与F17井、F20井连通性较差。  相似文献   

3.
地球化学用于油藏表征具有成本低、耗时短、精度高等多种优势。根据不同储层流动单元中储层流体的宏观组成和微观组成的差异性可直接判断油藏流体连通性,羊二庄油田羊二断块庄产层连通性判识证明了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法的适用性。根据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对板桥油田板834—1井的单层产能变化监测表明该技术不仅能对合采井进行单层产量贡献计算,还能对合采井进行动态监测,研究产能贡献变化趋势。利用原油中生物标志的相对含量与原油粘度的相关性.预测了冷43断块区的储集油粘度。并与地质条件相符合,为稠油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了定量依据。结合具体地质背景,油藏地球化学表征可为油田勘探开发方案的制订提供定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数学模型建立到图示求解,建立了应用紫外光谱技术计算合采井单层产能贡献的新方法.以计算出的单层和人工配比油样的吸光系数为纵坐标,以波长为横坐标作图,得到配比标准图版.将混采井油样的紫外光谱分析结果插入标准图版中比对,与之最接近的那条人工配比曲线的配比即为混采井油样中各单层油组所占的比例.以QHD32-6-3井区稠油油藏为例,应用该方法计算了A22井单层产能贡献.结果表明,Nm4油组是A22井产能的主要贡献者,Nm4油组占70%,Nm1油组占30%.应用紫外光谱技术,特别是对应用谱指纹技术有一定局限性的生物降解稠油,使合采井产量贡献监测又多了一项油藏地球化学实验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搞清塔里木哈得逊油田薄砂层油藏双台阶水平井机采方式开采两个小砂层的层间矛盾, 将油气地化学研究与油田地质、 油藏工程相结合, 引入全油气相色谱指纹分析新技术。原油色谱指纹分析技术是根据单层原油与混合原油的色谱指纹特征, 有效地识别多层油层混合开发井的产能贡献, 建立计算模型求得分层产能贡献, 进行油藏剩余油含量计算、 油层连通性研究。该技术首次在 H D 1-8 H中应用并获得初步结论, C I I 层采出9 9  4 %, C I 层采出仅0  6 %, 表明薄砂层双台阶水平井层间矛盾严重, 为薄砂层油藏分层注采论证与监测技术储备提供了依据, 下步将继续完善色谱库, 提高解释精度, 加大该技术在哈得薄砂层分层测试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不同储层原油色谱指纹特征的差异,采用线性模型可准确计算2层合采的分层产能贡献,但对于3层及以上的合采井计算结果误差较大。以陆梁油田为例,在实验室进行3层原油配方实验,并进行原油全烃气相色谱分析,确定单层和配比原油指纹,建立特征指纹数据库,用BP网络算法建立分层产能模型。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具有极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计算结果与实际配比误差较小,能为油田利用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多层合采的单层产能配比计算提供一个经济适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青海花土沟油田浅层油藏连通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藏流体连通性分析已成为石油开发地质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油藏流体连通性的好坏,不仅关系到生产井位的部署和射孔的层段,而且关系到注水井的部署及注水效果等。主要用原油气相色谱指纹相关性和紫外光谱技术来阐述油藏流体在纵、横向上的连通性。S1 - 2 6- 1井在浅层射孔( 30 5 m)发现工业油流。以前浅层的试油结果表明仅有油显示,但没有工业油流,因此怀疑该井所产原油因油管泄漏而来自中深部。通过对该井油样及邻近油井的中浅层油样进行气相色谱指纹分析和紫外光谱分析,表明S1 - 2 6- 1井的原油来自浅层  相似文献   

8.
应用原油色谱指纹分析技术,对同一区带不同产层(油组)的原油进行特征指纹参数的分析。由于不同产层原油的特征指纹参数有其固有的特征,因而可建立起单层原油及不同比例混源油的特征指纹参数,然后对合采井混源油进行分析,从而可定性和定量地确定或预测合采井各产层产油的贡献率。该文以江汉油区王广油田为例,阐述了利用此项技术进行产层分析和生产动态监测的方法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原油全烃气相色谱指纹的变化是原油非均质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将该技术应用于油藏开发的基本依据。将原油气相色谱指纹技术应用于鄂尔多斯盆地某区长62油层连通性研究,优选出的产层连通性原油色谱指纹特征对比结果显示,研究区长62层原油可分为五种类型: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特殊油,除特殊油外,同类原油分布与产层砂带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并显示出较好的连通性,不同砂体之间油藏的连通性和保存条件存在着差异,测井、试油资料也进一步验证了指纹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气相色谱指纹及碳同位素指纹分析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油藏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原油的全烃气相色谱指纹化合物组成或者天然气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规律示踪油藏储层的连通性 ,精确计算多层混采中不同单层的产量贡献以及监测产量随时间的变化。文中利用原油全烃气相色谱指纹及天然气碳同位素指纹技术 ,结合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和油层压力测试数据 ,对北部湾盆地涠洲 12 1油田北块及莺歌海盆地东方 1 1气田储层连通性进行了研究 ,并依据不同油气层的全烃气相色谱指纹或碳同位素指纹的差异 ,对涠洲 12 1油田中块 Ⅳ、Ⅵ 油组及东方1 1气田 Ⅱ下 、Ⅲ 气组混层开采的产量分配进行了计算 ,从而为上述两油 (气 )田的生产井网部署以及生产后期开采方案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明确油包裹体中芳香烃组分与原油成熟度的关系,基于原油的荧光性,利用单个包裹体组分无损分析的荧光光谱方法,对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包裹体荧光光谱进行了定量化描述。首先获取了储层油包裹体荧光颜色类型,然后获得了单个油包裹体荧光光谱图,并对比标准芳香烃在波长为365 nm单色光激发下的荧光光谱主峰波长特征值,最终划分了油气充注幕次及不同幕次油包裹体芳香烃组分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扶余油层发育黄色、黄绿色、蓝绿色和蓝色4种荧光颜色油包裹体,代表了不同成熟度的油气充注。其中第1幕黄色荧光油包裹体主峰对应的波长(λmax)为576.0~584.5 nm,为低成熟度油充注;第2幕黄绿色荧光油包裹体λmax为528.7~546.3 nm,为中等成熟度油充注;第3幕蓝绿色荧光油包裹体λmax为491.6~516.1 nm,为中等成熟度油充注;第4幕蓝色荧光油包裹体λmax为440.6~456.5 nm,为高成熟度油充注。综合判定得出,三肇凹陷扶余油层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4幕油气充注。油包裹体中芳香烃组分主要有十环芳香烃、并四苯,其次含有红荧烯,并含有少量的胆蒽、蒽;储层油包裹体总体表现出小分子量芳香烃少、大分子量芳香烃多的特征,说明储层包裹体中原油以低-中等成熟度原油为主。通过拟定油包裹体荧光光谱特征与芳香烃组分关系,从而为原油芳香烃组分类型及成熟度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利用荧光光谱进行原油测定及对比的方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利用原油及烃源岩抽提物中的芳烃在紫外光下能发荧光的特点,根据其荧光主峰波长及油性指数的差异判断原油性质,并且将荧光谱形、主峰位置及油性指数相结合,还可进行油油对比和油岩对比。这种新型的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是利用荧光分析仪来完成的,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具有普遍推广的意义。表2图4参12(杨杰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定量荧光录井技术的广泛应用,如何将储集层评价由以相对独立的参数特征为基础上升到量化且系列与标准化评价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针对三塘湖盆地火成岩储集层与原油性质的特点,进行了几十口井的定量荧光录井技术应用研究,分析了不同油质类型的谱图特征和利用主峰波长及油性指数识别储集层原油性质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当油含量与油性指数和岩心与岩屑样含油产状的统计分析,结合试油与测试结果对比,提出了利用相当油含量、油性指数与含油产状评价储集层的标准,形成了适用于三塘湖盆地火成岩储集层相对规范的评价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评价方法解释符合率较高,为该盆地原油油质与储集层解释评价提供了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东海平湖油气田某油藏有3类原油,各类原油有显著的特征参数,经过筛选,芳烃的δ13C可作为原油的标记指纹.在油藏内原油自西南向东北运移,并且也可从下部H6储层向上运移至H2储层中,运移主要受构造隆起控制.油藏的连通性良好,成藏后虽有脱沥青作用影响,但不是很强,对储层的损伤影响较小,仍保持较好的连通性.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地区延长组长9油层组和长10油层组的源储特征存在较大争议。针对这一问题,通过地球化学测定方法,对该地区长9段原油和长10段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精细对比和解剖,研究发现:长9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变化较大,其正构烷烃具有双峰和单峰2种类型,C27-C29甾烷呈倒“L”型分布,表现出明显的高等植物输入特征,说明母质来源广泛。长10段原油正构烷烃呈单峰分布,C27-C29甾烷呈“V”型分布,母质来源基本上均为水生微生物,并且来源集中。结合碳同位素特征判断长9段-长10段原油形成于淡水弱还原-弱氧化环境中。综合以上特征推断出长9段原油和长10段原油可来源于不同的烃源岩。它们具有完全不同、相对独立的油源。长9段原油部分来自长7段上部烃源岩。该发现将为延长组下组合的成藏机理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6.
荧光分析法在综合录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取自全国各大油气田不同类型油气样品的基础上 ,提出了各种油气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天然气或凝析气的特征峰出现于Ex2 68nm/Em32 2nm处 ,凝析油或轻质油的特征峰在Ex2 84nm/Em336nm ,中质油或重质油的特征峰在Ex2 56nm/Em360nm ,此外 ,所有油气在Ex2 2 8nm/Em34 2nm处都出现共性峰。根据油气和烃源岩的三维荧光及同步荧光光谱特征 ,通过对钻井岩屑的现场分析 ,能判识油气层、油气的性质、烃源岩及煤 ,及时发现样品是否受到污染 ,并采取补救措施。同步荧光光谱适宜于快速分析 ,三维荧光光谱适宜于精细分析。荧光分析法在现场测井及老井复查中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三塘湖盆地上石炭统火山岩储层物性差,地层压力及单井产量低。通过对原油流变性特征的研究,认为原油运移时在储层的不同区域处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流变性。在井口附近的区域内,原油的流变特征为牛顿流体,粘度值为一个常量,在剪切速率为10(1/s)下的粘度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在井口附近的区域以外,原油的流变特征为非牛顿流体,粘度值为一个变量,在剪切速率为10(1/s)下的粘度将会造成较大的偏差。油藏工程中需要考虑原油在较低剪切速率下的非牛顿流变性,准确的对油藏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识别火驱取心井的高温氧化区带,利用杜66块曙1-46-K037取心井的岩心对原油的族组分、饱和烃、官能团、有机元素和储层的碳酸盐矿物、黏土矿物开展分析。研究表明:受火驱高温作用的影响,高温氧化区带内原油族组分中的饱和烃与芳烃含量增加,非烃与沥青质含量降低;饱和烃气相色谱图中主峰碳降低,轻重比增加,红外光谱中的含氧度增加,有机元素中H/C原子比增加。由于高温条件下矿物存在热分解和相互转化,在高温氧化区带,储层中的碳酸盐矿物(白云石、方解石、菱铁矿)含量降低,黏土矿物中的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含量升高,伊蒙混层含量降低。利用原油的特征参数判识的高温氧化区带要窄于利用储层矿物特征判识的高温氧化区带。该研究探索了火驱开发过程原油和储层矿物的变化规律,完善了利用取心井识别高温氧化区带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三维荧光分析技术在东濮凹陷西斜坡油源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三维荧光分析方法,结合芳烃馏分分析结果,对胡庆油田油藏中原油、油砂和烃源岩展开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藏中原油和油砂的三维荧光光谱具有5种类型,烃源岩存在3种类型光谱特征,所有油藏的主波长低于 Type C类烃源岩,而高于 Type A 和 Type B 类烃源岩。因此确定,广泛分布于胡庆油田二台阶不同断块带的原油是早期成烃旋回期间低成熟、成熟原油混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