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菜市场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空间类型。由于城市菜市场自身复杂多样的身份属性:商业性、公益性、经济性及政治性,其空间本身不可避免地牵涉到多重利益主体的博弈与联盟。空间是公共形态和权力运作的基础。因此,研究菜市场空间背后的权力结构,探索博弈结果与建筑空间治理上的联系,相较于单纯地对建筑空间进行研究更具意义与挑战。城市政体理论探讨了政府、市场、社会三元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关系,本文以该理论为出发点,依照三元主体间不同的作用关系及治理模式,将上海城市菜市场发展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析不同阶段三元治理模式的权力分配及所带来的空间形态上的改变,总结其治理模式的演变规律。进一步反思在新时期城市转型的背景下,如何通过治理参与者关系权力的重构、干预控制的平衡等方式优化上海城市菜市场空间治理模式,推动菜市场空间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城市化范式由增量发展转向 存量更新的过程中,城市设计实践正走向精 细化。这种转变意味着城市设计正从以结果 为导向的技术工具全面进阶为过程与结果并 重的“公共政策”。作为一种公共政策,精细 化城市设计指向具体的公共问题,其目标是 促进城市治理方式创新和城市精细化管理,具 有权威性和动态性特征,并牵涉到政府、市 场、社会三重结构力量的调整及诸多利益群 体在空间利益方面的博弈与协调。基于在中 国城市语境下的概括性利益分析,本文指出 在中国当前的城市设计实践环境中,既有有助 于达成精细化目标的可能性,也有制约完成 此目标的潜在问题,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以 进行持续的观察。  相似文献   

3.
刘杰武 《中国园林》2007,23(7):79-82
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管理是目前国内城市规划的热点问题,而企业开发管理公共空间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首先回顾了国外企业开发公共空间的产生及其发展,探讨了国内企业开发管理公共空间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本土企业开发管理公共空间的研究,重点选取了深圳华侨城生态广场这一成功的实例进行考察,最后总结出以“企业开发、生态设计、系统管理、利益兼顾、共促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华侨城生态广场模式,希望为现阶段中国企业开发管理公共空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经营理论与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经营,是目前地下空间开发水平和规模达到一定阶段后,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地下空间开发,特别是原来由政府包办的地下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市场化运作的新思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经营理论的阐释,基于经营原则,探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经营策略,以期能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九大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转型背景下,城市发展理应回归本源1。城市应该是人性化的,是可以让人们安然、惬意生活的场所,而公共空间是城市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并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重要的市民户外活动空间。公共空间的品质与活力将直接影响居民的居住感受和日常行为习惯。本文以城市户外公共座椅为切入点,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绣花功夫,精细设计”的精神,以高质量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将制度的转轨与市场社会的形成过程以及与此相伴随的空间的重构.概括为中国当代政治、经济与空间的转型过程.在转型背景下,指出空间再开发已经成为城市空间政治博弈的焦点,并采用"政府、经济精英、市民与城市规划"的政治经济分析框架,解释了中国转型过程中政治博弈权力分配不均衡的现状,这种状况导致了再开发过程中利益分配的不均等.最后针对权力分配与政治博弈的不均衡,提出了基本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土地开发与再开发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为系统总结土地再开发研究现状,针对中国知网的中文核心、CSSCI、CSCD数据库,基于CiteSpace对国内城市土地再开发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1)研究方法上,从量化分析到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介入;(2)模式转型上,从“房地产化”到城市竞争力提升;(3)动力机制上,从房屋、地块开发动力到成片开发动力转变;(4)利益博弈上,从地方政府主导到多元利益主体合作转变。现有研究仍存在部分西方“舶来”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认识不够深刻、成片土地再开发的博弈关系及机制挖掘亟待深入、对地方政府在土地再开发中的角色认知的关注度不足等问题。未来土地再开发研究可关注以下方向:一是结合中国语境深化理论研究,二是深入挖掘土地再开发背后的空间生产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再开发的政府角色认知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土地开发与再开发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为系统总结土地再开发研究现状,针对中国知网的中文核心、CSSCI、CSCD数据库,基于CiteSpace对国内城市土地再开发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①研究方法上,从量化分析到政治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介入;②模式转型上,从“房地产化”到城市竞争力提升;③动力机制上,从房屋、地块开发动力到成片开发动力转变;④利益博弈上,从地方政府主导到多元利益主体合作转变。现有研究仍存在部分西方“舶来”理论在中国语境下的认识不够深刻、成片土地再开发的博弈关系及机制挖掘亟待深入、对地方政府在土地再开发中的角色认知的关注度不足等问题。未来土地再开发研究可关注以下方向:一是结合中国语境深化理论研究,二是深入挖掘土地再开发背后的空间生产机制,三是深化土地再开发的政府角色认知等。  相似文献   

9.
宗跃光 《规划师》2008,24(4):12-16
城市规划作为调整和分配城市空间利益的公共规则,其本质是协调城市空间利益的公平合理分配.在合作博弈条件下,城市规划引导空间资源分配应遵循边际综合效益极大化原理,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构建和谐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0.
城市转型中新加坡CBD的演化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充分利用CBD的规划和建设,不断进行城市转型,奠定了其在全球性的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地位.本文研究新加坡城市转型过程中CBD的演化历程,着重剖析CBD发展背后的经济和政策因素.结论显示,CBD的演化是城市转型的空间反映,我国在促进城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CBD的规划和建设,并改变传统的CBD规划思想和现有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管理制度,加快CBD向CAZ的转变.  相似文献   

11.
段建强  张桦 《风景园林》2021,28(6):38-43
上海近百年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类型城市空间逐渐转型成为公共园林。豫园、外滩公园和上海世博园区是公共园林转型驱动城市发展的典型案例,它们在发挥锚固作用、诱发更新动因、型塑空间文化3个方面共同构成“城园互动”的转型机制。以城市编年结合更新叙事的空间文化研究视角,就这3个城市公共园林在上海城市现代化的空间转型议题下加以“范式”的比较研究,总结并提出上海城市空间公共园林转型的“城园互动”机制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空间组织与规划转型的单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于中国城市空间的转型分析,从单位视角系统梳理了市场化转型和去单位化的过程和制度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分析了城市空间社会化转型的低碳、公平和生活质量等前沿面向,呼吁城市规划在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和生活服务等方面的政策化转型和价值回归.最后,从城市空间组织模式转型和“再单位化”的角度,借鉴单位的空间组织思想,概要阐述了新单位主义的空间思想,以期开拓面向未来30年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发展转型的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持续推进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转型,在全球化、分权化、市场化等政策和发展环境的嬗变中,中国地方政府的角色日趋向更加企业化的利益主体转变,即“地方政府企业化”.与此同时,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城建设大量涌现,地方政府作为新城建设的实施主体,其企业化转型必然会影响到新城的空间开发,并反映在新城空间的形成上.现以地方政府作为新城公共物品供给方作为出发点,分析地方政府企业化对新城空间开发的影响机制,并以武进新城区为实证案例,从极具政府企业化色彩的板块开发模式入手,探讨地方政府企业化主导下的新城空间效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深入以及城市转型存量发展,超大、特大城市及其他城市人口高密区域的公共空间供给不足、分布不平衡等问题逐渐突显。其中,城市中现有的绿地空间难以满足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同时由于地价使得绿地建设成本上涨也让新增公共绿地变得困难重重。纽约、伦敦等城市先后发展了以“私人空间公共化”增加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模式,近年来国内也在此领域逐步从“破墙透绿”发展到附属绿地开放共享,以提供非商业化公共绿地空间为特征。同时,私人空间公共化的典型案例在设计引导、透明度提升、共享模式创新等方面对于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发展具有借鉴意义。由此,提出今后附属绿地开放共享工作应当从引入私人空间公共化政策、编制附属绿地设计与建设导引、搭建信息公开化渠道及建立长期监督与进退机制等三方面推进,使得附属绿地开放共享成为补充城市公共绿地空间的有效创新途径,成为支撑公园城市和人民城市创建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健康城市战略背景下,以“城市系统健康”和“人健康”为核心的整体研究范式是健康城市规划的核心议题,预防、预测为主的主动式健康干预成为重要新趋向。为此,本文立足于城乡规划的干预-约束职能,关注城市空间环境对公共健康的主动式干预作用,提出健康城市主动式规划干预概念分析框架,从健康风险评估及优化、公共健康资源合理配置和健康生活方式引领3方面提出规划思路。旨在获取城市空间环境对健康城市建设的最优效益,采取适应规避、合理分配和引导的规划思路实现超前干预,将对健康城市社会组织建构、利益相关者参与和战略制定的思考转译为切实可操作的规划策略,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对公共健康的干预落地实效力。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色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中位于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绿化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室外游憩、公共交往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在绿色的环境中享受宁静,在公共的空间里相互交流,城市绿色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一个以步行为基本尺度的环境优美的公共空间系统,是城市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中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在城市可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及城市空间集约发展的趋势下,基于统筹协调视角,复合多种功能、以“互联”为特色的城市绿色公共空间,将成为城市中最具活力的有机体,成为发展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示范.  相似文献   

17.
胡俊 《城市开发》2023,(5):120-122
<正>基于城市化发展和智能化革新,智慧城市已经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文化体验设计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探讨智慧城市视域下的文化体验设计。智慧城市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城市文化的转型升级。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体验设计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公共空间文化体验设计,注重城市居民体验,通过创新设计手段,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和生活品质,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城市设计的管控方法: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附加图则的实践》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上海市规划编审中心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著中国城市正处于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开发控制是现代城市规划重要的职能之一,它对各个地块的开发活动提出具体的控制要求。管控是对于城市建成环境的公共干预,关注城市建成环境的"功能合理性"和"形态和谐性";聚焦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风貌的公共价值领域。本书介绍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现今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设计师过分的追求平面的几何化和图案化,这使得城市公共空间离大众的情感越来越远。随着人们群众需求的提高,他们也对城市公共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的“非人工化”设计,在烈士公园东大门设计实践中,整体设计并非盲目无序而是呈现出一种制约下的游离状态,散漫有机中不乏理性。  相似文献   

20.
林姚宇  肖晶 《华中建筑》2006,24(9):44-48
该文列举和分析了城市开发建设中空间使用的若干冲突与矛盾.认为其根源在于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作用下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失衡。并指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城市设计已成为政府导控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在于依靠政策法令工具和市场经济杠杆去平衡各方利益,为城市设计团队建立多元协商的操作平台。基于上述特点,从机构组织协调、管理技术运用、开发运作策略等方面提出整合型和诱导型两类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