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新自由主义浪潮席卷全球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治理模式纷纷由传统的管理主义转变为企业主义,引发了城市空间演化轨迹出现新的动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分权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制度变迁具有鲜明的新自由主义色彩,推动了在城市土地开发中具有利益取向的企业化地方政府的形成。基于租差理论的视角,通过考察企业化地方政府作用于城市空间演化的机制及其空间效应,本文认为当前中国城市空间演化是企业化地方政府逐利的城市土地开发行为所留下的空间烙印;企业化地方政府分享租差的诉求和行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使其患上严重的"土地财政依赖症";在"增长优先"理念指引下,企业化地方政府倾向于引导资本流入有利于获取最大化租差的区位,而资本流入的空间不平衡,也引发了城市空间的不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2.
易晓峰 《规划师》2013,29(5):86-90
研究分别对20世纪80年代的英国城市更新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城市更新中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作用进行比较、总结,具体在法律与法规、组织、资金等方面分析了中、英两国的中央与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总结出英国的模式为中央干预、地方参与,中国的模式则是中央指导、地方主导。两国的城市更新模式虽有较大差异,但都是为了寻求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等,实施了更贴近市场、鼓励私人资本参与的"企业化管制"道路。英国在制度化的城市更新过程、高规格和多部门合作、资金杠杆鼓励城市更新等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曹卫东  车前进 《规划师》2011,27(8):92-96
南京禄口空港新城是依托禄口机场建设起来的新兴城市增长极,其空间开发与布局对于南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将南京禄口空港新城空间划分为优先发展区、促进发展区、引导发展区、限制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构建“一核、两轴、三片”的空间总体架构,设计由城际公路、高速公路及快速通道组成的交通路网,因地制宜进行产业...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划》2019,(6):20-26
基于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促进增长这一前提,借助相关案例研究中政府采取的空间发展策略,阐述这些行为对城市空间产生的效应,认为地方政府主导下的城市空间发展导致城市空间结构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并由此诱发城市的低效扩张,对城市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5.
方豪杰  陈沧杰  王婷 《规划师》2012,28(2):113-117
随着城市化及市场化的双重推进,新城开发过程中公共利益与市场开发的博弈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老挝万象塔銮湖新城的开发建设从新城开发的选址定界、规划设计等层面,对新城开发的空间利益博弈问题进行研究,试图探索一种B M P模式,即公共利益与市场开发形成新型平衡关系,通过设立新城建设专职管理机构、制定保障公共参与的完备法规体系,并设立合理的奖惩机制等,对在用益物权语境下实现公共利益和市场开发的平衡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6.
新城建设是优化大城市空间结构、应对城市空间蔓延的重要手段。国内对新城的研究注重新城开发建设与空间绩效,缺乏对新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注,而时空间行为研究为从微观个体层面透视城市空间提供了重要视角。文章利用2017年对上海市郊区的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居民的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以日常生活设施为核心,借助GIS空间分析对新城空间的设施状况和居民的行为空间进行刻画,推出奉贤新城和南汇新城的生活空间特征。研究主要发现:新城公共交通建设的不足是限制居民日常出行的重要因素;工作活动和个人照料活动是新城居民出行的主要目的;新城内的日常生活设施状况会对居民的活动空间特征产生明显影响;基于百度热力大数据的活动特征进一步讨论了新城居民活动时间规律。研究还基于新城生活空间的理想模式讨论两个新城发展的不足及营造新城生活空间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铁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高铁新城建设也迎来了一次次热潮,并对城市和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京沪线16个高铁新城为研究对象,对站点周边3km半径范围展开研究,基于用地开发量、用地类型、用地结构等空间演变相关指标,从纵向时间序列视角分析研判2009—2019年间高铁新城空间演变的特征变化,将演变历程划分为启动期、缓慢增长期和提质发展期3个阶段,探讨了发展阶段整体呈现出分级、分类、分段的概率性特征等规律,最后提出加强多方规划协同、建设实施动态监控的相关建议,以此为推进京沪线乃至我国其他高铁新城的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思考,为其未来空间规划及建设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首先指出建国以后出现的一波接一波的新城/工业区建设热潮,之后将其置于新马克思主义的视角下理解,探讨中国新城/工业区在建国以来的在中国资本积累进程中所承担的角色.通过对建国以来资本积累循环与新城空间演变历程的梳理,指出新中国建立后存在一个资本积累循环不断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及国家相应作出的制度与政策调整的影响.资本积累循环的调整过程具体体现为国内资本类型的变化,主要积累回路的转换以及金融和国家机构在循环中的角色与作用的变动.中国新城以新兴工业城市、开发区、新城区为代表成为资本积累循环中盈余资本进行空间修复的主要载体.由于资本积累循环内部结构的调整,新城呈现出不同的类型、空间分布与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
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案例,通过对其空间发展过程、职住分离状况及不同类型通勤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的调研,分析开发区在空间发展上的特征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开发区正从一个小型的工业区块向大型的、多组团多功能的城市功能区转变,但是也存在功能难以混合、组团缺乏协调、职住分离严重等问题。指出开发区向新城转型将遇到开发区当初的空间定位、功能定位、政策设计、规划手法等多重障碍,开发区转型政策的制定必须要充分注重自身的发展特色,选择合适的转型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由粗放式扩张逐步进入精细化完善的新阶段,开发与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功能的补充,更加集约的城市空间资源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如何切合城市发展需求、解决各类城市问题与矛盾、强化空间利用效益以及完善地上地下功能联系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与开发的重点课题。文章通过扬州市广陵新城核心区的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实例,针对城市重点区域地下空间开发提出以"立体开发、网络复合"为主导策略的编制思路,对地下空间利用的网络化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山水城市理念源于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生活的环境的思考,其主旨是追求人、自然与城市的和谐。山水城市根植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和历史,同时融合了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学等理念,具有深刻的规划内涵和时代性。以浙江省江山市城南新城发展战略规划为例,思考山水城市理念在城市战略规划层面的研究应用,积极探讨山水城市的空间模式。  相似文献   

12.
陈珺  石晓冬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6,2(Z1):1143-1146,1153
北京的新城是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聚集新的产业,带动地区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在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同时,如何规划建设健康新城,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作者尝试以亦庄新城为例,在新城中心地区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方式,促进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协同发展,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城提供一种选择方式.借鉴国内外新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经验,进一步探讨北京新城中心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前景与可能的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3.
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应充分考量其适宜性。本文以武汉长江新城为例,先提出了“适宜性=资源质量×开发需求”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和开发需求的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然后,结合长江新城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和总体规划的成果,开展了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开发需求和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得到了相应的分层评价分区图;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阐述了长江新城地下空间资源质量、开发需求及适宜性特征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建议。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有效地服务于长江新城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而且建立了完整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评价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高铁新城"的概念及特征,结合哈尔滨西客站周边地区的建设规划实例,分析了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从"圈层"拓展特性、阶梯式畅通交通系统、空间的弹性与生态性等方面,阐述了圈层模式的构建方式,旨在寻求出一种具有普通适用性的"高铁新城"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梁晨 《华中建筑》2012,(7):53-56
广州市珠江新城金穗路北侧地下空间是以地下轨道为依托的集交通衔接、商业开发、城市广场等功能相融合的城市地下综合体。项目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方便的交通联系,充分发挥其在商业开发方面的巨大潜能.营造出以购物中心为主体的多种业态并存的复合商业空间模式,与区域周边的商务办公、酒店、公共配套等共同形成广州市新的商业核心区。  相似文献   

16.
在城市空间由单中心都市区向多中心都市圈、大都市连绵带扩展的过程中,新城建设是促进城市空间优化完善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梳理东京地区新城和区域交通系统的发展演变历程,探求交通系统建设与新城开发的互动性,并结合东京地区典型新城的发展历程分析,寻求值得上海借鉴的新城建设和交通系统构建的有益启示。其中,东京地区新城关于建设快速直达中心城的轨道交通线路、建立内部中运量交通系统、土地开发与交通系统构建始终保持同步的发展模式,都是值得上海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推进、城市空间急剧拓展的阶段,各级城市的新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期。本文以区域发展背景为视角,以保定北部新城的发展为实例,旨在探讨个体城市应对区域发展背景,在新城扩展过程中的发展战略、产业选择、空间结构、功能组织、交通组织及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的应对策略,希望以此对新城的建设发展进行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4):223-224
本文通过对峄山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初步分析与现状研究,得出峄山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机遇和挑战,从峄山所处的空间位置和时间发展序列来进一步分析,针对峄山所在区域的整体形象和产品优势,提出峄山旅游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其发展前景的预测,旨在促进邹城市旅游业整体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梳理伦敦米尔顿·凯恩斯中央区、日本东京二子玉川站东地区,香港青衣城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市郊新城开发的成功 经验,为我国市郊新城开发建设提供借鉴。充分搜集案例的建设开发资料,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归纳总结。发 现三个市郊新城开发不仅在空间机制上,也结合了一定时代与国别特征上的,包括开发规模、开发依据等方面内容的异同。 明确了市郊新城开发与轨道交通建设的密切关系,为我国在市郊新城开发的不同层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新城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新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空间结构演变是当前世界城市发展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指导我国新城开发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遵义市南白——龙坑片区的规划研究为例,提出以建立区域观念扩大城市发展空间,从而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为目的的规划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