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华中建筑》2010,(1):196-196
2009年12月11日上午10时05分,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代宗师,同济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冯纪忠先生与世长辞了,享年95岁。冯纪忠先生的逝世,是中国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界的巨大损失,同济大学失去了一位最杰出的教授,学生们失去了他们最尊敬的老师。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11日上午9时55分,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代宗师,同济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冯纪忠先生与世长辞了,享年94岁。冯纪忠先生的逝世,是中国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界的巨大损失,同济大学又失去了一位最杰出的教授,学生们失去了他们最尊敬的老师。  相似文献   

3.
黄雯 《建筑》2010,(3):67-71
<正>2009年12月11日上午10时05分,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创始人,同济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冯纪忠先生因肺炎医治无效,于上海逝世,享年95岁。12月31日下午,"冯纪忠教授追思会"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钟庭举行,来自全国各地冯纪忠先生的学生代表、建筑城  相似文献   

4.
<正>12月11日上午,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城市规划专业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首届中国建筑传媒奖杰出成就奖获得者冯纪忠先生,因病在上海华山医院逝世,享年95岁。冯纪忠曾在维也纳学习现代建筑,回国后创办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被业内公认为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和我国城市规划专业创始人。  相似文献   

5.
赵冰 《新建筑》2006,(1):111-112
冯纪忠先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者,城市规划专业的创始人。在景观规划和设计领域,冯先生推出了中华文化精神和现代园林设计的结合,发展了现代园林设计理论。他的人生智慧激励着后辈们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6.
冯纪忠先生是中国老一代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现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自1947年执教同济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任教授至今已整整六十年,  相似文献   

7.
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中国城市规划专业创始人,中国现代建筑、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代宗师,同济大学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冯纪忠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12月11日上午9时55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4岁。  相似文献   

8.
林小峰 《园林》2010,(2):42-45
2009年12月11日,冯纪忠先生因肺炎病逝于上海华山医院,享年95岁。冯纪忠先生是中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现代建筑奠基人,也是我国城市规划专业以及风景园林专业的创始人、我国第一位美国建筑师协会荣誉院士。他的离去是建筑业与风景园林界的重大损失,被业内称为"一个时代的结束"。本刊特发此文表达园林界的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9.
金经昌教授是我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奠基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人,今年是他诞辰100周年.逝世10周年.我们组织这组文章是发动他历届的学生,每人写一段对金先生印象最深的事件或他的话语点滴,从一个侧面形象地记述他的学问、道德、贡献,以表达大家对金先生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0.
时值同济大学百年校庆,本期杂志以“建筑教育”主题献礼!编辑工作在认识论层面展开。建筑学专业的多触角决定了建筑教育多元定位的可能,如何认识和发掘这些可能?建筑教育作为学术生产和职业育成的重要环节,如何组织、管理、激励、创新、评价与发展?本期杂志有意取相对宏观视角,兼顾信息量与多样性,以期对建筑教育所涉及的学生、教师和建筑师都有所启发。主题文章首先以中国当代建筑教育的基础调查信息  相似文献   

11.
《建筑学报》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筑界内第一本学术性刊物.1954年创刊以来,虽经历坎坷,饱尝风雨,但她却顽强地走过了60年的道路.今天,我们在回顾60年的风雨兼程时,有悲伤也有欢乐,有痛苦也有幸福,更多的则是对这本刊物的一种守望和坚持.这本刊物凝聚着几代学报人的心血和汗水,承载着无数建筑学人的渴望与期盼.60年来,《建筑学报》在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建设方针,增进建筑学术研究,宣传报道设计作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现任主编,在《建筑学报》创刊60周年之际,我要对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建筑学报》发展的作者和读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建筑学报》做出贡献的历届顾问、编委和编辑部的前辈和同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回首60年历程,内心深感自豪,展望未来发展,自知任重道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今天,我们有责任对《建筑学报》60年的历程做一全面回顾,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6)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历了研究范式的转换。在这一过程中,高清海先生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的变革为主线,以批判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为起点,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行重新阐释,进而提出了实践的思维方式,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具体的人"的观念和以人和人的活动为核心的社会发展观念。这种围绕着实践概念而展开的多层面、多方面的哲学研究,从逻辑行程上看,是从现实的具体的实践出发,进到对实践的思维抽象,再上升到逻辑的具体层次上再现以弘扬人的主体性的实践的总体,揭示了20世纪80—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内在机制;从历史的行程上看,充分地展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80—90年代自我革新的思想历程。在这一思想历程的每一个阶段,高先生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留下了自己的思想足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高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自我革新的探路人。  相似文献   

13.
曹娟 《中国园林》2007,23(11):47-47
纪念李嘉乐先生逝世一周年座谈会于2007年10月9日在北京举行,会议以"继承与创新"为主题是为了记述李嘉乐先生一生不懈追求风景园林事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明业内人士在当前大好机遇下,科学发展的遵循。  相似文献   

14.
金秋野 《华中建筑》2006,24(2):43-44
该文通过纪念勒·柯布西耶逝世40周年,指出在当今的建筑发展历程中更加全面地重新认识柯布西耶的可能性、意义和途径,并指出柯布西耶的建筑的真情感属性,正是他的作品超越时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1984 has seen the thir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inaugural meeting of the V.A.G., which took place on 8 April 1954, as recorded by Sir Robert de Zouche Hall in VA 5, 1974. It was therefore thought appropriate to ask a number of people to offer their views on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Group so far and on the direction which its work, and vernacular studies in general, should take in the future.

Cary Carson writ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an overseas member; Christopher Currie contributes an historian's opinion; Linda Hall belongs to the younger generation of buildings researchers; Eric Mercer writes as one of the pioneers of vernacular studies in this country; John Newman presents an outsider's view of the material published in this journal, suggesting that the divide between 'vernacular' and 'polite' can be overemphasised and that the relationships which can be demonstrated in the seventeenth-century and later may be applicable to the study of the domestic architecture of earlier periods.  相似文献   

16.
作者认为,冯先生做建筑如作诗,典型的诗化建筑哲人。他不仅有诗化作品问世,而且有诗化设计理论、立意、构思的方法论,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设计与实施、使用全过程中走出一条诗化现代公民建筑的蹊径,使其作品让人感到"质朴、实用、养眼、动情"。此文从五个视角切入解读:走振兴与发展中国文人建筑(园林)之路;建筑的诗化;诗化建筑的生成;质朴、实用、养眼、动情的建筑品位以及冯先生特有的建筑设计哲学。文章指出冯先生建筑设计哲学的几个特征:1做"以人为本"的公民建筑设计师;2走"与古为新"的现代主义之路;3通过"空间原理"解决建筑核心问题;4实现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双驱动——让情动、意动领先。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1月22~23日,《新建筑》创刊20周年庆典活动在武汉华中科技大学隆重举行。活动包括五部分:《新建筑》创刊20周年庆典、21世纪新建筑论坛、新建筑沙龙、新建筑编委会会议、“城市院落住宅”大学生设计竞赛颁奖典礼及作品展览。与会代表、获奖学生、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师生参与了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18.
<正>光阴荏苒,《中国园林》创刊至今已经度过了1/4世纪,好像一个人已经走过了儿童、少年时期,步入了年轻力壮的阶段。可喜可贺!在这25年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变化,对风景园林的重视和要求都大大地提高了。《中国园林》跟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由季刊到双月刊,进而到月刊;内容、篇幅、版面都大为进步,被列入国家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相似文献   

19.
汪原 《新建筑》2014,(6):1-1
<正>什么是日常生活?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通常又令人无从回答。正是因为日常生活这种最为人熟悉并深陷其中的状态,让人往往没有将日常生活看作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从而忽略了对它的思考。在前现代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复始地过着每天的生活。每一事物都与日常生活有着关联,每一种活动都与自然的节奏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彼时,既没有与日常生活截然分开的生产时间,也没有与日常生活彼此隔离的节庆空间。在由物的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的支配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