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2015年11月10日-2016年2月21日,"反高潮的诗学:坂本一成的建筑"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行。该展览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东京工业大学博物馆主办,龚彦、郭屹民策展,涵盖了坂本一成迄今为止全部的建筑作品。展览以超大幅面图像,以及1:1、1:3等大尺度和各种小尺度的模型等不同的展示方式,呈现了坂本一成对建筑的思考。坂本一成,1943年生于东京,受教于东京工业大学,师从篠原一男。他曾任武藏野美术大学副教授,东京工业大学副教授、教授,2008年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坂本一成和塚本由晴在住宅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对比为切入点,探索两人在住宅建筑中折射出的城市观。两人都表现出对复杂城市社会的深入思考,塚本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坂本的思考则更加隐晦,在包容和谨慎中包含了其对社会的理想。继而,本文探讨了孕育这些日本当代建筑师城市观的制度和经济背景,并且文章就我国的住宅建筑设计中同质化和缺乏批判性情况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2011年.坂本一威建筑展首次来到中国。作为在日本当代建筑的设计、教育与学术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师,坂本一成一直通过住宅设计来不断思考什么是建筑以及人与建筑之间存有着怎样关系性。奠作品的风格经历了最初的“封闭的箱体”,到之后开放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正>东京工业大学的名誉教授坂本一成是日本当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家,其常年执教于东京工业大学,是享誉学界的"东工大学派"最重要人物之一。坂本一成建筑理论的思想性以及建筑作品的思考性,不仅在日本当代建筑学术界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为当代日本建筑界中坚力量的学者与建筑师。坂本一成曾先后在德国慕尼黑、瑞士等地的著名高校教学与讲学,具有极高的学术评价与声誉。近年来,坂本一成也在中国参与了不少建筑学专业的学术活动。并在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担任客座  相似文献   

5.
王骏阳 《建筑学报》2021,(5):109-116
以"组构"作为切入点,将坂本一成及其合作者的《建筑构成学—建筑设计的方法》置于后维特鲁威时代建筑"组构"理论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理解,提出该书不仅是"组构"理论的最新发展,而且也是坂本一成"日常的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指出,在当下建筑实践越发热衷"非组构"性的"强形式"再分的情况下,该书的意义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条基于"组构"的"弱形式"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分析了东京工业大学藏前会馆设计以及坂本一成的建筑设计方法论。与标榜"简明性"的当代建筑中追随形式感的潮流不同,坂本的建筑形式给人以"晦涩"的非明晰印象。当这种"晦涩"被置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秩序下、从"日常性"支配的人类生存世界的层面来看时,其丰富性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7.
王骏阳 《建筑学报》2021,(5):109-116
以"组构"作为切入点,将坂本一成及其合作者的《建筑构成学 建筑设计的方法》置于后维特鲁威时代建筑"组构"理论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理解,提出该书不仅是"组构"理论的最新发展,而且也是坂本一成"日常的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指出,在当下建筑实践越发热衷"非组构"性的"强形式"再分的情况下,该书的意义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条基于"组构"的"弱形式"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8.
王骏阳 《建筑学报》2021,(6):107-115
以"组构"作为切入点,将坂本一成及其合作者的《建筑构成学——建筑设计的方法》置于后维特鲁威时代建筑"组构"理论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理解,提出该书不仅是"组构"理论的最新发展,而且也是坂本一成"日常的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指出,在当下建筑实践越发热衷"非组构"性的"强形式"再分的情况下,该书的意义恰恰在于它提供了一条基于"组构"的"弱形式"建筑之路.  相似文献   

9.
李佳 《城市建筑》2014,(20):250-250
日本建筑师坂茂是人道主义实践实验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对纸建筑的研究而闻名于世界。本文对坂茂的教育背景、纸建筑实验和实践方式、纸建筑的形式美感和纸建筑的建造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可以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日本建筑师坂茂是人道主义实践实验建筑师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对纸建筑的研究而闻名于世界。本文对坂茂的教育背景、纸建筑实验和实践方式、纸建筑的形式美感和纸建筑的建造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希望可以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沈昕  魏春雨 《建筑师》2012,(3):28-34
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用革命的方式设计建筑,从住宅、博物馆.艺术中心到教堂。他对空间的持续探索改变了建筑的建造方式及人们的生活。他曾称自己的建筑作品为“漫步式建筑”(Promenade Architecture).这一理论影响至今笔者带着“漫步”这个线索审视当代建筑,发现众多优秀建筑作品不同程度的演绎着空间的“漫步性”。本文通过剖析和解读东西方“漫步空间”的设计特征.挖掘其内在结构和差异,为当下及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一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上下吐根哈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勇 《建筑师》2009,(2):59-68
阅读密斯建筑作品的平面图,常常会产生“单层密斯”或“标准层密斯”的印象。然而建于1930年的吐根哈特住宅却是一个显著的例外。本文以吐根哈特住宅为切入点,通过对它的两个差异很大的上下层平面的分析和研究,试图揭示密斯对于建筑上、下层关系处理的变化过程。这种分析也展示了密斯在其早期建筑思想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对于“空间”、“功能”、“地形”等建筑基本问题理解的演化。它们同时显示了吐根哈特住宅作为密斯建筑生涯中“承上启下”关节点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富有民族韵味的建筑尝试申,作者试图采用不同于以往的思维方式,通过引入“另类”的民族文化元素来表达其对于地域性民族文化建筑的理解。采用建筑与空间“对话”的方式来表达草原文化中最为源远流长的家乡眷恋之情。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德经》里对水做了这样的描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是城市的灵魂,是命脉,是精气神。思考水对一个城市也好,一座建筑也好,水对生活、文化的意义何在?该文通过在中国当下的情况对水街规划探索的分析,来对水街这一形态进行重新定位。最后指出水街的中国精神乃是一个时代命题,而表达中国内涵是要将"中国式"思维带到设计中去。  相似文献   

15.
郭屹民 《建筑师》2014,(5):6-20
20世纪20年代,今和次郎以全然不同于当时主流的方式将视线投向于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他的考现学以考察"现在"的立场,揭示了人们与社会、身体与物质之间的关系。生不逢时的遭遇并不能掩盖其具有的先驱性。本文沿着从观察到定着,从考现到发现的线索,对于日本当代建筑重要一支的日常再现的线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周霖  吴卫新 《建筑师》2010,(2):57-62
本文通过对文化遗产"原真性"含义及其评价标准的解读,以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研古城束河古镇在旅游开发中对原住居民不同政策的进行对比与探讨,指出原住民才是传统聚落更新与发展的价值主体与本质,其日常生活与交往活动的保留才是延续历史传统聚落"原真性"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7.
阴帅可  杜雁 《建筑师》2013,(5):96-100
作为兴造的首要环节,"相地"篇在《园冶》全书中至为重要。文章从中国传统层次性的空间秩序认知出发,通过宅园与别墅园的区分,解读该篇六种用地的分类;并进一步在传统关联性思维背景下,分析计成对"地有异宜"和"人有异宜"的考量以及意境的营造与体验,尝试分析文本本身对"相地合宜"的表达与阐释,深入挖掘该篇蕴藏的设计内涵。  相似文献   

18.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对人地关系的时空合理调控。"十二五"期间,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上海城市空间发展如何对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做出有效响应与支撑,需要对其内在特征与变量给出科学判断。为此,基于上海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从上海全域人地关系格局与分布惯性、空间转型面临矛盾与时机、未来空间发展情景与策略3个层面进行简要分析,以期进行一种思路探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9.
郑晓旭  柳肃 《华中建筑》2010,28(9):151-154
该文通过实地调查、拍照记录和具体测绘等方式对位于浙西地区的阁底村的聚落模式进行剖析,并详细论述这个村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盛行一时的三合土民居的平面布局、造型手法和建筑技艺等。本着"述而不作"的态度为我国传统民居的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贝聿铭美秀美术馆和俞孔坚诸多建筑作品为例,说明在现代建筑作品中也能创建美好的“桃花源”。陶渊明在他落寞无奈时写下的《桃花源记》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想象空间。一千五百多年以来,“桃花源”或“世外桃源”之名已成为“纯朴理想社会”和“想象中的美好人居环境”的代名词。那么,在建筑师的心目中,桃花源能是什么样子呢?所描绘出来的“桃花源”能否与《桃花源记》的“意境”吻合呢?笔者试图从贝、俞的作品中作一些有意义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