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天钢1号高炉长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天钢高炉长寿技术措施进行介绍。通过采取原料控制、炉缸监测、操作技术改进等促进高炉长寿的措施,高炉各项生产技术指标良好,炉身炉缸温度趋势变化平稳,确保了高炉长寿和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2.
李杰 《炼铁》2019,38(2):30-32
对台塑河静1号、2号高炉炉体的设计特点进行了阐述。台塑河静高炉的主要设计特点:①合理的高炉内型;②炉缸横型冷却壁技术;③炉腹板壁结合结构;④大块全炭砖炉缸结构;⑤三段式炉身结构;⑥全软水密闭循环系统;⑦分段控水冷却技术。1号高炉投产1年期间,高炉生产稳定,顺行良好,关键部位耐材和冷却设备的温度均处于正常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3.
《炼铁》2016,(1)
简要阐明了高炉冷却设备与内衬的作用,重点阐述了炉底炉缸区域(铁口区域)、炉腹风口段、炉腰及炉身下部、炉身中上部和炉喉区域等部位冷却设备与内衬的选择。认为:合理的冷却设备与铁口区域的设计,是阻止炭砖不被铁水异常侵蚀,优化高炉炉缸生产稳定性的必要条件;炉腹、炉腰和炉身下部冷却系统,应以优化操作炉型为重点,建立起与冷却系统匹配的内衬,并优化高炉操作,达到渣皮保护冷却设备,冷却设备同时又促进形成稳定渣皮的动态平衡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陶中明 《炼铁》2006,25(3):46-48
梅山3号高炉于1995年12月15日投产,已连续生产逾9年,单位炉容产铁超过7086t/m^3,已达到长寿高炉标准。现炉缸冷却壁热流强度正常,但炉身冷却设备破损严重,以致于长期保持10~20块左右的炉身坏水箱无法更换,操作炉型维护艰难,煤气流分布难于控制,难以维持炉况长期稳定顺行,对生产和操作造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氧气高炉工业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8m2氧气高炉上进行了工业化试验,试验氧气高炉炉缸和炉身各设1排风口,炉缸风口喷吹氧气和煤粉,炉身风口喷吹预热的焦炉煤气.试验结果表明:氧气高炉可以实现全氧大喷煤炼铁生产,吨铁喷煤量可以达到450kg,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炉身吨铁喷吹180ms预热焦炉煤气以后,焦比降低90kg,煤比降低50kg,生产效率提高约20%...  相似文献   

6.
高炉炉身下部及炉缸、炉底冷却系统的传热学计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高炉冷却器及炉缸、炉底热面凝结一层渣铁壳有利于防止炉衬侵蚀,延长高炉寿命。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设计无过热的铸铁冷却壁、铜冷却壁和板一壁结合冷却器以及无过热的炉缸和炉底。为此建立了高炉炉身下部冷却器及炉缸、炉底温度场的数学模型,应用C 语言在VC 集成环境下开发了高炉炉身下部冷却器及炉缸、炉底温度场计算软件。计算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炉身下部冷却器及炉缸、炉底的设计参数,能够确保在冷却器热面及炉缸、炉底热面凝结一层渣铁壳。目前,国内一些大型高炉的设计中已采用该软件。  相似文献   

7.
兴澄特钢3200m3高炉运行六年后,出现炉身耐材侵蚀、炉体冷却壁破损漏水、炉缸侧壁温度升高等突出问题,已影响到了高炉的操作和稳定生产.本文结合3200m3高炉近年来生产实际状况,对其炉役中后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总结,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采取炉身喷涂、冷却壁漏水治理、综合护炉以及操作调整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蔡善咏 《炼铁》2003,22(4):6-9
从高炉冷却设备改进、炉身冷却结构形式的改进、炉缸炉底结构及材质的改进以及高炉操作维护等方面阐述了梅山三代高炉的长寿经验。认为现役高炉采用的炉身板壁结合的冷却结构以及炉缸陶瓷杯结构适合梅山高炉长寿要求。  相似文献   

9.
《炼铁》2015,(4)
对略钢3号高炉内衬的破损状况与修复进行了总结。3号高炉生产仅4年半,内衬就出现严重破损,炉缸侧壁径向侵蚀最深处达到610咖,炉腹至炉身下部径向侵蚀最深处约456mm。为此,采用炉缸整体浇注技术对炉缸进行了修复,采用湿法喷注技术对炉腹以上部位进行了内衬再造。认为炉缸整体浇注技术,能快速有效地实现炉缸陶瓷杯恢复和铁口修复,以及替代风口组合砖。炉缸及炉腹以上部位内衬修复后,高炉运行稳定,生产指标逐步改善,达到了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杨志荣 《钢铁》2015,50(1):31-36
 通过太钢2座4 350 m3高炉生产、操作炉型监控和维护的实践,认识到高炉上下部操作炉型之间有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其对炉缸寿命有一定的影响。高炉上部的操作炉型受到炉腹煤气量、炉身部位耐火材料的选择以及炉身冷却水流向的影响。适当的炉腹煤气量、减少冷却板与砖衬间可能形成的窜气通道、冷却水横向分段、分区冷却有助于形成合理的上部操作炉型。炉身操作炉型与渣皮厚度具有相互作用关系,风口以上操作炉型对炉缸炉底的侵蚀和结厚也存在相互作用关系。通过维持炉芯死焦堆透气透液性、高炉炉身硬质压入以及钒钛矿护炉等措施,维持合理的上、下部操作炉型,改善了炉况顺行和操作指标,同时减缓炉缸侧壁的侵蚀。  相似文献   

11.
结合生产实践,研究了焦炭在炉内的行为及其对炉缸温度变化的影响,分析认为炉缸铁水的流动和死焦堆的变化影响炉缸的活跃度,进而影响炉底温度的变化。在高炉下部透气性方面,下部(炉腹—炉腰—炉身下部)边缘的焦炭粉末积聚会导致高炉透气性变差,进而导致炉况不稳定。  相似文献   

12.
高炉设计是反映高炉寿命的重要标志之一。德国蒂森公司在实现高炉炉役超过20年而且稳定运行方面取得了以下方面经验:对于炉缸的耐火材料结构和质量、以及炉身冷却系  相似文献   

13.
武钢二高炉从1982年6月第二代大修后,由于炉身砖衬大面积脱落,被迫于1985年4月进行了小中修,将炉身砖衬改为薄壁砖衬。为了保护炉衬,延长高炉炉身寿命,在强化高炉冶炼的同时,积极采取活跃炉缸和维护合理煤气流分布的装料制度等先进技术措施,使高炉炉况稳定顺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各项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家一级高炉的先进标准。本文就1986年9月以来该高炉的装料制度进行扼要分析探讨。一、煤气分布在高炉下部送风制度合理和原、燃料条件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高炉气流分布合理与否,主要取决于装料制度。若装料制度改变,炉内气流分布将发生变化。在不同装料  相似文献   

14.
梅山三号高炉处于炉役后期,炉身侵蚀严重,冷却设备大量损坏,制约高炉正常生产。通过改进炉身冷却设备,运用炉身压浆造衬技术和合理操作制度等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炉身侵蚀问题,高炉煤气利用率提高,炉况稳定性增强,各项经济指标得到优化。  相似文献   

15.
高炉是炼铁生产的主体,它的建设投资大,施工周期长。因而,高炉的寿命一直为炼铁工作者所重视。目前,决定高炉寿命的关键已从炉缸、炉底转移到炉身,特别是炉身下部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部位。国内有些大高炉生产两年左右就因炉身损坏而被迫停产中修,以致一代高炉需要二至三次中修,这不仅需耗巨资,而且影响产量,造成双重经济损失。所以,国内外高炉工作者都在努力寻求延长炉身寿命的办法和措施,力争高炉炉体同步大修。  相似文献   

16.
蔡浩  秦占邦  谢勤 《炼铁》2020,(6):31-33
对酒钢高炉冷却壁及炉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应对措施及成效进行了总结。认为,针对4号高炉炉身冷却壁破损采取的维护措施取得了较好效果;采取强化护炉措施,对控制炉缸侧壁炭砖进一步侵蚀有一定的成效;炉身冷却壁冷却强度不足、冷却壁铸造质量、炉缸铁口区域窜煤气等问题,需在高炉设计中优化改进,为高炉长寿提供先天条件。  相似文献   

17.
《炼铁》2020,(3)
正2020年4月16日—5月2日,唐山某钢铁公司4号高炉(660 m~3)实施全炉浇注,浇注料总质量超过600t,施工周期半个月。4号高炉浇注部位包括:炉底炉缸、风口带、炉腹、炉腰及炉身(见图1)。炉底炉缸、炉腹及炉腰采用半导热硅溶胶浇注料,炉身下部采用碳化硅质喷注料,炉身中上部采用刚玉莫来石喷注料。5月31日,4号高炉送风投产。  相似文献   

18.
榆钢1#、2#高炉已服役六年,没有局部修复或中修过。目前双高炉炉身冷却壁存在一定程度的破损,炉缸水温差也呈上升趋势,护炉形势不容乐观。2009年10月份以来,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技术措施,双高炉炉缸水温差整体呈下降趋势,热流强度基本稳定实现受控,高炉护炉达到安全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炼铁》2017,(6)
在宝钢高炉生产30多年的过程中,既有2号高炉(1代)一代炉龄15年2个月和3号高炉(1代)一代炉龄18年11个月的长寿佳绩,也有4号高炉(1代)因炉缸原因仅生产9年4个月就停炉进行大修的实例。通过对宝钢4座高炉炉身、炉缸设计的演变过程和长寿维护实践的分析,重点对2号高炉大修改造的炉体冷却形式、炉缸配置、设计施工,以及操作维护进行了探讨。认为高炉长寿是一项系统工程,初始于高炉设计、关键部位耐材质量和施工质量,重在合理的日常操作和稳定的炉况,以及长寿管理制度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20.
较长的高炉炉龄,无疑在经济上是合理的。国内高炉炉缸、炉底自采用高导热率的碳质耐火材料和加强冷却以后,寿命显著延长,影响高炉一代寿命的薄弱环节现已转到炉身下部。因此,提高炉身下部的寿命,使之与炉缸、炉底寿命相适应,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影响高炉炉体寿命的因素很多,而且互相制约,问题比较复杂。但在其他诸因素相同,尤其是在稳定操作的情况下,对于由耐火砖衬、冷却器、炉壳组成的现代高炉炉体来说,高炉冷却确实是决定炉体能否长寿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