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煤矿井下瓦斯传感器数据有时会因瓦斯校验,瓦斯传感器位移、故障等因素导致瓦斯数据异常从而引发不必要的报警,为解决这一问题,以李雅庄煤矿和平顶山一矿的瓦斯监测数据为基础,从大量的瓦斯监测数据中分析瓦斯伪异常的形态特征、数据特征,最终采用最值、极差、上升速率及时间等特征指标实现对瓦斯监测数据伪异常的识别,实现对井下瓦斯灾害的精准预警。 相似文献
2.
3.
针对气体光纤传感器的检测原理,研究了一种全新的结合两种检测原理的瓦斯气体传感器系统。根据红外光谱吸收的方法,采用LED光源,将双波长差分检测结构与谐波检测原理结合起来。经实验表明,可提高系统的可靠性,降低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型中小型煤矿瓦斯浓度检测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我国中小型煤矿因瓦斯爆炸而引发的灾难事故,利用以SnO2为主要基体材料的N型半导体气敏传感元件对甲烷等易燃易爆气体具有良好的敏感特性,采用QM-N5型半导体气敏传感器,检测该传感器在不同瓦斯浓度下输出电阻值的变化,并设计了以AT89C51数字芯片为核心的电路处理硬件结构,对输入电阻值进行逻辑判断和分析,从而实现对瓦斯浓度超限的监控与报警.试验测试表明,该新型监测装置采用模块化程序结构设计方法,具有结构简单、检测精度高、响应速度快、性能稳定、成本价低等优点,可广泛适用于我国中小型煤矿瓦斯浓度的监测与预警. 相似文献
5.
光学检测瓦斯的原理及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学瓦斯传感器根据其检测原理可分为吸收光谱法,折射率式,喇曼光谱式和荧光光谱式。介绍了检测瓦斯的光学原理及方法,并指出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矿井瓦斯的监测与治理一直是煤炭行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催化燃烧式瓦斯检测具有精度高、价格低等优点,已在我国煤矿广泛应用。但催化燃烧式瓦斯检测也存在零漂及稳定性一般等问题,亟需改进。因此,改进传感器的可靠性及长期稳定性,提高易维护性,降低维护成本,对提高煤矿的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设计了一种基于微镜阵与非色散红外瓦斯气体传感原理的长光程微型红外瓦斯气体浓度传感结构,该结构在有限面积内形成可靠光路,并可通过光纤网络连接和复用技术形成准分布式检测网络。该传感器不受外界电磁干扰,不会产生传感头催化剂中毒现象,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等优点,适合井下长期监测和应急救援极端环境使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以三星ARM9為內核的S3C2410A為微控制單元,在所構成的軟硬件平臺上設計實現一種瓦斯體積分數監測系統。經試驗表明,該系統攜帶方便、具有檢測準確、速度快、安全、可靠等優點,能夠有效保障礦工在礦井下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系统采用红外气体传感器MH-440V/D对瓦斯浓度进行测试。单片机可以直接通过传感器的UART接口读出气体浓度值,实时显示在LCD液晶显示屏上。检测仪通过以太网和上位机相连,有利于实时监测。此检测仪也可随身携带。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保瓦斯输送安全,提出在煤矿瓦斯管道输送系统中可能的火源点如发电机组、地面排空管口、自燃煤层采空区抽瓦斯管入口等附近管道上,安设安全保障设备。基于此介绍了一种用于瓦斯输送管道的阻爆控制器,在分析瓦斯输送管道爆炸传播特性的基础上给出了阻爆控制器设计原理和试验数据。试验结果表明阻爆控制器能配合快速切断阀可有效阻止瓦斯爆炸传播。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为了有效提高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及发电量,对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的运行实况进行现场测量、记录,通过对检测数据进行通径分析,得到气源温度、环境温度及厂房温度与发电效率的相关性,通过理论分析计算了气源液态含水量及气源温度对发电效率的具体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瓦斯气源品质对发电效率影响的最主要因素为瓦斯气源含水量,其次为瓦斯气源温度。针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一种余热降温及机械联合脱水系统,通过提升低浓度瓦斯进气品质的方式,提高低浓度瓦斯发电机组的发电效率。 相似文献
18.
通过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对综放工作面顶板裂隙带高度及分布进行研究,并设计相应的高位钻孔预先抽放采空区裂隙带中积聚的瓦斯,从而在根源上解决了综放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问题,保证了工作面的安全、连续生产;同时为新疆煤田瓦斯治理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页岩气井钻遇破碎地层的井身结构优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和利用对于优化我国能源结构、促进能源工业快速发展、提高优质洁净能源的自给能力和水平,以及降低大气污染、促进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好页岩气井在钻遇破碎地层后的井身结构优化设计,就能够大幅度提高钻效,节省钻探成本,缩短勘探周期,从而促进页岩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本文结合页岩气井的生产实践,就页岩气井钻遇破碎地层后井身结构的优化设计问题,特别是开次、选用孔径、套管规格及其下入深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