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断陷湖盆是中国东部陆相沉积盆地中最具典型意义的油气勘探对象,但其相变剧烈,层序对比难度大,物源补给体系复杂。因此,在这类地区的油气勘探过程中,必须依靠地质与地球物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即在明确的构造沉积背景条件下,以层序地层分析为基础,确定目标区的沉积层序格架,继而结合应用地震技术,通过沉积微相分析、属性分析、正反演、全三维可视化等工作,确定具体的勘探目标,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车57井在沙三段砂砾岩体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流后,如何准确预测描述砂砾岩圈闭成为亟需攻克的勘探难题。为此,对济阳坳陷车镇凹陷下第三系进行了高精度层序地层的划分,建立了高精度层序地层等时格架;对层序地层单元不同体系域的砂体分布和成藏规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构造岩相带成藏特点,建立不同构造带岩性油藏成藏模式,优选了勘探目标,取得了多个重要油气发现,其中埕914井获得日产100t的高产工业油流。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应用层序地层学预测隐蔽油气藏的基本原理和步骤,列举了国内外比较典型的应用实例并进行了分析。结合江汉油田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隐蔽油气藏勘探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前,隐蔽油气藏勘探在中国的油气勘探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隐蔽油气藏勘探又是油气勘探中的难点。文章结合国内外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的研究现状,总结和探索了寻找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方法,重点强调层序地层学与高精度地震探测技术的结合,指出了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蔽油气藏已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油气藏勘探类型,而隐蔽油气藏勘探又是油气勘探中的难点,结合国内外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强调层序地层学分析与高精度的三维地震勘探技术的结合,探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结合国内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理论研究现状,阐述了不同隐蔽油气藏勘探的策略、方法和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认为虽然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相对构造油藏而言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但只要从隐蔽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出发,综合应用各种勘探理论和技术手段,同时利用创新的勘探思路并运用相应的技术对策进行优化勘探,仍能取得可靠的效果和可观的油气储量。  相似文献   

7.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隐蔽油气藏勘探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邮凹陷面积约4500km2,是苏北盆地资源潜力最大、油气最富集的凹陷,长期以来以构造勘探为主。随着勘探的深入,有利构造油气藏越来越少,寻找隐蔽油气藏成为必然。与众不同,高邮凹陷有构造破碎、生烃强度低、油气分布散、生储盖分属不同层系且组合单一等特点。针对这些特点,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和综合地质评价选区选带,以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技术精细落实构造,运用地震属性、地震反演等预测技术,尤其是反演预测中曲线重构、叠前弹性波反演等特殊手段,最终多口探井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高频层序划分在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四段高频层序的划分与对比,创新性提出高频层序发育模式,并总结出四级层序界面的三端元分类,大大提高地层等时对比的精度,为高勘探程度探区和缓坡带的隐蔽油气藏勘探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寻找隐藏油气藏的方法,以东营凹陷为例,从层序和砂体成因等方面入手,应用钻井、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建立了渤海湾盆东营凹陷沙三段中部地层的层序地层格架。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首次将层序单元进一步细分(相当于四级层序),该段地层共分为4个层序。并且每个层序可分为低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建立了储油单元与层序单元(尤其低位体系域)对应关系。搞清了陆相盆地斜坡带沉积体系域中储集砂体类型和油气成藏机制,从而指导隐藏油气藏勘探。最后,预测了含油气圈闭范围,提出勘探部署意见。  相似文献   

10.
层序地层学在埕岛油田东斜坡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埕岛油田东斜坡地区下第三系油藏主要受岩性分布控制 ,本文从建立该区层序地层格架入手 ,深入探讨了层序地层与含油砂体之间的关系 ,得出该区主要有三种油气成藏模式 ,即岩性尖灭型油藏、不整合遮挡型油藏和超覆尖灭型油藏 ,同时在综合储层预测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东斜坡地区下一步勘探的三个有利目标区 ,对扩大该带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建立江陵凹陷白垩系—下第三系层序序列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目的层新沟嘴组的旋回结构,建立了新沟嘴组浅水湖盆层序地层充填模式,进行了沉积相分析和砂体展布研究.提出了岩性油藏勘探的有利区带.对该凹陷新沟嘴组的油气勘探.尤其是岩性油藏的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渝东南地区志留系黑色页岩层序地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南方地区主要发育下寒武统、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下二叠统、上二叠统4套区域性黑色页岩,分布广泛,其中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在渝东南地区最为发育。由于渝东南地区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先导试验区,因此分析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分布规律对研究该区页岩气分布特征尤为重要。通过对渝东南地区志留系进行岩石地层对比,对野外露头进行精细分析,建立研究区志留系层序地层格架,将志留系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即ssq1、ssq2、ssq3、ssq4、ssq5、ssq6、ssq7、ssq8,再通过分析其横向展布特征,最终确立研究区北部和西部2个黑色页岩沉积中心。笔者主要从2个方面分析黑色页岩沉积富集的控制因素:①通过分析古地貌特征,分析有利于黑色页岩沉积的沉积环境;②通过分析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短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得出短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对有机碳含量和有机质类型的控制规律。该控制因素对于寻找页岩气赋存的有利层段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层序地层学在松辽东部断陷有利勘探区带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松辽盆地东部断陷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识别地层超覆圈闭,预测了烃源岩层,储层和盖层。在此基础上对有利于勘探区带进行了综合预测。松辽盆地东部断陷发育3个超层序,11个层序,在3个超层序界面上共识别出地层超覆圈闭54个,总面积4469.9km62,3个直层序中发育3套烃源岩层,4套储层和3套盖层。  相似文献   

14.
充分利用已有的地震、钻井、测井、分析化验资料,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晋县凹陷南部古近系沙四段一孔店组地层开展系统的层序地层学研究,建立了凹陷内不同位置的沉积模式,并对沉积相带展布及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方向。研究表明,晋县凹陷南部沙四段-孔三段为一个二级层序,其间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8个四级层序;发育有冲积扇、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及冲积平原5种沉积相类型;形成岩性类和构造一岩性类2个油气富集区,是下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带。  相似文献   

15.
松辽盆地南部大情字井地区层序地层及隐蔽油气藏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大量钻井、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分析了大情字井地区层序地层发育特征,总结出层序格架内油气藏的分布规律。统计结果显示,有48.2%的油气储存于低位体系域中,有26.8%的油气储于水进体系域中,而有25.0%的油气储于高位体系域中。低位体系域是隐蔽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部位。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大情字井三维地震探区的高台子油层开展波阻抗反演和吸收系数处理,分析和总结了含油砂体的识别特征,预测了储集砂体和隐蔽圈闭油气分布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测井曲线小波变换特性在层序地层划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测井曲线包含了丰富的地质信息,对研究地层多级别旋回性及识别地层信息多分辨突变具有优势。测井信号的时频分析将一维测井信号拓展为二维时频域,从而使地层内部的旋回性结构得以清晰展示。对测井曲线进行连续小波变换,将测井信号与深度的关系转换为与深度和尺度域的变化关系,通过研究多种伸缩尺度下小波系数曲线表现出的周期性振荡特征,可与各级层序界面建立一定的对应关系。以胜坨油田某井为例,运用小波变换的多尺度特性探测到地层序列中不同尺度的层序界面,与传统方法所划分的界面基本一致。这些探索为地层层序的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综合地震、测井、钻井等资料分析 ,东营凹陷沙三段~沙二下二级层序由四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 )组成。主要研究层段跨两个中期基准面旋回 ,由沙三中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 (SA)和沙三上~沙二下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 (SB)构成 ,并识别出三个界面 ,即地震标志层T4(湖泛面 )和T6(最大湖泛面 ) ,以及此两界面之间的一个层序界面 (SB)。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晚期发育了一些三角洲前缘砂体 ,基准面上升半旋回早期发育了一些盆底扇、斜坡扇 ,这些砂体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 ,极易形成岩性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18.
由于断陷湖盆陡坡带古地形上不存在从平缓到陡峻的突然坡折,其沉积滨线坡折难以识别。本文拟就将特定井的位置作为参照物,来划分陆相层序及其体系域。文中采用泌207井作为参照井的结果显示,研究区核三上段所划三个层序发育Ⅰ型层序界面一个、Ⅱ型层序界面三个。按“体系域具四分性”论点,发育齐全的四个体系域具五个界面,除顶、底界面归属层序界面之外,其它三个界面皆为体系域界面。小层序界面是一次次小规模的洪泛作用的记录,从盆缘至盆内表现为洪泛面及可与之对比的相当界面,洪泛面属沉积微相转换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