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石油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屈清洲  徐丽秋 《润滑油》2003,18(1):1-11
介绍中国石油润滑油基础油生产能力、原油资源及工艺特点,酮苯脱蜡、糠醛精制、白土补充精制、高压加氢基础油生产技术现状。针对加氢法生产的Ⅱ/Ⅲ类润滑油基础油将取代传统工艺生产的I类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趋势,提出利用加氢裂化尾油采用加氢异构脱蜡工艺生产Ⅱ/Ⅲ类润滑油基础油的全加氢工艺,加氢裂化尾油与老三套结合生产HVI高粘度指数基础油,是中国石油润滑油基础油升级换代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努力发展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生产的加氢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由加氢裂化、加氢异构脱蜡和加氢后精制组成的典型的润滑油基础油三段加氢工艺的特点 ,结合润滑油基础油市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我国未来润滑油基础油必将向高档化和多级化方向发展 ,采用加氢工艺生产润滑油基础油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加氢改质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荆门分公司采用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加氢改质生产优质润滑油基础油的技术,与原有的“老三套”润滑油基础油生产流程中的糠醛精制—酮苯脱蜡—加氢补充精制工艺相结合生产加氢改质润滑油基础油。对生产的HV1150和HV1500加氢改质基础油进行跟踪评价的结果表明,能够生产出符合HVI标准的润滑油基础油。该加氢改质基础油用于调合15W/40SF内燃机油、1号分级淬火油及L—DAH32回转式(螺杆)空气压缩机油等高档润滑油产品。另外,对加氢改质轻质润滑油基础油的应用也作了简述。  相似文献   

4.
加氢法生产APIⅡ和Ⅲ类基础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润滑油基础油生产的角度论述了加氢处理、加氢裂化和异构脱蜡等工艺在生产APIⅡ和Ⅲ类基础油中的作用。尽管与传统润滑油加工工艺结合,三种加氢工艺都可以生产APIⅡ和Ⅲ类基础油,但三种加氢工艺间的有机结合,能够更好地满足生产优质APIⅡ和Ⅲ类基础油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张洪钧 《润滑油》1995,10(5):11-17
介绍加氢工艺技术对非润滑油型原油生产高粘度指数基础油的探讨,通过大量数据,重点论述几种加氢处理联合工艺从各种油料生产高粘度指数、很高粘度指数和超高粘度指数基础油的情况,建议我国加快润滑油加氢处理工艺研究,及早投入生产,以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随着润滑油基础油的质量升级及高档润滑油市场需求的攀升,加氢法正在逐步取代"老三套"工艺,用于生产APIⅡ、Ⅲ类基础油.聚α-烯烃合成油(PAO)作为APIⅣ类基础油发展迅速.高档润滑油生产工艺技术开发近年来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加氢预处理-异构脱蜡-加氢补充精制工艺、PAO加氢工艺等成为生产高档润滑油的主要方法.综述...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润滑油生产工艺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国内外以常减压、溶剂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补充精制等工艺为主生产基础油。但是加氢工艺发展很快,尤其是加氢异构工艺生产高粘度指数(VHVI)、超高粘度指数(UHVI)的基础油很有吸引力。由于环保的要求,合成润滑油将有较快的发展,应引起科研和生产单位的高度重视。分析我国加氢法生产基础油、合成法生产润滑油与国外生产工艺间存在的差距。  相似文献   

8.
文中阐述了国内外润滑油基础油的生产现状及老三套传统工艺与加氢工艺的典型组合生产工艺,并对组合工艺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组合工艺是国内今后生产润滑油基础油的主流方向。由于国内生产环境复杂,采用组合工艺能够大幅提高润滑油的质量,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9.
兰州炼油化工总厂0.40Mt/a润滑油加氢装置于1997年1月投产以来,运转正常C该装置以中间基原油的减压馏分油和脱沥青油为原料,采用IFP开发的两段加氢工艺,生产高粘度指数润滑油基础油。主要工艺条件如下表所示:该装置的建成投产标志着我国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工艺的新突破,标志着兰州炼化总厂的炼油工艺上了一叫“新台阶兰州炼油化工总厂润滑油加氢装置生产出高质量产品@李家铭$兰州炼油化工总厂@陈让曲$洛阳石化工程公司  相似文献   

10.
概述润滑油发展对基础油的要求,加析加氢基础油的性能和特点,介绍部分润滑油加氢生产技术的新进展,阐述高桥分公司建设润滑油加氢装置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1.
渣油加氢技术的最新进展及技术路线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世界原油质量的现状和我国进口原油增加、原油性质劣化的情况,分析了渣油性质对加氢工艺技术选择的影响,介绍渣油加氢技术(包括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沸腾床加氢裂化技术、移动床加氢技术、固定床加氢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对渣油加氢技术路线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加氢技术在环烷基润滑油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广元  康小洪 《润滑油》2005,20(4):28-32
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针对环烷基原油的组成特点与产品需求,先后开发出加氢脱酸、中压加氢处理、临氢降凝等加氢工艺直到高压全氢型流程,并开发出相应的系列专用催化剂,先后应用于工业装置,开发出高质量环烷基润滑油产品与优质光亮油等产品,质量、收率均优于传统流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今后加工国内外环烷基原油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以中海油西江原油减三线蜡油和减四线蜡油为原料,采用全氢法高压加氢工艺及配套催化剂,在模拟工业装置上进行了制备APIⅡ~+类润滑油基础油的先导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全氢工艺可以生产符合APIⅡ~+4cSt和APIⅡ~+8cSt指标的润滑油基础油,黏度指数达到118以上,浊点-10℃以下,倾点-28℃以下,是优异的内燃机油和工业油调合组分;加氢裂化、异构脱蜡的反应温度对产品收率、运动黏度、黏度指数、倾点、浊点等性能影响较大;在适当反应温度下,减三线蜡油的4cSt产品收率约64%,减四线蜡油的8cSt产品收率约54%。  相似文献   

14.
跨世纪国内外炼油新技术的发展动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21世纪炼油工业面临的各种严重挑战,通过对国内外主要重油加工和炼厂气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动向的调研,对国内主要原油和进口含硫原油的各种深度加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以及对进一步增产中间馏分油,优化油品结构,提高油品质量所应采对对策的分析,着重阐述了我国今后在进一步完善,提高现有主要碳碳工艺的同时,要加速发展加的氢技术和催化脱蜡技术。  相似文献   

15.
与溶剂精制相比,高压加氢所产环烷基润滑油基础油的光热安定性差是普遍性问题,国内外普遍通过添加光、热稳定剂来解决,中海油某环烷基润滑油高压加氢装置前期也通过加剂来解决这一问题,致使成本增加80元/t左右。为提升效益,达到少加剂甚至不加剂的目的,对装置进行了提高后精制温度以改善基础油安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后精制温度的提高能有效改善基础油N4006的光热安定性,但对基础油N4010无显著影响;温度的提高不影响基础油的收率。  相似文献   

16.
袁景利 《润滑油》2007,22(4):13-21
通过对大连石化未来原油供给趋势和国内外润滑油基础油工艺技术及装置流程配置的状况分析,阐述了润滑油基础油加氢技术是实现润滑油升级换代和扩大资源适应性的必然选择的观点,提出了大连石化未来润滑油生产装置配置和安排的初步流程。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原油性质对润滑油基础油质量的影响,对比了大庆原油、混输原油(大庆原油中混兑8%俄罗斯原油、13%-30%冀东原油)生产的HVI系列润滑油基础油的质量情况,指出优化装置操作条件可以提高产品质量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大庆原油适合生产高黏度的润滑油基础油;由于俄罗斯原油和冀东原油均为低硫中间基原油,因此导致润滑油基础油质量波动。优化操作条件后,润滑油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和黏度指数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戴鉴 《石油商技》2004,22(4):5-8
介绍了中国石油润滑油生产装置概况,针对石蜡基、中间基、环烷基等润滑油资源特性,详细分析了不 同加工工艺下基础油的特点、典型质量数据及其应用,结合市场及产品,对润滑油基础油的需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柴油加氢精制装置的基本数据为计算基础,通过工艺计算,分析过剩氢、循环比、汽提氢等对采用连续液相加氢技术的柴油加氢精制装置操作的影响。结果表明:少量的气态过剩氢就能建立起较高的氢分压;循环油有助于控制催化剂床层温升;适量的汽提氢能有效稀释反应器内硫化氢的浓度,说明连续液相加氢技术可以实现滴流床技术中循环氢系统的作用,加氢装置今后有可能取消循环氢系统。  相似文献   

20.
对某石蜡基润滑油高压加氢装置基础油收率低、减四线重润滑油产品部分指标不合格等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进料中较多不易脱除的大分子氮化物的存在增加了裂解反应,降低了基础油收率;进料中高含量且多以环状形式存在的蜡增加了异构难度,致使降低基础油倾点和浊点困难,并进一步加剧了裂解反应和基础油收率的降低。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空速、延长减三线油加工时间和降低减四线油进料干点等短期改进措施,以及掺炼其它原料、筛选合适原油和采用更高效催化剂级配方案等中长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