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从分析建筑形态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探析建筑形态创作的策略,旨在为促进建筑形态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做出理论贡献,以"褶子"思想在当代建筑形态创作中的应用为研究样本,研究城市建筑定位差异对创作的影响,并对项目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当代都市景象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各类新兴空间。拔地而起的楼宇、道路、桥梁将都市空间分割得形态各异,一些传统建筑也焕发出新的光彩。西方现代空间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方大都市的面貌;当代北京也有不少建筑是现代空间理论的成果,它们构建了崭新的城市面貌,演绎着全新的都市文化。  相似文献   

3.
褶子——德勒兹的褶子论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尔·德勒兹对莱布尼兹的"单子论"哲学上的升华后,提出了一种出色的创造学方法——"褶子论"。如今,褶子论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建筑领域使得前卫的建筑师们突破了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的禁锢,能够从深层意蕴和逻辑层面上设计新的后现代建筑。褶子论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为那些前卫的建筑师们打破传统的指导书。  相似文献   

4.
当代建筑的科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在新世纪里新的科学观对空间观和美学现的影响,当代建筑的理论焦点转向了科学.基础性学科的数学、复杂性科学以及多种分支学科如地质学、晶体学等从观念到方法影响了建筑设计理论,并借助计算机的应用得以实现.西方当代建筑师也借鉴科学理论,形成了多种基于科学观念的建筑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查尔斯·詹克斯的宇源建筑理论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宇源建筑学是查尔斯·詹克斯在研究西方当代建筑中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在这个理论中,詹克斯试图借助当代科学的最新概念解释西方当代建筑发展中所出现的复杂现象。相对于其前期的后现代建筑理论,宇源建筑学更加重视现代科学作为建筑创作源泉的合法性,并部分承认了高技派、解构派建筑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普利茨克奖看当代西方建筑思潮的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敏  刘松茯 《华中建筑》2005,23(3):13-15
在引进和研究当代西方建筑理论与作品时,思考的角度和深度因人而异。笔者以普利茨克建筑奖为切入点,通过解读获普利茨克奖建筑师的代表作品,深层次地思考当代西方建筑思潮的精神内涵,从哲学、美学、文化、技术等几个角度来拓展我们对当代西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新书推介     
《建筑师》2013,(5):130-130
内容推荐 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 这本文集来自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为研究生开设的当代西方建筑理论课程,其中收入了西方一些著名建筑历史理论家在这个课堂里的精彩演讲。也汇集了国内外多位学者为这门课程带来的丰富内容,旨在开展对后现代时期一些重要建筑理论与建筑问题的深入学习与讨论。文集强调当代建筑理论的多维视野和多元思想,关注建筑理论的基本途径和思维方式。以此引发对中国建筑状况的批判性思考和学术思想的活跃交流。  相似文献   

8.
德勒兹从巴洛克风格得到启示,对莱布尼兹单子理论进行创造性阅读及诠释,提出褶子思想这一哲学概念;他认为,在褶子的世界中,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的折叠、展开和再折叠而生成,并认为弯曲是褶子形成的最理想的基本元素,外观就是物体自组织的体现.当建筑表皮具备结构和材料的双重特性时,表皮就可以代替空间结构成为建筑自身,在这里,德勒兹提出了一种有厚度的结构表皮材料。FRP(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正是典型的结构表皮材料,它具有独立承受荷载的能力。但本项目把FRP结构表皮材料与钢网壳结构结合使用,探索了FRP材料用作建筑建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将“建筑理论”和“中国建筑理论”置于古今中外建筑学语境中进行重新思考。通过西方建筑学及其理论向当代建筑理论的演变发展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理论的历史回顾,力求探讨构建中国建筑理论的必要和可能,这不仅涉及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批判性重新诠释和再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西方建筑理论与中国现实的批判性结合,以及立足于中国问题发展中国建筑理论的能力和策略。  相似文献   

10.
尹培如 《新建筑》2014,(2):139-143
中国画笔墨自觉具有与西方抽象艺术相类似的观念并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建筑师若能克服不同专业术语的差异而在建筑形式语汇与笔墨之间建构对应关系,借鉴传统书画论中的骨法用笔、见笔、墨由笔出、一画论、笔精墨妙等命题对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做出解读,或可获得新的具有启发意义的美学判断,充实现有的基于西方形式美原则的美学语境,从而为当代建筑中民族性的抽象表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The cutting edge in architecture is not sharp, but sensuous and soft.’ As textiles begin to emerge as megamaterials, Bradley Quinn explains how architects are pioneering new possibilities for soft structures. Fabric-formed environments are fashioning tensile buildings and inflatable pavilions, while the tailoring techniques of braiding, weaving and pleating are building supple skyscrapers and bioclimatic enclosur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2.
郁枫 《山西建筑》2010,36(35):15-16
对当代西方“高技术倾向”建筑思潮进行了介绍,并论述了该思潮的起源、主要特征与表现形态,对西方高技术倾向思潮的发展新趋势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高技术倾向建筑思潮对于推进当代中国建筑业的绿色、节能等目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月 《中外建筑》2007,(1):49-52
从古典建筑对艺术与情感的注重,到现代建筑对科学和理性的张扬,再到后现代建筑对多元化的强调和向古典的回归,西方建筑思想和设计观念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时代变革,每一次的否定和扬弃,都标志着种全新建筑审美观的开始。伴随着审美观念的转型,西方建筑在否定之否定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引导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走向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4)
Wester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art is a conceptual architecture and art, change in human concept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and art, presents us a new look. Evolvement of concept is the core force that pushes forward the unceasing development of art and architecture, art and architecture as concept always influence and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create a new dimension. Both architects and artists try to express their opinions using the individualized works and practices in the context of changing values in social transformation, which has become the significance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rtistic creation.  相似文献   

15.
“过时的”和“即时的”材料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丹 《新建筑》2010,(1):19-30
材料策略即建筑师以表达材料作为应对建筑学困境的方式。19世纪,西方建筑界借助材料表达回应新时代和旧形式之间的矛盾,寻求新的建筑学发展方向。而最近半个世纪,材料策略则被用以回应建筑学对文化差异的漠视。文章选取这两个时段展开论述。一方面讨论了材料策略的时效性;另一方面,揭示了时效性中隐含的材料策略对于建筑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路珂 《建筑师》2006,(4):95-98
克里斯蒂安·诺伯格-舒尔茨的经典著作《西方建筑的意义》,通过精悍的篇幅和宏大的理论框架来讲述一部西方建筑通史。他从“意义“、“符号”、“存在空间”、“表达性”等独特角度来审视西方建筑,在当时看来,是一种激进的新方式,在今天看来,仍然富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对20世纪建筑学进步与扭曲的现实,论述了赋予21世纪建筑以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品格的必要性,探讨了这种新文化品格的基本特征和未来东方建筑创作的三大源泉。同时指出,继形式、风格、流派之后走向文化品格的开明建筑——即泛流派建筑乃是新世纪东西方建筑文化的汇合点。  相似文献   

18.
杨廷宝和路易斯.康是两位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成长、执业的建筑师。他们的人生历程折射出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内涵,他们的成功显示出文化素养对于建筑师的重要作用。建筑师应该由"艺术家"转变为"文化人",开阔认识建筑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9.
总之,在中国的建筑执业经历对我来说,既是刺激的又是失望的。刺激是因为我们在一次次将新的中国文化与住宅综合体的城市设计相结合的尝试中起了重要作用;失望是我们看来,中国效尤了西方失败的先例,坚持认为这种信念是次要的,虽然城市文化在千百年来代表了中国最高的、最悠久的传统。为了与西方消费主义的新殖民主义对抗,我们需要借助体现传统中国文明的现代建筑。只有借助不同伟大传统之间的对话,才能产生新的优秀的城市建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