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克  赵亮 《城市住宅》2021,28(1):131-132
随着人们对居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社区公园愈发重要.景观活力是评价社区公园是否符合人们日常所需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山体社区公园的特殊性出发,分析山体社区公园与普通公园的差异,研究其特点.在山体社区公园景观活力的3个影响因素中,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大.以济南领秀城泉子山社区公园为例,通过认知地图法、现场访谈法及文献分析法,从自...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公园作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户外休闲活动场所,是社区活力的重要体现。从环境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入手,选择南京市南湖公园中的游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行动观察法与抽样调查法,研究游人在不同时间、空间中的主要行为特征,探讨城市社区公园活力的营造,为合理设计社区公园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步行可达性、亚空间、功能性要求、文娱活动、环境景观是社区公园活力营造的关键要素,社区公园的营建要从规划选址、设计策略、政策管理3个层面探讨。  相似文献   

3.
陈菲  林建群  朱逊 《风景园林》2016,(1):118-125
为建立具有高景观活力度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本研究对该类空间冬、夏季景观活力评价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利用文献法、观察法、认知地图法、焦点小组法、主成分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建立了两个季节的景观活力评价模型。依据模型的差异性,提出五点针对该类空间的设计建议,即创建适合季节变化的微气候环境;美化公共空间外围的步行道路景观;配置实用、舒适的设施;建立冬、夏季差异化管理机制;增添体验式艺术小品。研究成果可为严寒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李红  方程 《园林》2022,(9):76-82
中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为了缓解城市建设过程中用地紧张的问题,满足城市居民对绿地的需求,利用自然山体建设城市公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突破口。为了更好地优化城市山地公园的景观空间环境,满足大众对户外活动空间的更高需求,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国内城市山地公园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发文阶段、研究热点和研究主题等内容梳理了该领域相关研究的发展脉络及未来发展趋势。聚焦城市山地公园规划布局与设计、城市山地公园生态修复与植物景观、城市山地公园使用后评价和城市山地公园地域特色表达这4个研究主题进行重点文献分析,以期为未来城市山地公园规划布局与景观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菲  朱逊  张安 《中国园林》2020,36(3):92
严寒城市不同类型的公共空间景观活力度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气候恶劣的冬季,差异性更加明显。差异的存在不仅会对市民使用公共空间进行活动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更会使整个城市的户外空间活力降低。为研究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度差异,从使用者角度对各景观环境进行比较分析,在已建立的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体系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若干典型场所进行调研,对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按公共空间类型的不同分别建立3个基于公共空间类型的严寒城市景观活力评价模型,并对3个评价模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提出若干设计导则。该研究成果可为严寒城市中不同类型公共空间设计高活力度景观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山地公园建设应以遵循自然、因地制宜为原则,充分挖掘基址特征、地域文化、人文需求,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营造富有自然野趣、山地肌理特色的公园景观。基于海沧大屏山郊野公园小山坳景观建设实践,探索公园空间建设与原有地形地貌的契合,降低公园建设成本,将山地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刘晓惠  张越 《城市建筑》2011,(3):119-121
本文通过对美国三个小型公园的设计研究过程和建成使用调查资料的采集及分析,总结了它们各具特色的设计特征,指出消极空间经过积极转型后对增加地区活力、促进公共生活、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改善空间品质和城市景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园林》2019,(6)
公园城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发展理念,老旧社区的景观也应与时俱进。公园城市不单是公园+城市的组合,而是应结合城市生态网络的融合,从地方特色入手,以公园体系渗入规划革新,将"三体视角"为切入点,宏观层面之场地定位、城市风貌、景观廊道,中观层面之广场空间、街巷空间,微观层面之元素的重构、节点的深化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以南京市傅厚岗社区改造案例为基准,浅析公园城市对社区景观改造的影响,以期融合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促进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何飞 《山西建筑》2008,34(6):32-33
通过对山地城市地下空间特性的分析和研究,结合这些空间特性,并通过空间设计的手段,提出了增强山地城市地下空间的品质、塑造地下活力空间的策略和方法,以达到增加地下空间活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社区微更新是当下城市发展进程中的紧要课题。针对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进行的城市更新,是预防社区衰败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优化城市社区公共活动空间,更在于复兴社区活力。文章基于"城市微更新"的视角,用"口袋公园"的方式将两种理念结合,各取所长互相促进。将从"社区空间、社区功能、社区活力"三方面对城市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方式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刘骏  蓝梦雪 《风景园林》2021,28(1):104-111
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山地城市特殊的用地条件对发挥社区体育公园效益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准确认识用地条件的特殊性,理清其与市民使用特征之间的耦合关系,能有效指导和快速推进实践,实现以人为核心、塑造特色的城市建设目标。以近2年重庆市建设并投入使用的24个社区体育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性观察、问卷调查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得到研究结果:1)重庆市社区体育公园用地具有可达性较高、规模整体偏小、平面形状不规则、空间形态丰富多变等特征;2)使用人群覆盖广、山地活动少、使用频率和满意度高;3)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山地地形可成为活动设置的有利因素。同时,提出山地城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可推广借鉴的结论:1)针对用地条件特殊性,以科学性评价保障公园场地选择的合理性;2)遵循低影响建设策略,以活动契合用地条件实现建设与保护的双赢;3)突破场地条件限制,以空间复合使用达成品质提升的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2.
随城市化进程发展,越来越多城市周边的山地丘陵逐渐发展成为城市公共绿地。山地公园满足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化发展需要,山地地形等要素的复杂性,为公园建设提出了限制与挑战。本文以昆明市西山区宝珠公园为例,针对山地公园景观建设中的建设重点和方法从地形处理、道路交通、植物景观、配套建筑、景观小品、雨水收集、景观照明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3.
马丽丽 《城市住宅》2022,29(1):44-48
一体化城市设计是适应城市复杂空间开发,有效协调多专业、多系统的规划设计方式.以西安文化商务区丝路公园为例,探索活力导向下城市商务中心一体化城市设计策略.明确一体化设计建设的优势与难点,从经济活力、社区活力、生态活力、文化活力4个方面入手,搭建系统策略,并对接实施,提出对接后续开发的管控方法,以期形成研究依据,实现未来与...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老旧社区的微更新改造是城市更新实践的重要内容与方向。文章对老旧社区更新面临的现状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以活力再塑为出发点提出保护社区整体格局、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公共空间活化改造、优化社区道路交通系统、更新绿化空间景观、营造智慧共享社区六大微更新设计策略。以平顶山市诸葛庙社区的微更新设计实践为例,探索微更新设计策略在商业中心的老旧社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景观实践精彩纷呈,为了风格的鲜明,设计师逐渐成为形式的给予者——醉心于形式的推敲多于体验的营造;习惯于通过增强意义的透明性将文化凝固成符号而忽略文化的鲜活性、变化性和多义性;追求作品的纯净感,而排斥生活本身的混沌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深,景观已从花园和风景转变成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受动态事件渗透而成为文化的组织者。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是多元文化作用的混沌系统,应高度重视景观在塑造当代文化方面的巨大价值。以深圳香蜜公园设计为例,分析如何从文化角度定位公园,从事件维度组织空间创造多种利用方式和文化包容性的场所,并通过后期运营引导多元活动和事件的发生,使公园最终成为可以自组织的、充满生机的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6.
严寒城市冬季寒冷、植物凋零,极 大地影响了公共空间对人们的吸引力,降低 了人们外出活动的兴趣。提高公共空间的景 观活力能够加大人们户外活动的频率。本文 以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为主要研究 对象,依据严寒地区独特的气候状况,结合 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理论,确定影响严寒 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要素归属的三大 环境,分别为自然环境、事件环境和空间环 境。以此为基础,构建包含3个层次的严寒城 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体 系,并建立评价模型。将评价模型应用于改 造设计实例,获得改造重点和改造策略,通 过使用后评价证明,利用该评价模型指导严 寒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或改造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为对严寒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活力进行评价,首先建立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助统计学分析软件,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景观活力评价指标的权重集,进而建立了严寒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活力的评价模型。模型分析显示,文化活力、自然活力、空间活力三个评价指标对活力评价起主要作用。研究成果为严寒城市设计和改造具有高活力度公共空间景观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刘月  陈东田  刘雪 《山西建筑》2010,36(5):347-348
进行了山地城市公园景观的特征意象的分析以及博山区陶琉公园景观设计的实践研究,探讨了如何利用山地城市的有利条件构筑具有山地特色的城市公园景观,从而改善山地城市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19.
新时期背景下,进行满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憩供需、景观质量及绿色人本服务能力的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设计研究,对于促进公园健康更新尤为重要。以金鸡山公园为例,基于生态保护、景观视觉质量和基础设施使用多维度协同的视角,进行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路网设置及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步道选线,各因子的相对重要值由大到小为公园使用人群密度>醒目度>视域>相对距离>生物多样性>出现概率>地形地貌>相对坡度>水文条件>用地现状;2)与原有步道设置相比,基于生态敏感度、景观视觉敏感度和空间使用强度综合分析而形成的步道选线及路网设置,其分布的网状结构更具有侧重点,且对于成本因子较高区域的避让会更胜一筹。选择成本指数值最低的步道路径设计能兼顾生态保护、景观视觉质量、基础设施使用的要求,从而科学提高公园综合绩效水平,也为城市山地公园精细化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20.
社区公园是老年人户外活动的主要场所,发挥社区公园的健康效能对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建设健康城市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问卷访谈法与SPSS数据分析,对杭州12个社区公园研究得出:绝大多数的受访老人对使用社区公园带来的健康收益持肯定态度;心理健康与社会健康是其认为使用社区公园的主要健康收益;社区公园的设计功能质量、规划环境质量、景观设施质量、景观视觉质量、景观空间质量5个公共因子对老人使用、获得社区公园的健康收益具有影响;设计功能质量、规划环境质量两个公共因子的影响相对最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