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在我国历史长河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今也面临着消亡的边缘.对于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不仅是代表的是该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而且更是我国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述.从目前情况来看,计算机数字化技术中的数字录音、录像技术以及数字三维成像技术能够为不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手段.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为了促使赣西萍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我们将重点对计算机数字化技术在其中的保护应用进行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软件》2018,(2):57-6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愈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问题。设计开发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有利于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粤西非遗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传承。粤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基于B/S结构,采用PHP、MYSQL数据库进行设计开发。系统主要具有用户管理、资讯管理、人文地理、项目资源库、政策法规、公益活动、粤西非遗村落、粤西非遗传人、系统管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当下国际疫情形势严峻,中国旅游业则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逐步恢复。近年来国内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日益重视,河北地区旅游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文章梳理了现阶段河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现状,并根据后疫情时代下河北省所面临的诸多机遇与问题对该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旅景观应如何设计加以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问题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河北的武强年画作为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考察报告是通过对武强年画的实地调研而形成的,资料来源于一些真实而鲜活的乡野内容,旨在促进年画的发展和对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并引起各界对其创新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计算机的迅速发展和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提高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文介绍目前数字化处理的关键技术,如三维激光扫描数字建模技术、点云数据的处理、三维彩色模型实现方法等以及数字化民族文化遗产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数字化文化遗产的相关情况,说明将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随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非遗的建档保护日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对天津市级(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津派花丝镶嵌技艺"的现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田野调查并进行了SWOT分析,发现其在传承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并对传统技艺类非遗的建档原则、范围、保护策略进行论述,以期能为非遗建档和教学传承保护提供路线参考。  相似文献   

7.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音乐逐渐失去存在和传承的文化土壤,面临失传与濒临灭绝危险,无法向受众全面展现音乐文化鲜活状态.基于此,提出大数据视阈下五邑地区传统音乐的数字化保护探究.利用贝叶斯分类器划分音乐数据类型,基于云计算平台建立音乐数据库,对待保护资料进行分阶段数字化加密储存.实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联合抗攻击性,保密性强,单次文件撤销耗时较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受到重视。除传统保护模式之外,现代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保护带来更多可能。本文将安卓技术与乐山非遗保护相结合,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引入非遗保护的优点与弊端,初步构建非遗安卓应用基本设计流程,为计算机+非遗实践提供借鉴,以期实现乐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双赢。  相似文献   

9.
信息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信息特征,利用信息空间(Ⅰ空间)框架模型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内容以及数字化技术介入的方式.在非遗原生环境改变的条件下,提出以数字化技术手段重构非遗信息,以适应现代信息环境,促进非遗的信息化生存与发展.基于非遗信息的数字化表达与扩散的需求,详细分析了非遗信息传播的技术问题、语义问题和有效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在Ⅰ空间框架内,对非遗信息的编码、抽象、扩散、解码、吸收影响和再创作等构成具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信息循环回路的一系列过程做了深入分析与探讨.最后以剪纸艺术为例,对各种数字化技术方法的介入方式、现有保护手段的不足和所要解决的问题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环境急剧变化,尤其是在拥有多种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城镇,构建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生态系统,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也是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源。运用本体技术可以实现非遗资源数字化管理,有利于非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共享。项目首次将文物保护领域的本体框架CIDOC CRM用于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这一非遗领域,并结合建筑领域的特性对CIDOC CRM模型结构进行选择和扩充,定义建筑领域非遗知识本体的概念类及其属性,并在实例化过程中运用TextRank算法处理文本语料,实现本体实例的扩充,将本体模型进行数据映射,存入Neo4j图数据库中,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实现可视化展示。实验表明:运用上述方法构建传统建筑非遗知识本体模型是可行的;创建的本体能将各种碎片化知识有效地连接在一起。该方法可用于对领域知识进行管理,将在建筑领域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和合理利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讨论在设计参与社会创新的过程中,参与式影像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方法。以参与式影像记录方法为理论指导,尝试非遇传承人以及社区内研究学者共同参与下的拍摄记录方法。以侗锦项目为例,通过参与拍摄工作,“非遗”传承人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另外,这种方法对于减少外来文化观察者对于“非遭”文化主体的主观影响,保护活动中内在文化持有者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影像在设计与社会创新项目中的后期应用。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蕴涵着贵州各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贵州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保护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对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的数据挖掘,采用词云分析、聚类分析和可视化技术等,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本数据进行处理,并提取有价值的关键文本信息,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互动旅游中,而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互动旅游的重要元素。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为例,在分析研究南音传承、发展与传播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南音虚拟与增强现实互动旅游系统的设计思路。使用虚拟现实开发引擎Unity 3D及增强现实开发工具包Vuforia SDK,结合LBS(基于位置的服务)技术,实现了南音互动旅游系统。实验表明,该系统增加了海丝非遗文化南音观赏者的沉浸感、交互性、体验感和参与感,同时满足了广大受众在体验海丝非遗文化时进行偶遇和社交等心理需求,为海丝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以旧为核心的词新的活力,新的发展与保护方向。文化创意产业是一条捷径。文章认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产业现状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物质文化产业的矛盾。我们的大环境急需对文化特别是地域特色十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开发、新开发,同时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被大众重视。它的经济与文化作用被广泛关注。将这两个大的文化概念下来两种不同的形态,结合研究。为研究和发展指明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6.
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基因融入到数字化设计中,提高用户参与度、积极性,扩大传播范围,加快传播速度,实现对二十四节气文化更好的保护传承。通过感性分析法、形状文法等对节气进行研究后提取节气内涵、色彩及形态基因,结合数字化技术并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段进行设计。通过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对同类产品进行对比分析与设计实例《节气宝宝》共同论证将节气文化基因进行数字化设计是可行的。该思路既节约非遗保护成本,又能达到较好保护效果,为其他非遗传承保护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华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且艺术形式多样,源于民族,植根民间,承载着历史记忆,延续着文化血脉,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文化遗产分布广、流传年代长,具有多样性、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等特点,是研究古代人类文明发展的珍贵资料。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冲击,其传承形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际传承方式,因此亟待在资源与媒介、内容与技术之间搭建技术的桥梁,支撑中华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承。本文基于先进的智能计算、数字媒体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结合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和艺术特点,对文化遗产收集理解、虚实结合智能展示交互和智慧化平台建设等活化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前沿动态、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综述。在文化遗产收集理解方面,针对复杂文物数字化所存在的瓶颈问题,介绍数字化采集与重建关键技术;介绍文化遗产元素、主题和风格等特征提取算法,分析文化遗产的构图特征、分布特征、色彩特征和造型特征等数字化模拟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介绍基于语义特征分析、理解和识别的文化遗产理解及建设关键技术。对比和分析传统图形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方法在民族文化数字化仿真过程的优缺点,比较算法特点和算法效率,阐述存在的问题和难点,并对民族文化数字化仿真进行展望。在虚实结合智能展示交互方面,针对文化遗产的实体化展示和虚拟化展示特点,结合前沿信息技术,以多模态图像处理、小样本学习以及风格化图像生成方法为技术手段,基于多源异构大数据分析、知识图谱及深度学习等研究,综述文化遗产数字化修复的关键技术。面向文化遗产3D交互展示的需求,结合文本、音频、视频、语义和故事检索,介绍基于内容的自然人机交互技术;通过实时逼真、虚实融合渲染以及基于增强现实技术介绍相应的数字展品虚拟交互展示新技术。在智慧化平台建设方面,针对目前文化遗产智慧化平台系统管理分散导致业务协同不畅、数据缺乏统一规范导致数据难以共享,系统维护难度大、管理成本高以及用户使用不便等诸多问题,介绍文化遗产大数据模型与私有云架构关键技术研究以及相关的智慧平台建设项目。通过以上文化遗产活化的关键技术主动融入国家发展重大战略,有利于挖掘和提升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技术,促进文化遗产活化技术的合理利用,扩大传播影响,对弘扬中华文明、促进文化繁荣、建设少数民族示范区以及构筑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湘西,一个具有独特民族情怀与传承文化的地方,有着神秘而独特的魅力。文章通过对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辰河高腔表演艺术中设计元素的研究,并从加强其公众性与传承性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既能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特征,又能够激发游客的情感、与游客的需求点产生共鸣的明信片、装饰画等旅游纪念品,为辰河高腔的保护与传承,文化类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与创新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相似文献   

19.
基于SPOT5影像的京杭大运河自动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距离最长的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的运河,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作用,是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结合体,只有切实保护好运河,才能实现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宏伟目标。京杭大运河时空跨度大,采用传统的方法很难对其进行普查;遥感凭借其先进、便捷、经济的特点在现代考古中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逐渐成为考古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记录了不同历史进程中运河的分布和周边现状。分析了运河在SPOT5影像上的光谱及空间特征,将遥感和GIS方法相结合,采用决策树方法实现了自动提取,并对结果精度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估。京杭大运河自动提取可以为大运河申遗提供信息资料,为大运河保护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对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展示和交易是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 作持续开展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采用SaaS 作为交易平台云计算最终交付的技术方法,并使用基于MVC 的系统开发模式和 JSP 程序设计语言,设计并实现了一个B2C 模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交易平台。通过两个月的试运行,结果表明,交易平 台各功能模块运行稳定,能够按照交易流程正确运行商品上架、订单管理、发货管理等各项交易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