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粪大肠菌群是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详细介绍了多管发酵法、滤膜法、纸片法、酶底物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粪大肠菌群的优缺点及主要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滤膜法与固定底物酶底物法测定地表水中粪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的结果和方法,讨论固定底物酶底物法用于监测地表水中粪大肠菌群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采用酶底物法测定水中总大肠菌群。通过正交实验从样品放置室温时间、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和稀释用水等方面探讨酶底物法测定水中总大肠菌群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表明样品放置室温时间对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测定的影响因素最大,第二为培养温度,第三为培养时间,影响最低的为稀释用水。酶底物法测定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条件为:室温放置时间在20~23 min,培养温度在35.0~38.0℃,培养时间在24~28 h,采用稀释溶液(爱德士公司)、灭菌生理盐水(自配)来稀释样品。 相似文献
5.
采用新型酶底物光谱法和酶底物法对不同类型水样中总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及粪大肠菌群指标进行同步检测。两种方法各有优势,采用SPSS软件对检测结果处理后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总大肠菌群的数据P=0.057,相关系数r=0.904;两组大肠埃希氏菌的数据P=0.593,相关系数r=0.972;两组粪大肠菌群的数据P=0.136,相关系数r=0.986,表明两种检测方法具有相关性,且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采用酶底物光谱法检测有证质控样品,总大肠菌群、大肠埃希氏菌、粪大肠菌群的检测结果均在质控样真值范围内,证明该方法检测准确度符合要求。酶底物光谱法与酶底物法相比,反应原理类似,操作更加简便,具有仪器自动化和智能化快速检测、判读、存储、联网传输数据等优点,可满足实验室常规检测需求,在应急突发事件现场检测方面有较强的运用前景和优势。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检测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采集50种地表水和污水厂水样,分别用酶底物法和多管发酵法进行比较,从检测结果发现,两种方法的数据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好。相比之下,酶底物法更加高效、简便、快速、准确、二次污染少,是取代传统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环境水体中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粪大肠菌群作为水体粪便污染的指示菌,对地表水的水质监测评价具有重要作用。采取较为精确、快速的粪大肠菌群检测方法,对控制流行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对检测粪大肠菌群发酵法、滤膜法、酶底物法、纸片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9.
10.
多管发酵法和酶底物法检测总大肠菌群的结果差异大小与样品的细菌种类组成有关,而多管发酵法和酶底物法检测原理的不同导致检测的目标菌有一定的差异,也是两者结果差异的根本原因。酶底物法对肠杆菌属中的桑树肠杆菌Enterobacter mori(R18-2)、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EN-119)有特异性,而多管发酵法未表现出特异性。酶底物法对阴沟肠杆菌(CICC 21539)表现出一定的迟滞效应。酶底物法可作为生产企业检测控制手段,但用作产品合格检验或仲裁检测时应慎重,统一总大肠菌群的定义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13.
综述了现代质量管理中的控制图理论,钢管防腐质量要求.详细介绍了采用Excel软件绘制钢管防腐涂层均值-极差控制图,通过控制钢管防腐生产过程来控制产品质量稳定性,可将产生不合格品的因素消火在萌芽之中.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采用ICS900离子色谱仪,对同一硫酸根离子质控样品进行浓度测定,收集20组有效数据,并统计分析,绘制出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硫酸根离子含量的均值-极差质量控制图。结果表明,离子色谱法测定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的受控范围为37.99~38.76 mg/L,警戒限为0.31 mg/L,辅助限为0.15 mg/L。通过建立实验室硫酸根离子质控样品均值-极差质量控制图能够实现对分析方法、测试系统稳定性以及重复性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并做出相应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8.
质量控制图是分析检测实验室内控的主要工具,文章主要介绍质量控制图的原理、方法、分类和实现过程,并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绘制软件在质量控制图绘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集散控制系统及现场总线技术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单介绍了集散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组成,讨论了现场总线的概念、特点及其对工业自动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现场总线技术在集散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其对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介绍吉化11.5万吨/年乙烯装置,将中控制室DDZ-Ⅲ型仪表全部改造为美国WDPF集散系统,对WDPF性能、改造的规模、深度和优化控制方案等方面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