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南京几个住区户外环境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怡 《住宅科技》2001,(7):9-14
通过对南京几个住区户外环境的调查研究,提出三方面的问题。外部空间设计应注意结点空间、过渡空间的设计和复合空间功能的运作;交通组织方面应考虑人车矛盾对环境的影响;生态设计应对住区绿化体系进行系统的设计,必须要结合自然生态,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
生态住区:人、建筑与环境的统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住区作为按照生态学原理建设的城市人类居住地 ,应该注重住区自然环境、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设 ,以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住区的生态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住区的生态责任 (一)发展生态住区是改善人类生活质量的关键 人类的聚居生活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选择、相互适应的结果。以健康居住为主要目标的人类住区,小到村庄,大到都市几乎涵盖了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人类住区的生态化就是要创造舒适的人居环境,关心健康的营造方式。这里的健康应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全安宁”,它比“无疾病”的概念更为广泛①。 可持续发展的基点是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人类住区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态环境,人类住区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1976年的《温…  相似文献   

4.
生态住区,在国外也常被称为可持续发展社区、绿色社区或健康社区,它是在可持续发展原则指导下,提高人居环境的质量,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住区将自然因素融入整体景观环境,运用绿色科技实现对能源、土地、水等资源的再生利用,在经济性的基础上构建人、自然、社会三者和谐的系统,创造多样性的居住空间和功能活动。生态住区的内部结构如图1所示。传统的居住区规划往往以居住功能为主,强调为居民提供住养生息的环境,而忽视了对所处自然环境的保护。反观生态住区则尽可能减少这方面的破坏,更为强调自然和社会环境融合的复合生态环境对人类自…  相似文献   

5.
“环境”在社会的不同领域、不同范畴的释意并不相同,但都可以称为被包围的领域,人类的居住环境则是以人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我们人类生存、沿续的外部物质条件的综合,可见它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我们生活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自然环境,即是围绕我们的各种自然因素;人工环境指人类居住处的人工构成部份,如建筑物、交通工具、城镇、风景区等;社会环境,即人类和自然之间相  相似文献   

6.
胡丹  王世礼 《中外建筑》2011,(10):43-45
本文以上海、厦门、广州三地廉租住房住区外部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中心空间、宅间空间、宅前过渡空间、边缘空间,并指出现有住区目前在设计及使用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满足人们的居住生活和交往需要,创造充满活力的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毕冰实  梅洪元 《城市建筑》2014,(10):112-114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设计发展的主要方向,共生城市是生态城市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本文通过以”环境共生”理念指导下的鹤西生态新城核心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从空间、时间、人类行为及文化环境四个向度,来分析“环境共生”与”生态住区”的关系,从构建“生长性”住区的目标出发,在城市新区空间生态发展的层面上,研究一种基于宏观和微观尺度的住区生态骨架的有机生长模式,对共生城市的实践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孙美荣 《云南建材》2010,(11):66-67
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即依据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生态学思维对人类的居住形式和居住环境进行的规划。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的目标是为人类寻找一种在城市理想的生活而又不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可持续生活方式。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生态居住区”规划是一项提高住区环境质量、促进城市住区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以及促进生态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当前生态城市规划亟待深入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9.
李广杰  胡英 《华中建筑》2007,25(10):118-120
住区环境设计的目的,不只是塑造美观的环境,而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精神层次的需求,塑造人性化的住区环境.该文以居民对住区环境的需求为切入点,从住区的基本生活设施和活动场所的微气候、空间领域感的塑造、交往空间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可参与性探讨了住区环境人性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对于最佳人居环境的具体描述,在联合国两次人居大会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中已经提及,主要内容为:居民所需适当住房的保证;居民健康和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环境、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住区基础设施和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1.
就人类自身而言,住区环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特别是当我们认识到:人类无法改变自己是生命体的事实;人类同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不能摆脱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关系;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12.
住区空间是人类生存空间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型,文章从关注使用者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的角度出发,引用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剖析了住区环境设计的功能主义内核,并通过对关键词“参与”的强调,实现了住区环境设计与生活本身的真正连接。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追求更好的居住品质,人们不遗余力地营造住区的景观环境与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城区内无论是空间资源还是自然资源都相对有限,所以这些住区的自然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不是十分理想。如何才能既满足人们“住在城里”同时又能更接近自然的居住心理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既然在空间相对拥挤的主城区中没有太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可以利用,那么我们为何不把目光放到与自然更为接近的城市边缘区,尤其是有特殊地形、特殊自然资源的城市边缘区?一、早期的相关居住模式事实上,城市规划的先驱霍华德,早在19世纪末就针对城乡关系提出过…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10)
<正>1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以及省会发展生产的重要环境。在长期的发展和进化的过程中,科技进步速度飞快,人们对环境与空间的利用也逐渐趋于成熟。当人们以为能够对自然环境进行任意控制时,环境的日渐恶化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导致地质环境、气候等自然灾害频发。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5.
正引言住区公共开放空间是指住宅建筑外部的公共空间,是住区内建筑与建筑间的空隙或是由住宅建筑围合所形成的场地,具体包括住区内的道路、庭院、广场、游园、景观绿地等。它是人们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也是连接住区空间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桥梁,是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住区公共开放空间"的概念在现代才被提出,但在中国传统的人居模式中早有体现。上海里弄与北京胡同是我国南北方两大典型的传统居住空间类型,是时代、历史与当地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6.
在2001年10月24日召开的“中国人居环境发展研讨会”上,建设部部长俞正声指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必须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永久利用,大力加强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实现我国人类住区建设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切实增强我国人居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俞正声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人类住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指导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也就是说,在追求经济增长、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同时,应该考虑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即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但如今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的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经济要素不断向城镇集中、区域产业不断向城镇转换,而由于种种原因,多数的城乡联系一直处于“城市—工业”的非均衡状态,城市和农村成为空间上分离、地位上相差悬殊…  相似文献   

18.
山地住区设计中的生态思维——以重庆住区设计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脆弱的自然环境、独特的山景和江景景观、复杂的室外空间条件等种种环境特征,促使设计者寻求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特征的思路和方法。通过生态思维在山地住区的设计与建设实践中的运用,探讨了山地背景下住区规划建设与山地自然环境保护之间协调发展的现实途径;提出山地环境特征在设计者尊重、解读和利用下成为住区设计逻辑起点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9.
住区外部人性化空间环境的设计策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从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基本方面探讨了现代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的目标、原则及相应的操作措施。  相似文献   

20.
住区的外部空间作为家居生活室内空间的有机延续,是居民生活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针对现阶段城市高层住区外部空间给人的沉重压抑感展开研究,将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和谐相融,借鉴"高台"设计理念,把纯粹的高台建筑转化为高台景观与建筑并存,形成多维空间层次,旨在丰富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让生活回归本源,打造独具特色、人性化的品质生活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