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文昌C油田ZJ2I油组储层钙质、泥质隔夹层分布广泛、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点,对储层钙质、泥质夹层纵向、平面分布进行了分析,用Petrel确定性建模技术建立隔夹层三维模型,以测井解释小层为单元,选取孔隙度、渗透率、渗流系数、储存系数、有效厚度、饱和度、流动带指标等参数做聚类分析,将储层划分为四类流动单元;研究认为,中、底钙质隔夹层和上部泥岩夹层对开发井含水上升有控制作用,结合流动单元划分,能较好解释开发井含水上升特点。  相似文献   

2.
河流相储层中夹层类型的定量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夹层的岩性、物性特征,河流相储层中的夹层一般可分为泥质夹层、灰质(钙质)夹层和物性夹层,由于这3种夹层对流体运移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剩余油的分布也有差异.综合利用自然伽马、微梯度、微电位、微电极、声波时差和井径等参数的变化幅度能够较为灵敏地识别夹层性质,并建立了3种夹层的雷达图识别模式,总结出了不同夹层定量识别特征值,适用于程序化批量处理数据.在孤岛油田利用水平井挖潜夹层上部剩余油的过程中,利用这一方法优选泥质夹层及厚度较大的物性夹层发育的区域部署水平井,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提高采收率达4%.  相似文献   

3.
勘探实践表明,富有机质页岩层段中的砂岩夹层或碳酸盐岩夹层的发育程度是页岩油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尚无针对上述夹层发育程度的定量评价模型和方法,建立页岩相对高渗夹层定量评价模型,完善该地质因素定量评价流程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夹层在地层中发育、分布的位置及分散程度,建立表征夹层发育程度的数学模型。以地层岩性属性的地震反演数据体、三维构造建模数据体、钻井数据为基础,以虚拟/实际钻井岩性数据为计算单元,应用夹层厚度比临界值为约束,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钻井开展夹层发育强度(DS)、分布位置(DP)及分散系数(DC)计算。再通过归一化处理综合计算夹层发育指数(STI),结合沉积相研究结果确定的主要物源方向,采用克里金插值计算目的层STI的平面分布。应用上述方法,对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STI进行计算,通过与现有钻井试油成果对比,高产井STI主要在0.4~0.8之间,显示STI分布范围对页岩油勘探井的部署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喇萨杏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夹层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通过对油田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的分布状况及河流相沉积环境中夹层的成因分析,结合油田目前夹层识别的技术现状,将河道砂岩厚油层内部夹层划分为单元间及单元内两大类.通过单砂体到单一点坝再到砂体内部夹层的描述思路,实现了侧积夹层的三维数字化表征,建立了水平状夹层三维地质模型,在储层深层次描述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分别描述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及其在油田开发中的作用,指出了夹层研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
高集油田高6 块阜宁组剩余油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集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采阶段,为了提高采收率,需要寻找剩余油开采潜力.高6块是高集油田稳产的主力区块,在对高6块阜宁组精细油藏描述的基础上,根据单井隔夹层识别、沉积微相划分、流动单元划分和剩余油饱和度计算,结合动态资料,分析总结了该区剩余油控制因素和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垂向上不同流动单元组合与隔夹层空间配置关系会形成不同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剩余油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和流动单元的控制.通过研究,识别了高6块沉积微相差异型剩余油、小隔层遮挡剩余油、夹层型剩余油和流动单元型剩余油共4种剩余油类型,其中小隔层、夹层封挡的砂体内部,河道侧翼溢岸砂沉积及Ⅱ类、Ⅲ类流动单元是剩余油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6.
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把研究区隔夹层分为稳定隔夹层、次稳定隔夹层和不稳定隔夹层等三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隔夹层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及影响.并为该类油藏制定合理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结合某油田某油藏的岩心、地质、测井、动态、监测等资料,以小层划分与对比、储层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储层微观特征研究为基础,开展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而通过流动单元约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基于三维地质模型的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得到研究区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流动单元和夹层的分布是某油田某油藏剩余油分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岩心及密井网的点坝构型与剩余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大庆油田杏北地区葡Ⅰ332单元密井网及直井与水平井岩心资料,参照现代沉积及古代露头模式,岩电结合求取侧积夹层构型参数,进而分析三角洲分流平原曲流型分流河道点坝侧积夹层三维构型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杏北地区葡Ⅰ332单元点坝侧积夹层具有薄、缓、密的特点:夹层的厚度多为2~25 cm;夹层上部和下部倾角较小,多在2°~5°,中部较陡,为7°~10°;平面分布密度达到0.11条/m。侧积夹层平面上呈新月形排列,剖面上呈叠瓦状、斜列式分布的三维空间结构特征。受侧积夹层构型特征及侧积体物性差异影响,点坝中下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上部。水平井水平段应设计在点坝中上部,可钻穿多个侧积体的中上部,增加供油单元,提高采收率。图13表1参19  相似文献   

10.
单元间夹层分布对二次射孔井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田采用聚驱开发时,由于原水驱时主力油层含水较高,为了在注聚合物前的空白水驱阶段提高生产经济效益,对高含水主力油层的聚合物油井在完井时不射开,而在注聚合物之后再补孔,即进行二次射孔开发。大庆萨中开发区中区东部及东区在聚合物驱前的空白水驱阶段采用二次射孔完井方式开发,共有33口聚合物油井采用二次射孔方式完井,但效果不理想。为弄清原因,根据2区块葡一组单元间夹层图,对影响二次射孔开发效果的单元间隔层发育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二次射孔井开发效果受单元夹层发育程度控制,且夹层的发育分布与层间窜水的空间发布相一致。  相似文献   

11.
以流动单元控制建立的储层模型为基础,开展油藏数值模拟研究,对NH25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正向微构造是剩余油富集区。根据夹层与油水运动耦合作用,提出了4种夹层分布模式,其中无夹层模式底水快速锥进,远离井筒周围分布大量剩余油;渗滤型夹层开发效果好,剩余油较少;小范围不渗透夹层极易在夹层底部形成"屋檐油",顶部形成"屋顶油";大范围不渗透夹层上下邻层均可形成大量剩余油富集区。物性较差的流动单元及不同物性流动单元的过渡区是剩余油富集区。正韵律储层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反正复合韵律储层顶底形成"汉堡式"剩余油分布区,正反复合韵律储层中部形成"工字型"剩余油分布区。井网不完善区剩余油容易富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水力流动单元或水流单元(HU)的基本概念出发,得出了一种计算未取芯井渗透率分布的先进方法,首先运用图形概率法,非线性回是和活得分析算法对岩心分析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识别地层中不流单元的主要类型,然后利用贝叶斯概率方法估算出已测井井中的水流单元和渗透率分布,这是一个反馈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先导训练数据库以确定岩心HU和各种则井HU是隐含的关系,然后用从数据库得到的统计信息推知目标井的水流单元的分布  相似文献   

13.
针对番禺油田群稠油油藏采出程度低、隔夹层发育、剩余油预测难等问题,亟需提高储集层构型解剖和预测精度。利用地质、地震和测井资料,采用自然伽马回返率和大数据统计技术,识别储集层3级、4级和5级构型界面,研究各级次夹层的分布模式,定量表征储集层构型单元砂体内部结构以及夹层的展布形态,分析剩余油赋存模式及其主控因素,厘清构型界面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储集层中发育的3级斜交型前积夹层能延缓流体垂向渗流,4级叠置型水平夹层能阻止流体垂向窜流;剩余油运移能量和方向主要受3级夹层、4级夹层及韵律差异控制。利用低产低效井侧钻10口调整井,初期总产量为680.00 m3/d,侧钻后日产油量为侧钻前的5倍。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套利用电性变化梯度自动识别夹层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夹层的电性特征与上下储集层有一定差异的特点,从而划分出夹层。然后计算夹层的自然伽马变化梯度、微梯度变化梯度、微电位变化梯度、微电极幅度差、声波时差变化梯度、井径变化梯度等参数,将这些参数归一化后绘制雷达图,发现泥质夹层具有高微梯度变化梯度、高微电位变化梯度、高井径变化梯度的特征;灰质夹层具有高声波时差变化梯度及低微电极幅度差的特征;物性夹层具有高微电极幅度差及低声波时差变化梯度的特征。在孤岛油田利用水平井挖潜夹层上部剩余油的过程中,利用这一方法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厚油层内隔夹层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黄骅坳陷王官屯油田中生界巨厚砂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和开发动态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本区主要发育有泥质隔夹层、钙质砂岩隔夹层和钙质砂砾岩隔夹层,利用泥质含量、声波时差及电阻率的交汇图,建立了隔夹层识别模式,开展了对全区隔夹层的识别,把研究区隔夹层分为稳定隔夹层、次稳定隔夹层和不稳定隔夹层等三种类型,分析了各类隔夹层在注水开发中的作用及影响,并为该类油藏制定合理调整方案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番禺30-1砂岩强水驱气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针对垂向非均质性严重且边底水能量强的番禺30-1气田面临的潜在开发问题,通过岩心分析及测井二次解释,对其夹层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等进行了研究,划分出19个流动单元并定量描述了各流动单元的特征参数,建立了该气田的精细地质模型。综合评价表明,新建的地质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为该气藏合理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陆相碎屑岩储层隔夹层成因、特征及其识别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陆相储层隔夹层是形成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储层精细表征的重要内容。全面认识隔夹层的成因、特征、分布和识别方法对精细表征油藏地质特征,研究剩余油分布,进而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都具有重要意义。陆相储层隔夹层主要分为泥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3大类。根据岩性和物性特征,可识别取心井隔夹层类型;根据不同隔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可识别非取心井的隔夹层。隔夹层的各种电测曲线绘制成蜘蛛网图模式,泥质、钙质和物性隔夹层具有不同的网形模式,可作为隔夹层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陈堡油田K2t1^3油藏隔夹层分布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隔夹层的存在改变了整个地层渗流场的分布,使渗流(油水运动)发生变化。根据陈堡油田K2t1^3油藏隔夹层的分类、电性特征及其分布特征,结合生产动态资料。根据隔夹层的岩性、厚度、平面分布的连续性。将其分为稳定夹层、较稳定夹层和不稳定夹层三种类型。分布稳定的隔夹层可将油层上下分成多个独立的流动单元,而不稳定隔夹层越多,油层上下具有水动力联系,其间油水运动也就越复杂,对开发效果的影响越大。应用隔夹层的研究成果指导实施了水平井开发以及部分油井的调补层。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宝浪油田宝北区块主力油层属休罗系三工河组辫状河沉积砂砾岩体,夹层类型及结构模式严重影响油田注水开发效果。在岩心、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识别出宝北区块沉积和成岩成因的4种夹层类型:泥岩夹层、煤质夹层、致密夹层、钙质夹层,并从单层间和单层砂体内2个层次对夹层结构和展布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旨在为油田生产开发提供地质依据。从稳定性角度,可分为稳定夹层、较稳定夹层、欠稳定夹层和不稳定夹层4种结构类型夹层,并结合沉积微相对夹层分布进行总结:单层间夹层平面上一般出现在河道间湾或废弃河道的顶部及河道末端部位,单层砂体内夹层在平面上主要出现在辫状分流河道内,其次是河道侧缘及分支间湾,河道间出现较少。  相似文献   

20.
辫状河厚砂体内部夹层的识别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露头浅砂质辫状河砂体研究,建立起辫状河砂体构型模式,将其内部夹层按成因分为心滩坝内落淤层、坝间夹层、道坝转换夹层和串沟4种类型。以大庆萨北开发区PI3沉积单元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岩心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河道砂体内部薄夹层识别图版。借助序贯指示模拟及人机交互后处理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储层构型模型,揭示了辫状河心滩坝内部夹层分布零散、连续性差的特性。辫状河中的水平夹层往往造成厚油层的分段水洗,有利于提高驱油效率,常在夹层的下部形成夹层遮挡型剩余油。研究成果为砂体再认识和剩余油挖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