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4 毫秒
1.
《管子》中所蕴含的城邑规划及建设思想内容丰富且具有实践性,至今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本文运用文献参考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我国当代城市问题进行了反思,并对《管子》中的城邑规划及建设思想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探寻了《管子》对我国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启示,最后提出了《管子》中的城邑规划思想符合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其城市规划及建设思想是以人为本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吴薇  刘红红 《华中建筑》2012,(7):152-154
我国古代的城市选址存在三种主要的思想学说,其中以《管子》为代表的“地利说”在城市选址的水源、交通、军事防御、地质、气候、防灾等方面均有详细而科学的论述,其历史经验对现今的城市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古代武昌城池历代虽有兴废,但城址却少有变迁,显示其选址的科学性。文章从地理区位、交通条件、自然环境三个方面分析了武昌古城的选址特征,并指出其选址充分体现了对于《管子》的地利学说的运用,以期对今日城市的建设有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3.
冯璐 《建筑与文化》2015,(2):174-175
本文简述了《管子》城市规划思想和生态都市主义的主要思想,并比较两者的异同,从而加深对《管子》的理解,同时拓展生态都市主义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郭璐 《城市规划》2019,43(1):75-81
《管子》是中国古代规划思想的重要源头,其中《乘马》篇是《管子》规划思想的纲领,目前尚缺乏对《乘马》规划思想的整体性研究。本文运用实证与建构相结合的文献研究方法对《乘马》国土规划和城邑规划思想进行研究。首先,从《乘马》文本研究入手,揭示其包含的规划思想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以《管子》其他篇章和相关先秦文献为辅证,从计实数、制乘马、立壤列、地邑相得与营城立邑四个方面,解析这一思想体系的具体内涵。最后,揭示《乘马》规划思想从地到邑、以地为基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相思家,他的思想论述汇集而成一部不朽巨著《管子》。本文从《管子》一书入手,就城市功能、分级、密度、选址、型制、布局和防洪等方面探讨管仲的城市营建思想。通过这一研究,昭示世人:管仲在历史上最早以科学、系统的观点论述了城市营建问题,形成了较先进的城市营建思想体系,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管仲堪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6.
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管子》之生态城市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谭瑛 《规划师》2005,21(10):5-7
早在二千七百年前,《管子》一书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生态命题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的生态城市思想,强调“无违自然”,提倡通过自然现象来规范城市社会的有序发展,突出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管子的这些思想对我国现今认识和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等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汪德华编著,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176千字,定价:1600元。本书作者分析了《周易》、《尚书》、《周礼》、《礼记》、《史记》、《管子》、《诗经》、《孙子》、《山海经》等古代驰名典籍,结合历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大量实例,分章...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6,(5)
《周礼》《管子》中的营城思想与世俗的风水理论,构成了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主体内容,并普遍作用于城市格局的营建。结合上述思想与理论,在对两周齐临淄城的营建过程和周边山水环境进行梳理的基础之上,从城市基底与山水行胜、山水轴线与城郭朝向、城市道路与景观渗透、区域勘度与形神意蕴等方面,研究了城市山水格局营建的手法与特征。最后,从区域空间单元的建立、城市格局要素的组织和山水人文情怀的渲染三方面,归纳了早期古代城市山水格局营建的一般经验,以鉴当代。  相似文献   

9.
管仲城市营建思想及其历史贡献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仲是春秋初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历史功迹是多方面的。从现有文献资料的考证可知,他在历史上最早以科学、系统的观点论述了城市营建问题。形成了较先进的城市营建思想体系。本文从《管子》一书入手,就城市功能、分级、密度、选址、型制、布局和防洪等方面探讨管件的城市营建思想,再顺着城建史发展脉络,分春秋战国、秦至西汉、东汉以来三个历史阶段,对管仲城市营建思想的历史贡献作了探析。这对于正确认识古代城市营建思想的历史价值,继承和发扬古代城市营建思想的精髓,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畅  周玄星 《华中建筑》2008,26(12):147-150
该文对《管子》及《周礼》二书的源起、具体内容、特点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列举比较,得出二者的异同点,并辅以简要分析,阐明二者的营国思想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地位及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李炎  梁晨 《华中建筑》2014,(4):142-147
南阳古城在其城市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汉代宛城、唐宋小城、明代唐王府城和清末"梅花城"的不同城市空间形态,它们勾勒出了古城历史发展的前后传承脉络。其中,城市水系作为一个重要的自然要素,在古城的选址、城市对外交通、城池的军事防御体系、城市内部的功能分区、防洪涝减灾等方面发挥了主要作用,反映出水系与城市之间的内在有机联系,成为深入探研和把握古城历史发展规律与特色内涵的不可或缺的线索与路径。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1)
Imperial city and outer city are the most important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ncient Chinese capital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Guo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respecting the west" and "sitting in the west and facing the east" to the spatial structure mode of "sitting in the north and facing the south" and the three outer cities in the east,south and west surrounding the imperial city after the Wei,Jin,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and gradually changed from the original "multi palace" system to the "single palace" system.Finally,a "heavy city" capital spatial structure with the outer city around the imperial city and the imperial city around the palace city,and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chessboard format was formed.During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it was a period of great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feudal society in China.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form of capital citie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e track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ocial ideology,political system,economic structure and many other fields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was made clear.  相似文献   

13.
唐宋时期是南粤地区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南粤古驿道作为支撑区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这一时期逐步发展成熟。这个时期的古驿道系统,由唐代正南线——东南线的驿道系统,逐步演化形成了宋代沿海线——腹地线的驿道系统,不同线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唐宋之后的南粤地区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唐宋时期南粤古驿道的空间轴向关系,揭示了古代南粤地区发展的空间特征,成为研究古代南粤地区发展的一个有益视角。  相似文献   

14.
城市的文化发展力——以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银生 《城市规划》2007,31(10):36-39
城市具有推进文化发展的巨大能力。北宋东京汴梁的街市是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一项革命性产物,它的意义之一是把城市改造为更为健全的世俗生活场所,从而培育了文化发展的肥沃土壤,增强了城市的文化发展功能,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文学、戏曲、绘画在北宋的发展是很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界画因其能工整细致、客观严谨地展现建筑风貌成为中国传统绘画中与城市建设有较深渊源的特别门类。界画始于魏晋时期,隋唐时期达到较高水平,两宋时期盛及巅峰,元明清时期逐渐衰落,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在界画由兴盛到衰落的过程中有迹可循。本文以挖掘中国古代城市意象与风景营建手法为核心,在整理和分析文献典籍中界画、诗词等基础上,通过图示符号读取并归纳城市意象元素,得出中国古代城市风景营建的方法体系,即"因天材,就地利"的理念,"本人情,状风物"的原则,以及"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手法。旨在借鉴古人践行的风景营建智慧,为当下城市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王欣  李烨  冯展 《中国园林》2020,36(4):22
山水城市是传统文化语境下的美好城市人居环境,体现了风景园林与城市的有机关系。以杭绍古城山丘为研究对象,主要考察1 600多年中,从建城到基本格局固定的历史样貌,并进一步研究其在山水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比较杭绍两城山城关系异同,发现在同样的山水理法之下,存在"仙山"和"形胜"2种景观意象,并由此形成2种山水城市意象原型。在此过程中,通过自然与人文的融合,山丘成为城市重要文化景观。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发展山水城市优秀传统,建设以人为中心的、生态和文态俱美的公园城市。  相似文献   

17.
为深入探究肇庆古城这一具有浓厚地域特色与防御性能的城市遗产的价值特征,进而为肇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中国明清城墙申遗提供参考,结合古城建设情况与空间规划特征,系统梳理了肇庆古城的营建动力机制,将古城安全防御体系进行层级划分,从古城选址的生态安全、城市营建的心理安防、城墙建造的军事防御、水系规划的防洪御灾这4个层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肇庆古城营建的动力机制主要受政治文化、经济地理的影响,具体涉及政策职能的推动、民族文化引发的暴乱以及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肇庆古城的安全防御体系是生存资料安全与内外环境安全、物质防御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层面的综合体现,是研究中国古代城市的生态安全思想、宋元明清城墙防御及防洪体系、筑城与修缮技艺及城市空间演变的重要实物资料; 古城具有良好的景观视廓,对研究中国古代山水城市和大尺度山水轴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汀州古城垣空间有着复杂的演变过程。从唐末营域开始到明末綦本定型,表现出特点鲜明的三个时期:唐末草创时期、宋元全面开放时期和明代的扩建改造时期。文章在对汀州古域垣空间的历史演变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探讨其演变的有机特征,并进一步提出古城垣的当代传承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桂林山水园林是喀斯特地貌下区域风景营建的优秀代表,体现着城市、人与风景要素协调共生的人居理念。通过古代文献解读与地理时空分析,探究在人文与自然联动作用下桂林山水园林形塑的时空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表明:1)桂林山水园林依托于具有喀斯特地貌特征的独特风景基底而建设,营建数量和规模由唐至清持续增长,宋元为营建高峰;园林类型随时间逐渐丰富完善,公共园林长期占据主导地位;2)桂林山水园林的形塑过程在时间上可分为由山水到园林的初步建构(唐至宋元)和园林体系的完善(明清)2个阶段,最终形成了类型多样、风格鲜明的地域园林体系。在空间上,从散点式发展逐渐转化为城景相融一体化发展,形塑出桂林城园一体的风景面貌;3)山水环境支撑、政治经济影响、城市建设发展及游赏文化助推4方面的综合驱动作用,塑造了具有真山真水、类型多元、城景相融、开放共享等显著特征的桂林喀斯特区域风景园林系统。研究有利于促进区域风景特征的保护与文化传承,并对当代山水城市景观塑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