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育与艺术教育不论在目的、内容、形式、手段诸方面都存在着相互融通、相辅相成的内在浸融关系,因而使得二者同时兼具理论与实践上的同构性。德育与艺术教育的内在浸融主要表现为:德育需要艺术的滋养,艺术也需要道德的支撑;艺术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道德与艺术这两种文化意念本身也渗透着相互浸融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2.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现象,它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艺术与哲学、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各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与哲学关系密切,哲学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代表着人类感性的最高形式.艺术与宗教是相通的,艺术和宗教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相互激励,互生互长.艺术与道德是两种相互联系的社会精神现象,具有内在联系的同时,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装结构特点的分析,对比东西方服装褶皱的成因,阐述了中国古代服装追求“完整、天成、留褶”的造型倾向,并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古代服装与中国古代文化内涵和社会道德、礼仪等因素的相互联系,归纳出中国古代服装“意在留褶”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同志生前十分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文章通过对毛泽东同志的“德治”思想在道德要求、道德境界、道德品质、道德理想、道德任务等方面内容的分析,论述了毛泽东“德治”思想及实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服饰的创造、服饰的理想两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服饰的审美特征和审美理想,指出服饰审美文化中的三组悖论:障与彰,同一与个性,修饰与自然。  相似文献   

6.
地理特征的不同就造就了剪纸艺术表现风格的不同。系统分析了民间剪纸艺术审美理想的基础,论证了民间剪纸艺术是一个从无形观念到有形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基本文化心理的再现。它作为一种艺术符号存在,具有民族的物承性,是一代人审美识别的界石。  相似文献   

7.
教学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现今众多对教学模式的研究都不同程度地遗忘了学生个体的内在精神。当然,教学模式的建构是一个不断以精神追求为指向的过程,在道德精神和科学精神追求下建构出的教学模式还存在许多问题。而在审美精神追求下建构出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实现人格的完满。因此,教学模式的建构应以审美精神为追求。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的“人类学历史本体论”蕴含丰富的伦理思想.通过分析李泽厚关于道德的本质、起源、目的及审美与道德关系的论述,认为举理性释道德本质、宗实践明道德源处、伸人类示道德崇高、寓审美言美善汇通,是李泽厚伦理学思想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试论歌唱思维感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歌唱思维感觉是一种区别于肌体感觉的特殊心理感觉。这种感觉是人的肌体感觉与歌唱思维心理意识活动密切结合的精神产物,它始终与歌唱心理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共同作用于歌唱艺术的审美实践创造活动。  相似文献   

10.
音乐对人的道德教化作用有史以来就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以音乐为载体建构欣赏型德育模式,能够增加德育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以音乐为载体实施道德教育时,我们首先要对德育内容进行审美化改造,其次要坚持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学内在本质的联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便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思想的新发展,对于建设一个民主、富强和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文章在分析、论证法律和道德在内容上相互吸收,在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支撑的基础上,阐述了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是当前中国现实的需要,并对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途径作了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经由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的界定,艺术作品从潜在存在过渡到显势存在、艺术作品与审美者相互生成及艺术生成本身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表述,对于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的区分以及前者向后者转化过程的分析,从现象学的角度做出一定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的基本含义包括爱亲、爱人、泛爱众、爱及夷狄,涵盖了忠、孝、义、悌、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主要方法为忠恕、推及、道节。孔子把“仁”作为人们的理想人格追求,而且奠定了“仁”与“礼”相统一的社会伦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追求真、善、美的完全配合和高度统一,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也是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开放式教育是相对于封闭式教育的一种创新式教育。它将教育美学作为教育之魂,渗透在教育过程中,引导着整个教育的审美改造和人的完美发展。0引言中国古代存在着源远流长的教育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商品包装制品,是商品性制品与艺术性制品的统一,它要求设计者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包装设计具有科技,审美,道德,营销策略等多种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品德的层次划分及理想道德人格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价值评价的角度,将品德定义为:个人所持有的能引起社会道德价值评价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特征。然后按照这个定义,将品德概念进行多层次的逻辑划分,提出了建立在社会本位基础上的五项理想道德人格标准(自律、自强、无私、仁爱、义勇)并展示了这五项美德标准的20项具体特征。本文的论述基本上是一个演绎推理过程,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品德的层次给予一个全面清晰的划分;二是试图为公众的德性修养寻找一个较为完备的参照系。  相似文献   

18.
围绕中和思想对民族审美理想的决定作用,对中和之美作了理性分析,探索其审美渊源.并对建筑中和之美的纷繁杂呈的艺术表现特征,以“维度”观念进行思维模式、空间模式、审美模式等方面的归结.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是大学中一门重要的公共课 ,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 ,体味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情趣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大学语文教师 ,要在教学过程中 ,贯彻“学为主体”和“教为主导”的原则 ,运用文学形象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使受教者成为一个具有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较高的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 ,最终成长为美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20.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应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把理论教育同榜样引导结合起来,把外部教育同主观努力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