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翔  淡申磊  李大妮  周代 《测井技术》2010,34(2):150-154
针对双河油田Ⅷ-Ⅸ油组高含水期的强水淹层,利用岩心分析资料、测井资料、试油、试采资料,通过开展水淹机理实验研究,建立水淹层动态饱和度指数、胶结指数的模型.综合强水淹层岩性、产水率、孔隙结构及电性等细分标准,对强水淹层定性识别和细分定量解释研究,建立了Ⅷ-Ⅸ油组中厚油层强水淹细分解释标准.形成1套利用测井技术进行强水淹层细分精细评价的完整方法.  相似文献   

2.
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综合挖潜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经历了3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调整和挖潜的难度增大,单元开发效果持续变差。通过主力油层细分流动单元、分时剩余油研究、强水淹层细分评价等综合挖潜技术,对双河油田Ⅷ Ⅸ油组进行综合评价,搞清了单元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并利用补孔、调层、解堵、复产、大修等手段对潜力层进行挖潜。通过一系列综合调整挖潜后,进一步完善了注采关系,提高了单元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以岩心常规试验和二元复合驱水淹机理实验为依据,在分析水淹后测井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常规测井技术的电阻率相对幅度法和交会图法,建立了以产水率、电阻率相对幅度和孔隙结构三参数为主要指标的二元复合驱水淹层分级评价标准。综合利用三参数定量评价双河油田Ⅴ油组新钻开发井水淹层,解释符合率达91.16%,为双河油田Ⅴ油组二元复合驱开发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S油田经长期水驱开发,强水淹层段显著增加,传统水淹层划分方法及相应的射孔原则已无法满足当前阶段开发需求。为此,以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和测井解释结果为基础,利用渗流阻力系数和低效注入水定量评价方法,分析了因驱油效率差异引起的动态干扰界限:驱油效率大于30%时,含水差异引起的层间干扰较小;驱油效率为40%~45%时,低效、无效水循环加剧。根据驱油效率差异引起的动态干扰界限,提出了适用于S油田高含水期的水淹级别划分类型,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以驱油效率干扰界限为核心的射孔原则:高含水期油田水淹级别为Ⅰ级至Ⅴ级时,除工程因素外无需避射;当水淹级别为Ⅵ级时,需采取避射措施。S油田调整井应用根据该原则制定的射孔方案后,油井含水率平均下降8百分点,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上述避射原则可以避开注入水无效循环的强水淹层,可以指导强水淹级别下储层射孔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5.
根据岩电实验结果,建立双河油田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多种驱替方式下的水淹层测井解释模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的精度分别小于7.6%、28.9%、7.8%.不同级别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的研究还是以水驱时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为主.特高含水期的双河油田水淹级别可划分为四个等级:油层(产水率≤10%);弱水淹层(10%<产水率≤40%);中水淹层(40%<产水率≤80%);强水淹层(80%<产水率≤100%).建议加强碳氧比能谱测井仪、中子寿命测井以及过套管电阻率测井等测井技术的应用,以监测剩余油分布,提高水淹层测井解释的精度.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曲流河储层隔夹层对剩余油分布和油层水淹的影响,通过分析物性参数与米采油指数关系得出隔夹层物性上限,并选择自然伽马、电阻率、厚度为主要敏感参数,采用灰色关联法进行权重系数计算,得到隔夹层判别指数及综合判别图版。在秦皇岛32-6油田南区明化镇组下段Ⅰ油组应用证实,该判别图版符合率达96%;在剩余油滞留带底部和油层水淹层顶部进行调整挖潜,生产效果明显。在曲流河储层隔夹层发育区,隔夹层延缓采油井含水上升速度;隔夹层不发育区域,易形成水串区,导致相邻隔夹层发育区形成剩余油滞留区。这种认识对油田开发中后期产能挖潜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双河油田是泌阳凹陷较早投入开发的百万吨级油田,也是我国高效开发的陆上油田之一,现已进入特高含水产量递减采油阶段。在其13年的稳产过程中,以地质特征认识为前提,以井网完善、注采结构调整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油层潜力,始终保持油田以较高的采油速度生产(2.0%以上),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通过对双河油田高速高效开发模式解剖,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整装油田开发经验和模式,可为其它同类型油田的高效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双河油田原油链烷烃分布、甾烷萜烷分布及其指纹、碳同位素组成与分布等特征及相关的烃源岩地球化学分析,划分出双浅3型未熟油,Eh3段Ⅰ~Ⅳ油组成熟油,Ⅴ油组高成熟油,Ⅵ~Ⅸ油组高成熟油等4种原油类型,并确定了各自的烃源岩。双浅3型未熟油来源于Eh3^上亚段处于未熟-低熟阶段相对富含钙质和页理发育的烃源岩,Ⅰ~Ⅳ油组原油为异地运移而来的Eh产亚段原油,Ⅴ油组原油为异地运移而来的Eh3段Ⅴ油组生成的原油与Eh于亚段油源的混合,Eh于亚段原油来自Eh于亚段油源层,为异地运移和双河区本身生成的原油不同程度的混合。双河油田成藏特征为:①烃源岩直接向储集岩排烃,具有顺层侧向充注的成藏特征;②与成熟烃源岩垂向互层的储集岩层层含油,各油藏的充注规模受供源规模控制。  相似文献   

9.
双河油田ⅧⅨ油组主体区经30多年开发,水淹状况复杂,开发调整难度大。本文在ⅧⅨ油组主体区提出了以改变液流方向为主的强注强采调整对策,实施后取得较好效果,为同类水驱单元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纯化油田沙四下亚段水淹层测井响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淹层识别技术已成为油田开发调整方案的重要方法。针对纯化油田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下亚段储层薄、物性差、非均质性强、注入水类型复杂等特点,按照不同的水淹类型总结出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利用自然电位、感应电导率、4m底部梯度电阻率等测井资料进行水淹层识别的方法和利用高频感应测井划分薄层及进行水淹层识别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水淹类型得出其测井响应特征,提高了水淹层评价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郑3X煤层气井水力裂缝沟通含水砂岩层,导致了气井高产水、低产气。为此,利用绒囊流体封堵含水砂岩层和原缝,重复压裂压开新缝,降低气井产水量,提高产气量。室内测试结果表明,绒囊流体暂堵煤岩裂缝承压能力21 MPa,降低砂岩水相渗透率52.67 %,伤害煤岩基质渗透率恢复值87 %,满足转向压裂和堵水的性能要求。现场配制密度0.85~0.95 g/cm3、表观黏度40~60 mPa·s的绒囊流体80 m3。当绒囊流体成功封堵含水砂岩层和原缝后,再利用活性水进行压裂。排采结果表明,重复压裂后排水期和产气期的产水量分别降低79%和68%,而产气量提高44%,表明绒囊流体在郑3X井控水增产试验成功。绒囊流体具有良好的封堵能力和控水性能,能够实现水侵煤层气井堵水压裂一体化作业,提高煤层气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2.
姚宝春 《石油机械》2011,39(3):53-54,95
针对扶余油田扶余油层与杨大城子油层产出差异大,杨大城子油层潜力难以发挥的问题,研制了双流压分采工艺管柱。该管柱采用高溢流出口,有利于全井含水的降低,上部油层溢流孔的高度与2层合采的动液面高度相当,有利于保持全井的产液量,达到控制上部油层流压的目的。吉林油田扶余采油厂7口井的试验结果表明,双流压分采工艺管柱工艺成功率100%,措施有效井6口,有效率85.7%,平均单井日增油0.45 t,目前已累计增油382.11 t;施工井产液量变化不大,含水普遍下降,实现了增产增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验表明,低渗透油藏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因此其渗流规律与中、高渗透油藏不同。通过对低渗透油藏中注水井排和采油井排的压水驱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低渗透油藏水驱采收率的影响因素,包括多孔介质孔隙结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启动压力梯度、注入速度和注采井距。分析表明,低渗透油藏的水驱采收率受到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启动压力梯度越大,见水时间越早,产油量和产液量越小,阶段采出程度、无水采上率和驱采收率越低;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应用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方法可求出注水开发油田年最低经济极限产量,而Hubbert模型和Lp~Lp/Np关系可导出时间与产油量、产液量及含水率等开发指标之间的关系,将三者结合可得到最大经济极限产量下所对应的经济极限含水率、经济极限可采储量等经济开发指标。应用模型预测累积产油量的相对误差0.09%~3.77%,精度高,符合生产实际。该方法操作简便,利于广泛推广应用,可为开发及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留北潜山地热资源比较丰富,目前油井含水比较高,但采出程度较低,为了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同时提高油藏的最终采收率,在该断块进行提液试验,提液效果分析认为:留北潜山地层能量保持状况较好,供液能力比较充足,油层连通状况比较好,通过水井的及时回注,可以满足油井的大排量生产;大排量提液后,日产油量及产液温度均有大幅度提高,可以满足提液增油及地热水综合利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针对胜利油田滨425区块滩坝砂低渗透油藏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含水的“三低”开发阶段中的水敏、水锁损害为主的特点,结合渗流机理、储层保护原理,优选钻井液关键处理剂,通过“协同增效”作用,研发出一种复合盐低伤害钻井液体系。利用高分辨率CT扫描、扫描电镜SEM等微观评价手段,定量评价、分析了该体系对储层天然岩心的伤害程度和低伤害机制。结果表明,该体系封堵性能强,能最大程度地减少钻井液固相颗粒和滤液进入储层,滤液表面张力低至26.2 mN/m,水锁损害小,渗透率恢复值大于90%。复合盐低伤害钻井液在滨425区块应用了26口井,平均机械钻速为22.80 m/h,平均钻井周期提前11.23 d,有效减少了钻井液对低渗储层的浸泡时间。该体系油气层保护效果显著,所钻新井表皮系数为负数,新井不需要压裂就可直接常规射孔投产,不仅减少新井投产费用,而且增产效果明显,为低渗透油气藏的高效、经济开发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统计长庆油田罗*区块2015年存地液量与油井一年累积产量的关系发现,存地液量越大,一年累积产量越高,与常规的返排率越高产量越高概念恰恰相反,可能与存地液的自发渗吸替油有关。核磁实验结果表明,渗吸替油不同于驱替作用,渗吸过程中小孔隙对采出程度贡献大,而驱替过程中大孔隙对采出程度贡献大,但从现场致密储层岩心孔隙度来看,储层驱替效果明显弱于渗吸效果。通过实验研究了影响自发渗吸效率因素,探索影响压裂液油水置换的关键影响因素,得出了最佳渗吸采出率及最大渗吸速度现场参数。结果表明,各参数对渗吸速度的影响顺序为:界面张力 > 渗透率 > 原油黏度 > 矿化度,岩心渗透率越大,渗吸采收率越大,但是增幅逐渐减小;原油黏度越小,渗吸采收率越大;渗吸液矿化度越大,渗吸采收率越大;当渗吸液中助排剂浓度在0.005%~5%,即界面张力在0.316~10.815 mN/m范围内时,浓度为0.5%(界面张力为0.869 mN/m)的渗吸液可以使渗吸采收率达到最大。静态渗吸结果表明:并不是界面张力越低,采收率越高,而是存在某一最佳界面张力,使地层中被绕流油的数量减少,渗吸采收率达到最高,为油田提高致密储层采收率提供实验指导。   相似文献   

18.
油藏高含水开发期确定采收率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水驱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期以后,常规的水驱曲线对采收率的标定会出现很多问题.在高含水开发期,地层中油相的相对渗透率比较小,相对于相渗曲线上为后期比较扁平的阶段,在该阶段可以将油相的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看成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渗流力学和物质平衡原理角度出发,利用产量公式和相对渗透率曲线推导出处于产量递减期间的油藏采油速度与采出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存在线性特征.在给出最低的经济极限采油速度的情况下,利用该关系可以对油藏动态和经济采收率进行标定,同时给出了其适用条件.并利用孤东七区西Ng63 4的生产数据进行了实例验证,给出了该油藏的经济采收率,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吉林油田致密气储层微纳米级孔隙发育,喉道窄小且连通性差,属低孔低渗储层。随着气藏的长期开发,地层压力、产能的逐渐降低,水锁伤害的影响逐渐显现,导致压后返排难度大,加之黏土的膨胀运移与堵塞,进一步降低了储层有效渗透率,严重制约了气藏采收率的提高。针对此问题,研发了防水锁易返排滑溜水压裂液体系,该体系主要由减阻剂XY-205、纳米微乳助排剂与黏土稳定剂XY-63组成。实验证明该体系具有速溶与低黏特性,能够满足快速连续混配要求,减阻率能够能达到70%以上,表面张力比常规气井滑溜水降低40%以上,利于致密气井压后助排,且能够较好地抑制黏土膨胀,对地层伤害小。该滑溜水对岩心的伤害率为9.45%,24 h岩心渗透恢复率接近90%,解除水锁伤害程度较高。该滑溜水体系在致密气区块现场应用4口井,压裂成功率100%,压后返排率提高2倍以上,试气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非牛顿流体油藏数值模拟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非牛顿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渗流的流变特性 ,结合油藏注水开发的特点 ,建立了三维油、水两相非牛顿流体渗流数学模型。利用已开发的数值模拟软件对一个具有Bingham原油特性油藏注水开发的五点注采井网实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 ,论证了非牛顿流体油藏注水开发的一般性开采原则。在均质地层中 ,若保证相同的累积注水量 ,当牛顿水驱替牛顿原油时 ,原油注采强度对最终的开发指标影响不大 ;而当牛顿水驱替非牛顿原油时 ,原油注采强度对最终的开发指标影响较大。当驱替液为牛顿流体、被驱替液为非牛顿流体时 ,如果非牛顿流体表现为Bingham塑性流体或剪切变稀特性 ,大压差生产有利于提高原油的采出程度 ;如果非牛顿流体表现为剪切变稠特性 ,则应尽可能采用小压差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