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月梅 《食品与生活》2008,(1):28-28,29
素食并非源自佛教,但自从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推崇佛教,并倡导佛教徒吃素后,佛教和素食就有了不解之缘。但中国的素食在源流上还有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之分。寺院素食严格按照佛教教义教规,决不以荤托素,而民间素食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如今人们吃素,总体上说是为了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素食并非源自佛教,但自从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推崇佛教,并倡导佛教徒吃素后,佛教和素食就有了不解之缘。但中国的素食在源流上还有寺院素食、宫廷素食和民间素食之分。寺院素食严格按照佛教教义教规,决不以荤托素,而民间素食就没有那么严格的要求,如今人们吃素,总体上说是为了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3.
左东黎 《中国食品》2010,(11):80-81
<正>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于素食菜肴由于它的低碳环保,也被人们所推崇,吃素成为时尚潮流。在中国吃素的文化渊源很深,过去它与寺院文化、佛教信仰密不可分。而今,  相似文献   

4.
心雨 《中国食品》2005,(7):4-25
在京城的娣园素食里,笔者见到了一对素食夫妻,丈夫姓谢,三十开外,眼镜下瘦弱文静的脸上透出一股自信,他用舒缓的语气给我们讲述着吃素的学问。中国的素食者大都笃信佛教,居士们往往以吃素的程度判断每个人佛教修养与修行的深浅。这位谢先生告诉笔者,他并不是严格的素食者.在家里决不沾荤腥,但有时因为工作交际应酬需要,也偶尔吃肉,他说这在佛教里并不犯戒,而是开戒。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饮食文化以其多姿多 采、精于烹调而著称于世。 素食文化则以其清淡、适口、养生而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它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宫廷素食文化、寺院素食文化和民间素食文化三大流派。 寺院素食文化属于中国素食文化的正宗。宫廷和民间之所以出现素食,与佛教信仰有关。中国古代帝  相似文献   

6.
漫话素斋     
因为素食与佛教及各种斋戒活动有密切的关系,所以通称素斋。现在流行的素斋不单指寺院素斋,而足已成为融合寺院素斋、宫廷素食、民间素菜为一体的菜系。  相似文献   

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得到较大发展。佛教宣扬的“戒杀放生”与儒家传统的观点“仁”相结合,随之“寺院素菜”的出现,使素食之风大盛,出现了有目的地专门吃素人群。此后,吃素不再仅仅是平常事了,已蒙上了一层“庄严”、一层“清高”、一层“神秘”。几经历史的转变,到了清朝时期,素菜的发展已达到了很高水平,成了与享有盛名的四大菜系并立的又一菜系。  相似文献   

8.
王瑾 《食品与生活》2008,(10):29-29
吃素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于宗教的,佛家食素的出发点是为了不杀生,古代文人雅士食素多是崇尚朴素清淡的生活方式,而现代饮食男女吃素则更多是从健康以及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就连刘嘉玲和梁朝伟都办素食婚宴,谁说素食不是时尚健康的代名词呢?  相似文献   

9.
周龙章 《美食》2006,(4):51-52
我国历来以素食为主,可从许多古籍中得到证实。如《黄帝内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归纳,这个结构的3/4是植物性的。汉晋以降,由于道教的建立和佛教的引入,素食进一步得到发展,宋代出现了专门的素食作,如陈达叟的《本心斋疏食谱》、林洪的《山家清供》等。汉代淮南王发明豆腐、粉丝、粉皮,始见于北魏《齐民要术》、南朝梁武帝创制面筋,后世传为佳话。千百年来民间的生存性膳食更是以素食为基础,所谓“粗茶淡饭”、“青菜豆腐保平安”、“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等,当时人们的认识已经达到以素食养生的深度。对于荤食虽不排斥,但很讲究适度。如汉代枚乘的《七发》指出:“甘脆肥脓,命日腐肠之药”。市肆供应的享受型美食,虽以荤食为多,但常与素料同烹;筵席上必有冷热素菜调剂,用素馅制作点心。餐饮市场有一定数量的素食店,还有许多寺院素食向社会开放供应。民间生存性膳食也偏重素食,中国素食传统化的积淀是十分深厚的。  相似文献   

10.
正现在素食的人很多,素食对于健康也有很大优势,但素食,要会吃,才能保证营养充足。素食最容易缺乏的就是蛋白质,因为优质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就是动物性食物,如肉、蛋、奶等,如果吃素,就会影响优质蛋白质的摄入。所以,吃素,我们要学会搭配和互补,那么怎么吃才能弥补素食导致的蛋白质不足呢?一、豆制品豆制品是动物性食物之外优  相似文献   

11.
吃素的尺度     
许多人认为"吃素"就是只吃植物性食物,其实这种认为并不完全正确。"吃素",在医学上称为"素食",主要分为三种:全素素食、奶素食和奶蛋素食。还有部分素食者不拒绝鱼类等白肉食物,但不吃红肉,被称为"半素主义者"。  相似文献   

12.
在京城的娣园素食里,笔者见到了一 对素食夫妻,丈夫姓谢,三十开外,眼镜 下瘦弱文静的脸上透出一股自信,他用舒 缓的语气给我们讲述着吃素的学问。中国 的素食者大都笃信佛教.居士们往往以吃 素的程度判断每个人佛教修养与修行的深 浅。这位谢先生告诉笔者,他并不是严格 的素食者,在家里决不沾荤腥,但有时因 为工作交际应酬需要,也偶尔吃肉.他说 这在佛教里并不犯戒.而是开戒。即使真 的要下嘴吃肉了,也要吃三净肉,所谓三 净肉.即不见、不听、不为你杀。对于京 城里的素食馆.谢先生了如指掌.如数家 珍般地说着每家的美味,讲着每家素食老 板的故事,还不时地向我们打听有没有新 开的素食馆,当然他更多地是向我们讲解 食素的好处。  相似文献   

13.
清代素菜     
这一时期,素菜得到较快发展,民间、市肆、寺院、宫廷均出现不少素菜品种,在一些著名食谱中还列有素食专节,清末民初,又出现《素食说略》这样的素食专著。 民间素食 中国民间早就有素食的传统,有些人或因信佛、道教食素,有的人或因某种原因实行一定时间的“斋戒”,因而民间素菜品种较多。  相似文献   

14.
我坚持吃素已经十年有余,如今出席各种公开场合,我都努力宣传我的素食理念;如果你做不到长期吃素,那么每周选择一天,哪怕一顿饭做到吃素;积水成渊,微小的努力累积起来就能为环境作出很大的贡献。说话的人是三摩地素食茶艺空间的女主人唐欣,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这个日益繁华的国际大都市,若要品尝到色香味形俱佳的素食,位于南京西路445号的功德林素食有限公司则是首选之地。那古色古香的就餐氛围、那几可以"假"乱真的四季美味素食,那温馨到家的服务,定会给你以视觉和舌尖上的享受。功德林的历史沿革素食是中国烹饪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我国佛教徒的传统美食,起于梁武帝时代。开始仅在寺庙、庵堂里供应素食,后来才逐渐推向社会。1921年前后,上海佛教寺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慈心素食     
陈莉 《中国烹饪》2010,(2):64-66
素菜是中国菜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素食可分为寺院素菜、宫廷素菜、民间素菜三大类,寺院素菜即是俗语说的“斋莱”,专门由香积厨(僧厨)制作,供僧侣和香客食用;宫廷素菜是专门由御厨制作,供帝王斋戒时享用;民间素菜则是在继承传统素菜品种的基础上,吸收了宫廷和寺院素菜的精华,在民间素菜馆发展而形成的菜肴。  相似文献   

17.
徐里 《川菜》2013,(7):44-47
若论起素食,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都是比较清淡的饮食,不了解素食的人,可能很难想到印度。其实,世界上素食人口最多的国家是印度,在印度有一半以上的国民是不吃肉的,所以印度可谓是素食主义的“领军大国”。印度人吃素大多是因为宗教的原因,而一代代繁衍下来,自然也成就了他们长久的饮食习惯。但是印度人的素食并不是严格斋戒,因为他们喜食咖喱和洋葱,也就是并不戒“五辛”。  相似文献   

18.
时下,食素似乎是一个很时尚的潮流,但观之人类的烹饪发展史,食素也是有传统的。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中,就提倡人们少吃荤食,多吃素食。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发明了豆腐,更是为素食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直到1809年,素食主义运动于英国曼彻斯特正式诞生,此后,经过两百年的发展变化,素食,终于形成自己的浩然声势。  相似文献   

19.
晓燕 《烹调知识》2010,(1):76-76
时下,素食逐渐走俏于国人餐桌,这种趋势可谓亦喜亦忧。喜的是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西方饮食模式不适合东方人的体质,忧的是大家对素食的认知过于片面,盲目跟风吃素往往会忽略素食的营养缺陷。  相似文献   

20.
一品酸苦瓜     
范军 《上海调味品》2006,(12):30-30
过去被设定为出家人专用的素食,经过时代的演练和推进,如今摇身一变成为时下的流行饮食,而且素食餐厅的纷纷成立,让吃素这件事也越来越方便,愉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