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藏北某盆地油气化探异常特征及找油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北部某第三纪盆地的地表油气化探勘查表明,测区土壤酸解烃背景含量高,在油气显示比较好的地方,普遍有烃类各组分异常,在与ΔC、热释汞异常相配置。 相似文献
2.
化探—微磁研究及其找油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油气藏中的烃类物质长期向地表运移渗透,可在油田的上方和四周引起微弱的磁性异常。研究表明,微磁异常与塔北地区目前已知含油气局部构造吻合程度较高,达到85.7%。微磁异常与化探异常吻合亦较好,利用化探-微磁寻找油气圈闭,可以进一步提高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3.
农安构造位于吉林省农安县城南华家乡,个局部构造。用下白垩统泉头组顶面圈定的构造呈北东走向,有南、北两个高点(图1)。两个高点上均发育有北东向断裂。 相似文献
4.
不同勘查阶段油气化探异常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油气化探工作要遵循先区域后局部、调查比例尺由小到大的原则,在不同的勘查阶段圈定不同级次的异常,逐渐逼近油气藏的空间范围。不同阶段测量精度决定了所发现化探异常的油气地质意义:概查阶段应在盆地背景上圈定区域异常,查明盆地的含油气远景;普查阶段应在区域背景上圈定区带异常,查明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详查阶段应在地区背景上圈定局部异常,查明圈闭的含油气性;精查阶段应在局部背景上圈定矿置异常,查明油气藏的存在与位置。各级次化探异常之间具有依次控制的关系,前两类化探异常属于宏观异常,与油气藏的关系是不甚确切的,后两类异常则反映了油气藏的具体特征。应用不同级次异常的概念,在我国海域和陆地的诸多盆地中进行的化探工作,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信息和依据,取得了良好的地质效果。图4表6参4(梁大新摘) 相似文献
5.
双河油田油气成藏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双河油田是我国著名的"小而肥"陆相亿吨级大油田,同时发育典型的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详细分析了双河油田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形成过程、油气运移方式、差异抬升导致油气大规模充注成藏过程,对其成藏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迁移性构造翘倾导致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形成,廖庄期末,差异抬升导致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闭合幅度大幅增加.油气以砂岩输导层为运移通道,以油组为充注单元,侧向顺层运移.晚渐新世廖庄期末为双河油田的主要成藏期,其成藏模式是:早期为小规模油气充注,中晚期为大规模油气充注叠加连续成藏. 相似文献
6.
利用油气微生物勘探(MPOG)技术,对镇泾油田的1208组样品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区已获得的地质资料,对镇泾油田含油气区和剩余油的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本工区微生物油异常分布连续性较好,异常平均值较高,油藏控制面积较大,可划分为四个主要区块;异常区沿水下分流河道蜿蜒分布,属于典型的岩性油藏;同时,有的区域已经过较长时间开采,但是微生物异常依然很明显,说明地下的剩余油较多,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牵引构造及其找油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宁国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1,(3):265-275
多年来,国内外广泛地开展同生(同沉积)断层和逆牵引构造(Reverse dragstructre)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证实这种构造是一种较好的含油气同生构造[1]。由于上述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板块拉张区或重力—张力构造环境,如中国东部第三纪断陷盆地、北美的墨西哥湾和西非的尼日利亚等地,这样就很容易把以正断层形式出现的同生正断层与同生断层等同看待,如啥定(F.R.Hardin)等人在1961年就认为“同生断层都是正断层”[2]。国内外发表的许多论文,也普遍把同生正断层和同生断层(Synsedimentary fault)等同[3、5]。作者在中国西部柴达木盆地工作时,调查过大量以逆断层形式出现的同生断层,并在中国西部其它压性或压扭性盆地(如酒泉、塔里木和准噶尔等)中也都见到,从而认为同生断层应当分为同生正断层和同生逆断层二种。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与同生逆断层密切有关的同生构造——正牵引构造。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系及其找油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有元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86,(1):32-41
塔北三叠系主要分布于库车坳陷、阿瓦提-满加尔坳陷及塔北断块隆起的局部地区,沉积厚达1250—2000m。跃参1井、沙参1井和阿参1井的三叠系满加尔群经详细研究,可分为上、中、下三组和7个孢粉化石组合。在阿瓦提-满加尔坳陷中,由西向东三叠系的暗色岩增多、增厚,生油地化指标变好,并已进入低成熟阶段,沙参2井的原油中就有三叠纪孢粉化石。因而认为三叠系是塔北的比较重要的生油层,而塔北断块隆起及其南侧的阿瓦提-满加尔坳陷北缘背斜带,则可能是油气富集带。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因水土两种介质物质以及其中烃气指标分布特征不同,而导致地表化探指标所反映的油气信息的差异,提出了两种介质中烃异常强度的比值规律,及其与油气藏类型和保存条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油气化探阶段的划分及其在勘探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气化探是分阶段、按步骤进行的,超越化探测量阶段及其所能及的范围是导致该方法未能取得预期勘探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按化探测量的总任务、评价结果及可信度等,将油气化探分为四个阶段,即区域概查阶段、有利地区普查阶段、圈闭详查阶段及钻井勘探阶段。并以实例说明各测量阶段的油气地质意义及其所提供油气信息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地球化学场分析方法与油气化探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分析油气化探现状的基础上,指出油气化探的实质是对油气地球化学场的研究,而同气地球化学场研究相对较弱是制约油气化探工作的主要因素。油气地球化学场可由各种油所地球化学指标表征,如烃类或次生碳酸盐浓度、荧光强度等在空间区域上的分布是一个多重(即多变量的)标量。油气地球化学场基本上可视为稳定场,场的空间结构分析对于油气化探尤为重要。而在探讨同气化探异常形成机理时则必须同时研究场的时间演化即时间结构和空间 相似文献
12.
建立在烃类垂向微运移理论基础上的化探技术是用先进仪器设备检测痕量的油气组分,不同级次的异常均具有重现性好、稳定性高的特点。区域异常可预测盆地的含油气远景,区带异常指出了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局部异常为评价圈闭或圈闭钻探先后排序提供了依据;矿置异常显示了油气田扩边外缘的方向。井中化探能随钻预测油气层,提供试油层位。文中以实践探例论述了化探的上述功能,指出了当今油气化探存在的混淆勘查阶段、急功近利、忽视应用基础研究以及队伍技术力量不足等制约油气化探技术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依据烃类垂向运移理论和物质吸附作用原理,自行设计开发、研制了一套吸附烃脱气装置,建立了土壤吸附烃提取新技术和检测方法。脱气装置结构科学,操作方便,适用于野外现场处理;检测方法的各技术要素保证了烃类气体脱附充分,检测到的烃类组分齐全。研究认为,当前油气化探中常用的酸解烃法检测出的烃不能定义为"吸附烃",它的基本原理和烃类气体提取过程决定了其获取的不是吸附烃,因此原生烃的影响往往造成酸解烃构成的异常真假难辨,具有多解性,影响其应用效果。吸附烃法可以弥补目前常用的一些烃类检测法的不足,获取油气系统的动态信息,提高油气地球化学勘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东濮凹陷致密砂岩气藏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致密砂岩气藏的储层,除岩性致密外,与渗透性储层相比较,含水饱和度对其影响更大,孔隙度与渗透率不具线性关系,封闭压力的影响远大于渗透层的影响。致密砂岩气藏的储层分类评价,主要以地下渗透率,再辅以孔隙度等参数为分类指标。其地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分布位置——沉积盆地洼陷中,或正向构造过渡的斜坡带上;圈闭类型——属岩性圈闭;并具有含气井段长、含气高度大、地层压力高异常等特点。应以大型三角洲砂体为主要勘探目标,目的层不宜超过4000m,含水饱和度为勘探中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6.
油气化探精查是近年来开发完善的新技术,一般采用高密测网、轻烃检测新技术及非常规数值处理技术研究近地表烃类组成和分布特征,评价圈闭的含油气性或油气聚集的有利部位。化探精查矿置异常特征总体上属顶端晕类型,主要表现为复杂的块、环结合状,油田内外轻烃组构具有内重外轻的分异特征,烃类组分(特别是重组分)的浓集中心与深部油气聚集体具有较好的对应性。油气化探精查工作中应谨慎"圈环",重视对异常特征的研究,并借助物化探多参数综合判别、分形理论、神经网络等评价技术进行含油气性预测,提高油气化探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以HBG油田为例,采用3层BP神经网络技术对化探精查异常进行模式识别,预测的有利部位得到钻探证实,表明在矿置异常识别和评价时,采用浓度异常提取与模式识别类异常评价技术相结合进行含油气性预测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我国油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自20世纪50~60年代从前苏联引进以来,经历了奠基建立、壮大发展、提高创新3个发展历程。近年形成的比较突出的新技术新方法主要是:油、气、岩轻烃测试技术方法;天然气有机地球化学以及运移、封盖条件测试技术方法;有机岩石学测试技术方法;油藏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方法与二次生烃热模拟实验技术方法等。油气地球化学实验测试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是:重视和发展快速定量分析技术及计算机和多机联机分析技术;研究和建立油气水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和聚集评价技术;建立我国南方碳酸盐岩评价实验分析技术及标准;进一步加强完善天然气资源评价及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等方面的分析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8.
西昌盆地为构造兼沉积盆地,至今只做过少量地震工作。2003年对全盆地采用油气化探技术,通过对土壤吸附烃(CH4~nC5H12)、土壤后生碳酸盐(AC)及土壤吸附相态汞(Hg)、电导率(Ks)、二价铁(Fe^2+)等有效的油气化探指标的测量,进行了这几项指标背景值、异常下限的确定,综合编制了烃类各指标异常图,从而清楚地显示出西昌盆地烃类指标异常特征,揭示了西昌盆地的油气远景及烃类富集的有利区带,从而为该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了有力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油气碳在油气化探中的贡献及其测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对蚀变碳酸盐的函义提出异议,从而提出一个内函更为确切的新名词——油气碳,并阐述油气碳在油气化探中的贡献和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