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汤杰 《江苏陶瓷》2014,(3):45-45,48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数百年来的艺术积淀,紫砂壶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中的瑰宝。紫砂壶的文化精髓在于记忆了宜兴的陶瓷文化、传统制作技艺和丰富的紫砂语言。一些代代传承的经典茗壶,作为紫砂技艺人员仿制出新的佳作而充满生机与活力。本篇以紫砂"炎黄二帝紫砂提梁壶"为例,谈谈其传统文化的蕴意。  相似文献   

2.
夏瑞娟 《江苏陶瓷》2013,(6):62-62,6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紫砂艺术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陶艺家创作出来的紫砂作品是艺术史、文化史的一部分.紫砂壶的艺术价值需要传统文化的滋养,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沃土的滋养,紫砂壶的创作必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本篇以紫砂“鱼跃壶”为例,谈谈紫砂壶器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的紫砂文化是一种复合的文化形态,是中国人运用综合思维对多种传统的艺术兼容并蓄的成果,也是中国人精神上追求的一种文化风格。但是,在紫砂陶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崇尚吉祥如意的心态没有改变。现以紫砂"荷花如意壶"(见图1)的制作为例,探寻紫砂壶的吉祥蕴意及其复合文化形态。1紫砂"荷花如意壶"的造型特点紫砂"荷花如意壶"是结合了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荷花形象而设计的一款茶壶。此壶的设计既考虑到了壶器的实用  相似文献   

4.
范玉娟 《佛山陶瓷》2013,23(8):58-58
宜兴紫砂陶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如何认识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特别是紫砂传统壶,它对当今继承发扬紫砂壶艺和紫砂文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戚慧强 《江苏陶瓷》2010,43(6):35-35,37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陶文化与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经过数百年来的艺术积淀,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文化中的瑰宝。而紫砂壶的文化精髓在于代表宜兴陶瓷文化的记忆、传统技艺的语言和紫砂名家的成就。一些代代传承的经典茗壶,作为紫砂技艺人员的仿制出新的佳作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6.
紫砂陶艺与中国传统松文化的结合,堪称紫砂史上的伟大创新.它的出现,天才地把中国松文化极其有机地融合到小小一把壶上.可以说,正是陶艺者奠定了紫砂壶与松文化相结合的坚实基础,开辟了工艺品与高雅艺术相交融的广阔天地.本篇以紫砂“青松壶”的制作工艺,谈谈松文化在紫砂壶艺里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紫砂壶是中国陶艺史上的一个杰出的作品,原本平淡无奇的紫砂泥在那些紫砂手工艺人手上被精心打造成了一件件具有生命力的紫砂作品,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工艺品增添了一个新的色彩。紫砂壶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紫砂壶分为光素器、方器还有仿生器这几类,其中我们这篇文章所讲的松桩壶便是仿生器。这件作品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松桩作为参考,整器刚劲挺拔,硬朗结实,并且以中国传统的松文化穿插其中作为其文化内涵的职称,使这把壶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展现出不一样的自然风范。  相似文献   

8.
紫砂紫砂起源于宋朝,成熟于明清两朝,到了明朝中期,古代制壶艺人慢慢地将书法、篆刻、诗词融入到紫砂壶艺中,形成了当时个性鲜明的紫砂壶艺。紫砂壶是中国传统制陶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每一位制壶艺人不仅将自己精湛的手艺体现在作品上,还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融入其中。"曼生式提梁壶"是对于传统壶器的创新和延伸,让大众都可以感受到紫砂艺术文化的浓浓韵味。  相似文献   

9.
紫砂是一门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术,其中的紫砂壶一度广受世人的青睐,多变的造型,丰富的文化蕴意赋予了紫砂壶一种独有的艺术魅力,并且自始至终紫砂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如果说古典而传统美是紫砂壶的特征,那么开拓包容的制艺态度则是紫砂艺术的特点,作品"王者壶"以瑞兽"白泽"构思而来,解读这把壶的制作就可以加深我们从一个方面来理解古典文化对于紫砂艺术创作的加持。  相似文献   

10.
看似小小的一把紫砂壶,它所凝结的精彩纷呈的工艺和承载的那些艺人们的思想个性,把传统的紫砂艺术和新时代融为一体。人们在喝茶的同时也能从他身上感受到身后的人文气息,给人一种精神的境地。紫砂壶所汲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的灵感,也始终保留着那份朴实浑厚的本质。在继承了古老的传统的制壶技艺的基础上将时代的审美融入其中,将中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融入到艺术表现中去,达到了深入人心的效果,本文便是以《汉韵貔貅壶》来谈一谈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胡朝君 《陶瓷工程》2010,(11):37-37
紫砂文化属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范畴,自然也注重传统正道。在如今繁荣兴盛的紫砂市场上,紫砂光器作为传统造型和原始造型,依旧占据着主流的位置。简约是紫砂壶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由我的作品《西施壶》说起吧。  相似文献   

12.
宋春丽 《江苏陶瓷》2011,44(3):42-42,44
宜兴紫砂是我国传统工艺品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历史悠久、造型朴雅大方、品种繁多、形制完美,具有观赏、实用价值。宜兴紫砂工艺陶瓷传统精华代表作品是紫砂茗壶,在漫长、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继承、发扬、创新、开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几百年的紫砂壶历史上稳健地走着自己的路。几百年来,紫砂历经几度兴衰,逐渐形成今日之由内地推向海外的紫砂文化潮。  相似文献   

13.
紫砂壶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宜兴紫砂茗壶,因其造型千姿百态、色彩淳朴古雅、表现形式独具匠心、手工工艺精美绝伦,以及独特的泡茶功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包容传统民族文化和美学内涵,故而艺术生命长盛不衰。紫砂壶起源于宋代,历经明、清两代的完善,为中华文明作出了贡献。发展到今天,紫砂壶的造型艺术日臻完美、丰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紫砂壶不乏造型简洁明朗、古朴中见俊秀、细腻之器,也不乏颇有浑厚力量、含蓄内敛、古韵悠悠的艺术珍壶。五百多年的中华紫砂发展史,一把把栩栩如生、造型各异的紫砂壶蕴含着传统与文化的艺术特质,书写着继往开来的紫砂陶艺大师传承中华艺术的人生历程,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壶器,更有  相似文献   

14.
宜兴紫砂壶是我国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实用工艺美术陶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高的艺术成就,它起源于宋代,历经明清两代的成熟,发展到今天,在壶的造型艺术上日臻完美、丰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如何认识这一门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砂陶艺术,特别是紫砂壶传统造型的艺术生命力,对当今继承发扬紫砂壶艺和紫砂文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王杨 《陶瓷科学与艺术》2021,(3):104-104,86
紫砂壶艺不仅仅是外表的创作,更是注重体现紫砂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紫砂艺术的本质是在创造一种精神上的感染力,超脱于形体的内在美,同时也是基于紫砂自身材质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朴素的美,更是一种创意的集合,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紫砂壶的创意让人耳目一新,本文就通过作品"五福临门壶"的创作来谈一谈对传统文化创意的发掘。  相似文献   

16.
紫砂文化属于中国民族文化的范畴,自然也注重传统正道.在如今繁荣兴盛的紫砂市场上,紫砂光器作为传统造型和原始造型,依旧占据着主流的位置.简约是紫砂壶的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由我的作品<西施壶>说起吧.  相似文献   

17.
紫砂壶堪称为中国文化一大艺术瑰宝,蕴含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与精神。紫砂壶集文学、绘画、篆刻等于一体且造型多变,壶身细腻并镌刻题诗赋画,由此增添了一份浓郁的书卷气,耐人寻味,令人心旷神怡。文化因素决定了紫砂壶的审美特征,它将书法绘画结合在一起,集合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反映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篆刻、书画、雕刻等艺术形式统一集中表现在可人手盈握的一把小壶上,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组合引发的审美快感和艺术感染力是难以形容的。紫砂造型艺术将这许多中国文化的精髓统一在一起,构成了极其高雅的文化艺术气质。紫砂壶高雅的气质和浓郁的文化让许多紫砂爱好者收为囊中之物,成为收藏界的一大珍品,特别是名人制作出来的紫砂壶更是价值连城,有的甚至成为国宝。恰是紫砂壶的制作技术、艺术气息和文化内涵独具一格、美的造型  相似文献   

18.
宜兴紫砂壶是一种经典的手工艺陶器,从茶具演变为艺术陶瓷,是文化人与艺人融合的结果。自此,紫砂茶具成为了传统文化的载体,亦具有了民族文化的韵美。因此,"融合"是紫砂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色,这样的紫砂就具有了文化载体的广义性。紫砂壶是因茶而生的器具,因其实用性走进了百姓的家  相似文献   

19.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工艺美术陶瓷的重要支柱,集实用、艺术和人文于一体,风格显著,时至今日,紫砂壶艺依旧长盛不衰,备受世人钟爱。紫砂壶深层所包含的人文元素是其真正打动人心的关键缘由.它汇聚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不仅成为文化的优秀载体。其自身亦是一门精深的文化,营造出浓郁的人文情结。  相似文献   

20.
紫砂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紫砂文化和茶文化一起融入人们的生活,并与之息息相关,历史上各时期的人文精神也借此得以体现。历代文人关于紫砂的吟咏也不绝于史料记载,"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雪贮双砂罂,诗琢无玉瑕"诗句等反映了紫砂在文人生活当中的地位,也塑造了独特的紫砂文化。从"供春壶"到当代壶艺,千百年的发展、传承与创新,紫砂壶承载的远不止泡茶功能,其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更值得大众去感悟、去挖掘。紫砂壶从构思到成型,反映了陶艺家的思想,也体现了传统技艺的传承。当一把紫砂壶通过流通到爱壶人手里的时候,已经实现了一种文化价值的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