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子科技》2001,(4):37
北京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零分,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0分钟后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次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向实现载人飞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我国曾于1999年11月20日首次成功发射"神舟一号”试验飞船.按照研制计划,将发射多艘无人飞船,然后实施载人飞行.这次发射的"神舟二号”飞船是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飞船将在太空飞行若干天后返回地面.  相似文献   

2.
<正>本刊讯10月31日,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经过精心组织,海南省工信厅无管局圆满完成本次航天发射无线电安全保障任务。此次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后,将与空间站的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之后,空间站的天和舱、问天舱、梦天舱,将形成T字构型,完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的在轨建造。  相似文献   

3.
《卫星与网络》2011,(4):14-14
世界协调时2011年2月24日21时53分,"发现"号航天飞机从美国宇航局(NASA)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执行其最后一次国际空间站任务。本次任务代号STS-133,"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一艘永久性多功能舱(PMM)——该PMM舱基于"莱昂纳多"多功能后勤舱演变而来,可支持流体物理、材料科学、  相似文献   

4.
美帝“中继”号卫星是继“电星”卫星以后的又一颗通信实验卫星,主要用于进行洲际卫星通信的实验。“中继”1号卫星于1962年12月13日在肯尼迪角大西洋导弹靶场,用德尔他15型火箭发射的。该卫星装于第三级发射火箭上。其轨道数据为:近地点712海里,远地点4020海里,倾角47°5,绕地球一圈的周  相似文献   

5.
“先锋”号火箭是美海军研制的火箭,它是由科学探空火箭“维金”号发展而来.这种火箭设计工作始于1946年,是由德国“V—2”火箭技术发展而成。整个火箭起飞重量为10250公斤,目的是将9公斤重的卫星有效载荷送入轨道。由于可靠性存在不少问题,多次发射失败.公布的失败次数为:(1)1957年12月6日,发射“先锋TV3”卫星时,发射2秒后失败;(2)1958年2月5日,发射“先锋TV3备份”卫星时,由于控制系统工作不正常而失败;  相似文献   

6.
上天难,难于上火星航天时代开始以来,人类进行了一系列火星探测,路途坎坷。1962年11月1日,苏联首先发射"火星-1"号,遗憾的是在距地球1亿多千米的地方通信中断,不知飘向何方;1971年5月19日,苏联发射"火星-2"号探测器,着陆舱第一次在火星上  相似文献   

7.
韩星档案     
今年8月22日。一枚俄罗斯与乌克兰联合研制的ZENIT 3SL火箭成功发射了韩国KT通信公司的“无穷花5号”卫星即我国称为的韩星5号卫星。“无穷花5号”卫星是继1995年8月5日。韩国第一次发射商业卫星“无穷花1号”(编者注:即韩星1号卫星)卫星后的第4颗“无穷花”系列卫星。[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中国有线电视》2007,(12):1209-1209
6月1日零时08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鑫诺三号”通信卫星送人太空。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00次发射。  相似文献   

9.
“神舟八号”飞船于2011年11月1日成功发射,于11月17日返回地面。内蒙古自治区无线电管理机构为确保“神舟八号”顺利返回,在广电部门的大力配合和支持下,于10月底全面监测了”神舟八号”返回地周围的电磁环境、排查了潜在干扰因素.提供了前期无线电安全保障.受到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的好评。  相似文献   

10.
《卫星与网络》2012,(8):51-51
7月25日23时4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和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天链一号03星”,卫星顺利进入太空预定轨道。这次发射成功后,“天链一号”卫星将实现全球组网运行,标志着我国第一代中继卫星系统正式建成。  相似文献   

11.
图说天下     
《卫星与网络》2016,(4):34-39
我国发射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4月6日,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顺利完成12天太空飞行后,其回收舱于18日16时30分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着陆区域,回收任务顺利完成。这颗卫星上包括其核心部件——微重力测量仪等24台星上产品为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510所)研制。  相似文献   

12.
图说天下     
《卫星与网络》2013,(9):46-46
日本发射第一枚“艾普斯龙”号新型固体燃料火箭。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14日14时(北京时间13时),在位于鹿儿岛县的内之浦宇宙空间观测所发射了第一枚“艾普斯龙”号新型固体燃料火箭。
  “艾普斯龙”号火箭是2006年停止使用的日本国产固体燃料火箭M5的后续型号。它比M5更小,是一种小型火箭,全长24米,重约91吨,能将重约1.2吨的卫星发射到高度约数百公里的低轨道上。
  首枚“艾普斯龙”号火箭搭载了“SPRINT-A”小型科学卫星。这种小型科学卫星长宽各约1米、高约4米、重约365公斤,将在距地球约1000公里的轨道上运转。其搭载的望远镜将观测火星、金星和木星的大气变化状况。
  由于发生故障,“艾普斯龙”号的发射今年8月曾两次延期。  相似文献   

13.
月度盘点     
《卫星与网络》2020,(3):72-73
长三乙成功发射北斗“吉星”,距全球组网仅一步之遥3月9日19时55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三号GEO-2卫星。北斗三号GEO-2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抓总研制,是北斗系统的第54颗卫星,也是北斗三号的第29颗卫星,属于地球同步轨道(GEO)卫星,因此被亲切地称为“吉星”,它在北斗三号卫星系统中功能最多、信号最多、体型最大、寿命最长。卫星将与2018年11月1日发射升空的首颗“吉星”(北斗三号GEO-1卫星),携手验证北斗系统新体制有源定位功能,拉开无线电测定功能全面升级的序章。此次发射任务成功后,距离北斗三号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完成全球组网还差最后1颗GEO卫星,该卫星预计今年5月完成发射,最终实现30颗卫星发射组网,提前半年完成我国全球导航系统建设。  相似文献   

14.
1998年5月30日我国研制生产的“长征三号乙”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地将2984公斤重的“中卫—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长征三号乙火箭是我国目前长征系列火箭中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它可将质量为50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并可进行双星或多星发射。近期它还将承担发射鑫诺1号、中  相似文献   

15.
一、概况日本自1955年.由工业科学协会在东京大学发射了第一支大气层探测火箭以来,就开始了其空间研究活动。终于在1970年2月11日,把日本第一个卫星——重24公斤的“大隅”号卫星送入了地球轨道。从此以后,日本计划从72年到77年这断时间中,每年平均发射二至三个卫星。现在已发射了试验卫星“诞生”,科学卫星1号“新生”和科学卫星2号“电波”(见表1)等,每年的费用达3668000百日元(见表2)。  相似文献   

16.
标题要闻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于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神州五号飞船将环绕地球14圈。1.欧洲首个月球探测器升空赴月——它将利用搭载的红外线探测器拍摄迄今最详细的月球地理图,以期破解45亿年前月球形成的奥秘。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无线通信》1999,5(5):44-44
将服务亚洲区的卫星行动电话-ACeS卫星计划,预备发射“各路达一号”卫星(Garuda-1),近日完成震动测试,预计即将在俄罗斯发射,“各路达二号”也开始起造,主要将覆盖亚洲一带通讯范围。  相似文献   

18.
搭载日本气象厅新型气象卫星“向日葵8号”的H2A火箭25号机于本月7日当地时间下午2点16分从鹿儿岛县南种子町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日本发射的上一颗气象卫星是2006年2月升空的“向日葵7号”。“向日葵8号”搭载的传感器性能大幅提高,观测频率也有所增加,有望在监测暴雨云团、台风动向以及持续喷发活动的火山等防灾领域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台湾和美国合作的“福尔摩沙”卫星3号星系,于4月15日上午9点40分自美国加州范登堡基地由“美乐达”火箭发射成功,顺利进入高度513千米的轨道。由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传回地面的遥感资料显示,“福卫”3号第一颗卫星在发射后14分钟与火箭分离,而后第二到第六颗卫星依照时序逐步脱离。全部6颗卫星在发射后19分钟19秒完成分离作业。“福卫”3号在发射后1小时23分从太空中首次将信号成功地传回到阿拉斯加费尔班克地面站,绕行5圈后经过台湾上空,与台湾地面站进行了第一次接触,卫星运行正常。  相似文献   

20.
6月1日,转播星“鑫诺三号”成功升空;10月,直播星“中星9号”蓄势待发。去年“鑫诺二号”发射失利的阴霭已一扫而空,产业链各方紧锣密鼓、号角连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