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早期勘探阶段,主要是以盆地动力学特征为依据将泌阳凹陷确定为一个完整的断陷成油体系。文章运用成油体系理论,结合泌阳凹陷地区特有的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的聚集部位,将其进一步分为北部亚成油体系、中央亚成油体系和南部亚成油体系,并进一步确定其成藏事件,对泌阳凹陷成油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泌阳凹陷成油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早期勘探阶段,主要是以盆地动力学特征为依据将泌阳凹陷确定为一个完整的断陷成油体系,文章运用成油体系理论,结合泌阳凹陷地区特有的构造特征以及油气成藏的聚集部位,将其进一步分为北部亚成油体系,中央亚成油体系和南部亚成油体系,并进一步确定其成藏事件,对泌阳凹陷成油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描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油母页岩干馏油气冷凝回收工艺的深入研究,并运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对油页岩冷凝回收系统进行模拟与优化。结果表明,经过Aspen软件模拟,本工艺页岩油收率80.6%。采用两组方案优化,优化方案一,在不需要饱和瓦斯热载体的前提下,回收系统去掉吸收塔,节约设备费。优化方案二,通过改变风机位置,对比全负压和半负压状态下的油收率,半负压状态下页岩油收率增加1%,收益增加近300万元。  相似文献   

4.
针对英买46井区油气平面分布不符合差异聚集原理的现象,依据油源对比、流体包裹体方法,结合沉积学及成藏因素综合评价方法,系统地研究了英买46井区的油气来源及成藏过程,揭示了油源、成藏期次、运移路径的差异共同制约了平面上"西油东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气分别来自于库车坳陷三叠系黄山街组烃源岩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烃源岩...  相似文献   

5.
通过精细油源对比、气源对比,明确了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方里集构造带的油气来源;基于流体包裹体的光性特征和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确立了油气成藏时间及期次,恢复了油气成藏过程。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沙三段原油和烃源岩地球化学指标相近,具有自生自储特征,沙二段和沙三段天然气以煤成气为主,为断层输导成藏。沙三段油包裹体荧光下呈蓝色,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30 ℃~140 ℃,原油成藏期为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距今1~3 Ma)。根据山西组—本溪组煤系烃源岩的热演化史,煤成气的成藏期为东营组时期,早于原油的成藏时间。油气成藏过程恢复表明:在东营组中期至东营组剥蚀期间,煤成气通过断层输导,形成沙二段气藏和沙三段早期气藏;在明化镇组晚期—平原组中期,沙三段烃源岩生成的原油就近充注于沙三段气藏中,形成了沙三段油气藏。方里集构造带具有“双源两期”的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6.
针对闪速干馏工艺特点, 设计了一套适合高温油洗法回收油气工艺, 并结合中试装置现场数据, 运用 A s p e nP l u s软件进行了工艺模拟。油洗工艺可将页岩油粗分为重油、 重柴油馏分、 轻油馏分、 汽油馏分。该工艺副 产水蒸气, 具有油损失小、 能耗低、 可减轻环境污染等特点, 采用该回收工艺, 可大幅度提升干馏油气的回收率, 重油 洗涤塔可回收3 9. 7%的油蒸气, 重柴油洗涤塔可回收6 0. 3%的油蒸气, 与传统工艺相比回收率可提高1 0%~2 0%。  相似文献   

7.
为清晰认识准噶尔盆地阜东斜坡区侏罗系齐古组油气富集条件,为新疆油田公司油气勘探开发提供可靠保证,利用钻测井、地震等宏观资料和薄片、X衍射及扫描电镜等微观资料,对齐古组油气成藏条件(烃源岩特征、储层特征、疏导体系特征及异常压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齐古组油气藏的油源包括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以侏罗系为主;(2)齐古组一段储集砂体主要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齐古组二段和齐古组三段储集砂体以分流河道砂体为主,沉积环境、异常压力以及储层中凝灰质成分体积分数是优质储集砂体的控制因素;(3)齐古组油气疏导格架由沟通油源断裂和疏导层共同组成;(4)齐古组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气藏,局部发育岩性油气藏,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8.
以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断阶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Es1、Ed1和Ef1主要储层样品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根据储层有机包裹体分布特征、相态类型、与矿物的共生关系以及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及热演化史,讨论了储层的油气充注历史.研究表明,溱潼凹陷断阶带油气主要为一期成藏,断阶带东段油气充注早于中段,总体表现在中新世中期以后油气开始大量充注.通过对储层包裹体和开放孔隙抽提物的研究,并依据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及地球化学参数对比,认为原油充注至今其油源没有发生变化,从侧面印证了溱潼凹陷断阶带油气主要为一期成藏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车排子周缘油气藏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基础地质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运用现代油气运移理论及地球化学示踪等技术,对本区的油气来源、输导通道、运移方向等进行精细研究,明确了各层系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认为车排子周缘石炭系以上的地层总体具有西北部为浅层,东南部埋深较大的特征,而油气来自于东南部凹陷的深层.研究结果表明:新近系沙湾组稀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八道湾组煤系烃源岩,且可能有湖相原油的混源,白垩系清水河组和侏罗系八道湾组为同一类原油,均来自于二叠系乌尔禾组烃源岩;沙湾组、清水河组和八道湾组砂体砂地比均值分别为0.50,0.25和0.40,3个层位的砂体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白垩系和侏罗系底部不整合面有油气显示的井都位于孔隙度为10%的区域内,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地球化学参数示踪的油气运移方向指向砂体砂地比的高值区和不整合面孔隙度的高值区;石炭纪—侏罗纪发育的深大逆断层沟通了油源,而后期发育的正断层对油气藏起到了调整和改造作用.油气从深部向浅层、从凹陷向凸起的高部位运移而聚集成藏.深部的油气藏,输导体系单一,越靠近浅层,其输导体系越复杂.  相似文献   

10.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成藏机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藏主要有背斜、构造-岩性、岩性上倾尖灭、透镜体和断层遮挡5种类型,分布在泰康隆起带及其附近,且具有油气同层,气在上油在下的特征.油源对比表明油气主要来自齐家—古龙凹陷的青山口组和嫩一段源岩;油气成藏主要有2个时期,第1期为嫩江组沉积末期,第2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老第三纪沉积初期.分析了油气成藏条件及其时空匹配关系,认为该区存在砂岩上倾尖灭圈闭、构造及构造—岩性圈闭和断层遮挡圈闭3种油气成藏模式.综合研究表明:泰康隆起带及其附近是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位于油气运移方向上的各种类型的圈闭应是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1.
针对塔里木盆地多油源、多旋回和多期生烃的特点,从油气成藏系统化、动态化角度综合运用输导体静态组合和演化动态的分析方法,根据阿克库勒凸起构造发育史及成藏过程将本区输导体系划分为加里东中、晚期限制性横向为主输导网络模式、海西期-印支期非限制性输导网络模式和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局部限制性横向输导为主输导网络模式.具体研究该区轮南、轮西和塔河三个典型油气藏的输导体系,分析了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输导体系与油气藏成藏规律之间的关系,认识了阿克库勒凸起复杂的油气运聚过程,揭示其油气成藏规律,为发现油气富集区提供了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2.
八面河沟谷带地区成藏条件良好,但勘探及认识程度较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通过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分析及油藏解剖,分析沟谷带成藏控制因素,认为输导体系、油储对接、有效圈闭为油气成藏的三大主要控制因素。其中,输导体系是控制油气运聚和分布的关键,油储对接控制主要含油层系,有效圈闭控制油气的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13.
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及对成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输导通道的构成及特征,认为砂体是该输导层的主要通道,断裂只起油气转向、汇聚和沟通作用.根据油气运移和优势路径选取原理,在古埋深恢复的基础上,确定了西斜坡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3条优势路径:齐家—古龙凹陷经白音诺勒至二站、阿拉新、平洋;齐家—古龙凹陷沿滨州铁路至富拉尔基;齐家—古龙凹陷经巴彦查干至泰来.研究了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与油气藏分布之间的关系,该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运移优势路径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只有位于油气运移优势路径上的圈闭才是该区萨二、三油层油气聚集成藏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4.
运用激光拉曼光谱、包裹体充填度测定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直罗油田富南3井、6井长8油层裂缝岩芯充填物中包裹体群进行分析,发现富南3井、6井与英旺油田英16井长8油层中油气沸腾包裹体群完全相同,密集分布的气泡不停晃动,证实油气沸腾包裹体群不是孤立的、偶然的地质现象。富南3井、6井和英16井长8油层裂缝岩芯的原始裂缝性质为滑动-剪切裂缝和剪切裂缝,在区域构造的作用下,反复发生拉张-挤压交替活动;在拉张发生的瞬间,与裂缝沟通的油层里的原油发生减压沸腾,原油中的轻质馏分和其他流体进入裂缝空间;在随后的挤压发生时,裂缝基本封闭,一部分流体返回原来的油层,一部分被挤到别的裂隙空间形成新的油藏;残留在裂缝里的碳酸钙,在较高的地层压力下逐渐结晶,并把残留的轻质馏分包裹,形成油气包裹体;这些油气包裹体形成压力较高,又包裹着成分类似液化气的轻质馏分,在常温常压下就处于沸腾状态;这样的过程反复进行,在裂缝充填物中形成了沿着晶体生长线以及成片、成带分布的油气沸腾包裹体群。上述油气沸腾包裹体群的形成过程就是油气的地震泵运移机制,丰富了油气运移地震泵地质模型。  相似文献   

15.
侏罗系J1s2是莫西庄油田岩性圈闭的重要储油层系.利用测井解释、沉积相分析、油源对比等手段,对莫西庄地区J1s2油气藏形成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J1s2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隔、夹层分布与储层物性变化带.二叠系烃源岩是莫西庄地区油气的主要来源,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和河口坝砂体是J1s2的主要储集砂体,J1s1泥岩、J1s12与J1s22上下砂岩层之间的隔夹层泥岩是油气成藏的区域、局部盖层.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Magoon和Dow对临界时刻研究的基础上,从事件持续时间的长短对油气最终生成的影响这一角度,通过对成油体系中各事件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指出原成油体系事件分析图表的不合理之处;建立成油体系临界时刻分析模型,探索临界时刻定量评价的方法以及方法在油气潜力评估中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渤海坳陷下第三系砂岩普遍含有两类油气包裹体,即原生油气包裹体和次生油气包裹体,它们分别记录了本区两次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过程。次生油气包裹体个体大、分布广、含量明显高于的生油气包裹体,其主要充填分布在次生溶蚀孔隙和裂隙中。均一温度测量、包裹体成分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综合表明,次生油气包裹体记录的第二次油气运移是区内最主要的一次油气聚集成藏过程,其油气来源于下第三系湖相泥质烃源岩。本区次生溶蚀孔隙是在早第三纪晚期构造抬升过程中,由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形成的。结合地质演化特分析认为,渤中坳陷目前油敢勘探的重点应是浅部下第三系地层,而不是深部其他地层。早第三纪晚期构造运动、沉积间断和次生溶蚀孔隙特征研究,以及与之相关储层预测是本区油气勘探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油罐车油气回收检测系统是时油品油气回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设备,油罐车油气回收自动化检测系统对于油罐车油气回收自动化功能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油罐车油气回收检测系统的气动回路进行了设计,并对固定容积在绝热条件下的放气和充气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结果可为油罐车油气回收检测系统自动加载方案设计以及检测系统硬件设计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是中国南海北部深水区最大的富烃凹陷,近年来在白云凹陷东北部获得了多个商业性轻质油气藏,勘探前景良好,但对其原油运移、聚集成藏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油气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油气成藏综合研究,探讨白云凹陷东北部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了原油的输导体系及其运移和聚集特征,建立了原油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油源断裂是原油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顺源型油源断裂和向源型油源断裂都具有良好的输导性能,由物性较好的珠江组下段砂体组成的构造脊1和2为原油侧向运移的优势路径; 原油主要聚集在反向断裂控制的翘倾半背斜圈闭中,具有“内气外油”的差异聚集特征; 原油成藏具有“断-脊输导、断-盖控聚、差异聚集”的特征。白云凹陷东北部展现了以断裂为依托,沿构造脊找油的良好勘探方向,对白云凹陷及其邻区的深水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凝析气藏油气水三相PVT相态特征测试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常规凝析油气体系PVT相态测试方法忽略了气态凝析水对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的影响,而国内外凝析气藏开发实践表明,气态凝析水对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特征的影响不应被忽略.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凝析气藏的开发,必须建立考虑气态凝析水的凝析油气体系PVT相态测试和计算方法.探索设计了富含气态凝析水的凝析油气体系PVT相态测试方法,并与常规凝析油-气两相平衡体系的PVT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考虑气态水组分的存在对凝析油气体系相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