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及测试资料对辽河滩海西部古近系油气输导体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古近系发育连通砂体、断裂及不整合3种油气输导基本要素,相互配合形成砂体-断裂、不整合-砂体、不整合-断裂及砂体-断裂-不整合4类油气输导组合样式,东部陡坡带以断裂-连通砂体-不整合输导体组合为主,输导类型主要为“S”型;西部斜坡区以连通砂体-断裂输导组合为主要油气运移通道,输导类型主要为阶梯型?平面上,断裂及“构造脊”是油气运移的主要路径,不同时期油气优势运移指向存在一定差别,总体来看,海南洼陷北部生成的油气主要向笔架岭地区及海南仙鹤地区运移,而南部次洼的油气主要指向葫东斜坡。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含油气盆地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输导断裂对沿砂体侧向运移油气作用类型及所需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泥岩盖层垂向封闭区、垂向不封闭区和输导断裂侧向封闭区、侧向不封闭区,叠合各区域以预测输导断裂对沿砂体侧向运移油气作用区。利用此种方法预测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霸县凹陷文安斜坡区沙二段输导断裂对沿砂体侧向运移油气作用区,结果表明:文安斜坡区沙二段输导断裂对沿砂体侧向运移油气变径作用区主要分布在其中东部地区,分布面积相对较大;输导断裂对沿砂体侧向运移油气侧接作用区主要分布在其西部中部和南部地区,分布面积较输导断裂对沿砂体侧向运移油气变径作用区要小;输导断裂对沿砂体侧向运移油气阻止作用区仅分布在其西部中部局部地区,分布面积最小。当前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和馆陶组现有油气分布,与沙二段输导断裂对沿砂体侧向运移油气作用区具有一致性,即证明本套预测方法适用于输导断裂对沿砂体侧向运移油气作用区预测。  相似文献   

3.
胥良君  吴育林  江巍  梁虹  秦俐 《煤炭技术》2013,(11):171-172
阿姆河右岸区块是阿姆河盆地重要的油气富集区,构造多期次性,断裂复杂多类型。通过研究表明,研究区基底地层以正断裂发育为主,明显控制地层沉积厚度。盐下断裂演变为逆断层,并伴生大量圈闭。盐上地层以走滑断裂为主,既发育有正花状又有负花状构造样式,平面上既有左旋走滑,又有右旋走滑断裂。阿姆河右岸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有沿断层成藏模式和同层成藏模式,基于此提出了沿凹陷、顺断层找圈闭的勘探思路。  相似文献   

4.
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油气二次运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主要生油期及影响油气二次运移的构造运动的描述,详细探讨了西部斜坡带油气运移的方向及运移机理,为东濮凹陷西部斜坡带下一步滚动勘探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肃宁油田下第三系沙一上亚段和东三段是主要出油井段,经过30余年的勘探开发,不断有新井获得油气显示,但是目前井控程度较低,开采效果不理想.为研究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特别是沉积特征和成藏规律,以井震结合为手段,在等时地层格架内部研究沉积储层的分布规律,总结成藏模式.研究成果表明,肃宁油田东三段沉积相是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沙一...  相似文献   

6.
埕岛油田东斜坡是在前第三系潜山基础上发育起来的超覆—披覆构造,该区古近纪东营组油层发育良好。从层序地层学入手,结合地震、测井、岩芯等资料,开展层序地层划分、分层段开展构造研究,通过对埕岛东斜坡完钻探井、开发井的储层划分对比,对埕岛东斜坡东营组储层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成藏规律进行研究,降低勘探开发风险,为海上深层油藏开发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乌尔逊凹陷乌南次凹南屯组一段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认为在该区油气主要在南屯组一段聚集成藏,此外在大磨拐河组二段存在次生油气藏,前者为自生自储型油气藏,后者为晚期构造运动导致的次生型油气藏.南屯组一段的油气藏具有油源条件好、晚期构造运动未被破坏、成藏条件好、单井产量高等特点,早期的断裂活动形成了油气的运移通道,遇有利的岩性砂体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8.
基于国内外低煤阶煤层气的富集特点和成藏理论的追踪,对我国低煤阶煤层气的成因类型和成藏模式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低煤阶煤层气藏成因类型有热成因、生物成因和混合成因;煤储层特征包括埋藏浅、含气量低、厚度大、渗透率高且易改造及与其它油气共生等特点;前人从岩性、构造条件及煤储层所处位置、水文地质条件等对低煤阶煤层气的成藏模式进行了划分。基于以上研究,认为应以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探讨以有利成煤相带为煤层气富集的物质基础、以构造体为煤层气运移压差和以水动力条件为气源补给和封盖的条件的低煤阶煤层气成藏模式。以东北依兰盆地为例,结合我国低煤阶煤层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和前人研究成果,建立了我国低煤阶煤层气的成藏富集模式,即原生成因和次生成因叠合下的斜坡区成煤优势相带高富水区的煤层气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9.
野外调查和钻探工作证实库车坳陷北部提克买克地区地表出露大量的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油砂,累计厚度达7.5m;钻井油砂累计厚度达9.27m,最大单层厚度3.5m,埋深在40m以浅。油砂主要赋存在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岩屑砂岩孔隙和裂隙之中。该油砂矿藏是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作用下,经构造抬升运移至侏罗系储层中,并遭受水洗氧化和生物降解形成,属于抬升运移型成藏模式。经初步资源量估算,研究区油砂油地质资源量为17.88万t。  相似文献   

10.
范云鹏 《煤炭技术》2005,24(9):90-91
通过对石台矿区井下地质资料收集、测算、编录比较,推断出该区域的构造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对指导采区优化布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煤矿安全》2017,(3):5-8
复杂的地质构造是影响准噶尔盆地南缘煤层气开发工作滞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把握煤层气成藏模式具有小区域的独特性,立足于超过200 km2的齐古断褶带中段,根据其区域性构造特征、水文地质特征和煤岩煤质特征,结合相关单位的钻井、录井、煤样解析、等温吸附等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评价了研究区煤层的储层特征对煤层气生、储的控制作用,并建立了煤层气区域性成藏模式,即单斜成藏模式和宽缓褶皱成藏模式。通过分析2种成藏模式的含气面积及对煤层气的封存能力,认为宽缓褶皱成藏模式要优于单斜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2.
王瑞利 《现代矿业》2022,(8):41-44+56
太平镇稀土矿是河南省新发现的一处中型轻稀土矿床,产于北秦岭岩浆岛弧瓦穴子断裂南侧,矿体呈脉状或透镜状赋存于北西向构造蚀变碎裂岩带内。对稀土矿体地质特征进行总结,对矿脉采用了化学分析、岩矿鉴定、矿石稳定同位素、石英包裹体测试和氟碳铈矿U-Pb定年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以幔源为主,壳幔混源为辅,为中—低热温液成因的稀土矿床,矿体形成与富CO2流体关系密切,成矿时代在加里东期晚期。硅化、萤石化、重晶石化、黄铁矿化等构造蚀变与稀土矿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黄土基底排土场特征及滑坡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黄土基底排土场特征,结合国内排土场边坡的工程经验,探讨了黄土基底排土场可能出现的四种滑坡模式,认为其中地基型滑坡具有规模大、滑速高、破坏力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蓝屋顶矿区位于广东省连平县东北九连镇,紧邻重要的多金属矿锯板坑矿区,即南岭成矿带中的瑶岭—石人嶂—梅子窝—大吉山—锯板坑钨矿带的东端,该钨矿带是南岭地区最为重要的成矿带之一,以大量出现"五层楼"式脉状钨矿床为特色。成矿预测勘查和化学异常调查表明,蓝屋顶矿区与锯板坑矿区的多金属矿化类型和脉石矿物组合类似,可能具有"五层楼"模式。  相似文献   

15.
采用push-over方法对钢结构交错桁架体系在三种罕遇地震烈度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交错桁架体系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破坏模式及塑性铰的发展过程,并对交错桁架结构体系的设计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大清沟铁铜矿位于华北地台南缘,基底为太古界太华群变质岩系,盖层为中元古界熊耳群安山岩、官道口群碳酸盐岩,区内北西西向构造发育,岩浆活动比较频繁;矿体多呈脉状、似层状、透镜状分布,矿体严格受北西西向断裂或片理化带的控制。初步建立矿床的成矿模式:原生沉积的铁质形成了太华群片麻岩含铁建造基底,局部富集成矿形成原生沉积变质铁矿床;古远古晚期岩浆热液交代,在片理化带内富集形成含铁建造—热液改造型铁矿床;中生代花岗质岩浆沿断裂上侵进入火山岩盖层形成火山沉积含铁建造—热液改造型铁矿,在绢云石英片岩带附近形成闪长岩脉的同时形成热液脉状铜矿床。  相似文献   

17.
子多矿区位于昌都后陆断陷盆地,昌都县城北约140 km。矿体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上统甲丕拉组灰岩段地层中,受层间滑脱构造等后期断裂的明显控制,矿体呈层状—似层状、脉状、层状与脉状复合状等多种产状,成群产出,单层矿体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矿体与围岩产状一致。主要矿石矿物为方铅矿和银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石英、重晶石等。含矿热液沿同沉积断裂在昌都断陷盆地沉积形成海底喷流—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是本矿区的主要成因类型。该类矿床形成以后,遭受层间滑脱构造等后期断裂的破碎改造,又被后期含矿热液充填而成矿。  相似文献   

18.
新疆鄯善觉东铅锌矿位于艾尔宾晚古生代陆缘盆地上,拱拜子大断裂南侧,产于中泥盆统萨阿尔明组组一套浅海相陆源碎屑岩建造中,区内地质次级构造复杂,碳酸盐岩地层发育,通过对区内地质特征研究、矿体特征及矿物共生组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应为沉积热液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封开县园珠顶铜钼矿的矿床地质特征进行研究,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该矿床的成矿类型,并对矿床的成矿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园珠顶背斜轴部是构造薄弱部位,控制着岩体的侵位,背斜轴部发育的网状裂隙,控制着热液及成矿热液的流动与沉淀富集。矿床成因属于斑岩型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煤炭行业发展规模与安全生产之间存在的固有矛盾,满足大水矿区对防治水技术与统筹管理方法创新的迫切需求,提出了生产企业与科研院所优势互补的“产研”合作模式,构建了适用于复杂条件下大水矿区的煤矿防治水安全技术支撑与管理体系,实现了防治水技术与管理理念的协同创新,为探索适用于深部煤炭资源开采的防治水配套技术与管理方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