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微生物固态发酵提高普洱茶品质风味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将从传统普洱茶生产中分离出的有益微生物,应用于普洱茶固态发酵生产中。对其进行研究表明。这些微生物的作用对昔洱茶风味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以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进行普洱熟茶发酵,采用自然发酵、接种纯根霉发酵和接种酵母、根霉、黑曲霉3种有益微生物按2∶1∶2、2∶2∶2、2∶3∶2比例协同发酵普洱茶。利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普洱茶中的芳香物质,经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芳香物质的种类和含量。结果表明,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自然发酵、接种纯根霉发酵、接种酵母-根霉-黑曲霉按2∶1∶2、2∶2∶2、2∶3∶2协同发酵普洱茶中芳香物质种类及相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对比不同发酵方式发现,3种协同发酵的普洱茶中醇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自然发酵和接种纯根霉发酵,呈现出独特的花果香与焦糖香,酵母-根霉-黑曲霉按2∶1∶2协同发酵的普洱茶醇类芳香物质相对含量达47.32%,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方式(P<0.05);自然发酵和接种纯根霉发酵的普洱茶中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3种协同发酵,呈现出陈香香气,接种纯根霉发酵的普洱茶中甲氧基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达31.24%,显著高于其他发酵方式(P<0.05)。因此,应用有益微生物协同发酵普洱茶,提高普洱茶品质,赋予普洱茶独特花果香。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机采晒青茶的不同分级处理对后续普洱熟茶香气品质的影响,以原料分级(1、2和3号)和精制分级(4、5和6号)后得到的不同等级普洱熟茶为材料,应用茶叶感官审评、电子鼻技术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等级普洱熟茶中共鉴定出50种挥发性物质,主要以甲氧基苯类物质为主,其次是醇类和烯类,与电子鼻测定所得C6(对甲基类灵敏)传感器在第二主成分区分贡献率最大,其次是C8(对醇类、醛酮类灵敏)传感器结果基本一致;电子鼻LDA分析与GC-MS数据树状图分析结果相近;研究得出甲氧基苯类物质是普洱熟茶中决定陈香的主要物质,反式芳樟醇氧化物(呋喃)的相对含量与普洱熟茶的等级呈正相关,萘的相对含量与普洱熟茶的等级呈负相关。总之,经过不同的分级处理,得到的普洱熟茶挥发性物质间存在差异,该研究结果可为机采晒青茶在后续普洱熟茶加工中的品质提升提供科学的办法。  相似文献   

4.
普洱茶生茶与熟茶对大鼠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普洱茶生茶与熟茶对大鼠营养生理功能的影响。方法:生长期SD大鼠30只,分为3组,每组10只,饲喂人工半合成饲料。普洱茶生茶组和普洱熟茶组的人工半合成饲料中分别添加6%的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粉。各组饲料的能量、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含量均保持一致。采用对喂法喂养30d,观察有关营养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两个普洱茶组大鼠体质量、食物转化率、血清和肝脏中甘油三酯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熟茶组和生茶组体质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9.6%和7.3%;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分别比对照组降低47.1%和32.2%。熟茶组大鼠血清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LDL-C水平两个普洱茶组均有所升高(P<0.05)。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普洱茶生茶组比对照组升高2.5%,血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生茶组和熟茶组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7.0%和20.8%(P<0.05)。结论:普洱茶能够生理性控制正常大鼠的体质量增长,显著降低体内甘油三酯水平,有明显的减肥降脂功效,熟茶的减肥降脂效果优于生茶,对正常大鼠胆固醇代谢没有明显影响。普洱茶还能够降低血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含量,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有较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渥堆发酵方法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三级晒青茶为原料,分别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电子鼻结合感官审评方法对比数控渥堆发酵及传统渥堆发酵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结果 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渥堆发酵出堆样的香气有差异,但差异不明显。传感器区别贡献率分析(Loading)结果表明,甲基类(W1S)、硫化物类(W1W)对香气测定的贡献率最大,且对数控渥堆发酵出堆的贡献率大于传统渥堆发酵;GC-MS结果表明数控渥堆发酵出堆样的甲氧基类含量高于传统渥堆发酵,进一步佐证了感官审评中数控渥堆发酵出堆样陈香更浓郁。聚类分析和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数控渥堆发酵更利于品质稳定的普洱茶的形成。HPLC结果表明,两种渥堆发酵方式的化学物质变化规律基本相同,但数控渥堆发酵出堆样的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及没食子酸含量显著低于传统渥堆发酵(...  相似文献   

6.
渥堆发酵过程中木糖添加量对普洱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实验室环境模拟普洱茶发酵过程,研究木糖添加量(0.2%~0.8%)对普洱茶渥堆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酚氧化酶酶活、理化性质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添加0.8%、0.6%木糖的渥堆平均温度相对较高;发酵前期的霉菌总数和多酚氧化酶活最大值与木糖添加量正相关;茶多酚、儿茶素指标变化速度加快,且与木糖添加量正相关;而木糖添加量对茶黄素变化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92。与空白组24 d发酵周期相比,添加0.8%木糖组的发酵时间可以缩短到18~19 d,0.6%木糖组可以缩短到19~21 d,0.4%可缩短到21~23 d。添加木糖各组茶汤滋味比空白组更甘甜,香气更浓郁,优于空白组。  相似文献   

7.
不同氨基酸对普洱熟茶呈味物质和香气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氨基酸是普洱茶发酵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物质,对普洱茶内含物质的转化和品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在发酵时添加不同氨基酸对普洱熟茶产品的主要呈味物质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外源氨基酸组的水浸出物含量在34.82~39.46%之间,茶褐素含量在6.31~7.17%之间,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在6.31~7.17%之间,这三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茶多酚含量在7.76~8.73%之间,水溶性糖在3.07~3.89%之间,均低于对照组,咖啡碱含量与对照组相差不大。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表明,醇类占香气成分的21.17~25.47%、醛类占15.64~18.71%、杂氧化合物类占13.75~17.92%、酯类占7.17~10.25%,这几类物质是主要的香气成分;实验组香气成分中的酯类和杂氧化合物类含量大于对照组,而它们又是陈年普洱茶的主要的特征香气成分。实验表明外源氨基酸对普洱茶汤中的呈味物质以及香气成分的形成有显著影响,能加快普洱茶特殊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发酵和后熟对牦牛奶营养成分及风味物质的影响,分析了牦牛奶、发酵后牦牛奶和后熟后牦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和挥发性物质种类和相对含量的变化,并进行了营养和品质评价.结果表明,发酵显著降低了牦牛奶中的乳糖含量(P<0.05),降幅为39.43%;发酵还显著促进了牦牛奶中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将牛蒡进行人工接种发酵制备牛蒡茶,分析测定牛蒡茶的主要营养成分、抗氧化能力及风味物质组成,并与烘烤牛蒡茶和自然渥堆发酵牛蒡茶比较,以此评价人工发酵牛蒡茶的功能性品质。结果表明:人工接种发酵牛蒡茶中可溶性糖和总黄酮含量较自然渥堆发酵的含量分别提高10.41%和13.17%,并且游离氨基酸含量为1279.70mg/100g DW,呈味氨基酸含量高,人工接种发酵牛蒡茶中共检出了97种风味物质,其中醇类、酸类和醛类等物质的种类比烘烤牛蒡茶均有所增加,结合感官评定发酵牛蒡茶口味醇甜回甘,风味醇香。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绵纸对照, 选择纸箱、木箱、陶罐、铁罐4种容器对普洱熟茶进行12个月的贮藏。通过感官审评、香气成分测定和理化分析比较贮藏过程中普洱熟茶的品质变化。结果 贮藏过程中, 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感官品质影响较大, 其中, 陶罐和木箱贮藏后普洱熟茶陈香馥郁; 陶罐贮藏后滋味甜醇; 不同容器贮藏的普洱熟茶香气组分的组成差异较大; 贮藏过程中, 不同容器贮藏对普洱熟茶呈味物质变化差异较大, 贮藏12个月后, 其中, 陶罐中普洱熟茶的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最高, 咖啡碱含量最低, 与感官滋味有纯甜味相一致, 铁罐中普洱熟茶的茶多酚、儿茶素、黄酮、茶黄素含量升高, 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 导致滋味出现粗、涩。结论 在贮藏过程中茶样之间的品质变化差异显著, 12个月之内存放普洱熟茶品质最优的贮藏容器为陶罐, 但长期贮藏普洱熟茶的容器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云南普洱茶多糖提取工艺及翻堆样中含量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为溶剂,用无水乙醇做沉淀剂提取茶多糖,研究了云南普洱茶茶多糖提取最佳方法并测定不同翻堆样普洱茶(人工接种优势菌种,“渥堆”封闭发酵,10d翻堆一次,40d结束)中茶多糖含量。试验证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无水乙醇浸提4h,取茶渣,沸水提取40min,重复3次,2倍体积无水乙醇沉淀;“渥堆”是普洱茶制作过程中的一道特殊工序,是形成普洱茶品质特征最关键的一步,翻堆样中茶叶渥堆时间越长,茶多糖含量越高,一翻堆含量仅0.45%,到四翻堆上升到1.68%,以上均为干物质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普洱茶干茶和冲泡后茶汤的挥发性成分,并测定特征性香气物质甲氧基苯的绝对含量。方法采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对3个不同年份的普洱茶干茶和冲泡后茶汤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组分,并利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外标法,测定1,2,3-三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的绝对含量。结果从普洱茶中共鉴定出70种挥发性物质,干茶含70种,茶汤含45种;鉴定出的化合物包括甲氧基苯类、酸类、酮类、酯类、内酯类、醇类、碳氢类、醛类、醚类,其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甲氧基苯类化合物;干茶中1,2,3-三甲氧基苯和1,2,4-三甲氧基苯的含量分别为7.78μg/g和5.37μg/g,茶汤中为3.45μg/g和2.73μg/g。结论冲泡后茶汤挥发性成分明显减少,2种甲氧基苯化合物含量明显降低,本研究可为普洱茶中挥发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联苯菊酯农药残留对晒青毛茶益生菌发酵过程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影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SDE)和气质联用(GC-MS)法分析喷洒联苯菊酯后2 h,人工接种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及对照(不接菌)4种固态发酵处理下普洱茶中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种接种发酵条件下能有效增加1-石竹烯含量,且酵母菌发酵其增加量最高(192.4%),芳樟醇、环氧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Ⅰ、Ⅱ)、α-松油醇等含量下降量最低(87.17%、22.06%、30.01%、91.40%);长叶薄荷酮和三甲基乙酸香芹烯酯仅在3种接种发酵普洱茶中检测出。联苯菊酯不仅能影响晒青毛茶内含挥发性香气物质,还影响发酵过程中关键香气的形成和变化,而接种益生菌能改善和提升普洱茶的香气,其中接种酵母菌的普洱茶花果香显著,香气最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添加外源氨基酸的渥堆发酵方法,探讨了外源氨基酸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儿茶素和茶色素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发酵前期(二翻之前)堆温能达到较高水平,发酵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有较大幅度减少;茶黄素和茶红素的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茶褐素有较快的积累,且在三翻时含量达到最大值,四翻时有所下降。回归分析表明:茶褐素同茶多酚、儿茶素和茶红素成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8、-0.921、-0.670,茶褐素与儿茶素和茶黄素之间有极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6.764-0.077 X2+1.992 X3。通过感官评定和茶汤色的光学特性分析,确定在添加外源氨基酸的条件下,发酵19d(三翻后1d)实验组产品即可达到陈年普洱茶汤色红亮,滋味醇和回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研制一种普洱茶果冻食品,并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将普洱茶经浸提、减压真空浓缩后,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工艺配方,结合感官审评和理化指标的检测筛选出工艺的最佳配方为:茶水比1∶30,琼脂1.0%,卡拉胶0.05%,柠檬酸0.05%,白砂糖15%,食盐0.05%,蜂蜜1.5%。通过上述优化工艺制作普洱茶果冻。   相似文献   

16.
采用紫外、热风、蒸汽和微波四种不同的灭菌方法对普洱散茶进行灭菌处理,对茶叶的灭菌效果、感官品质、茶叶内主要成分、微生物的存活量和技术特点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紫外、热风和微波三种灭菌处理符合普洱茶的卫生要求。其中,紫外灭菌设备简单、费用低,并可实现在线操作。厚度为0.5cm的散茶经紫外灭菌50s后,汤色、香气及滋味等俱佳,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Penicillium sp.)、根霉(Rhizopussp.)、毛霉(Nucor sp.)、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等霉菌能够生存,有利于普洱茶在存放过程中进一步陈化。  相似文献   

17.
采用GC-ECD内标定量法分析了普洱茶渥堆过程中键合态糖苷的变化以及不同储藏年份的生茶和熟茶中含量分布。分析结果表明,渥堆过程促进糖苷的分解,随着时间的延长,以此为基础的香气释放潜力逐渐降低,酶解和湿热作用是潜在的驱动力。生茶中糖苷的含量比熟茶高一个数量级以上,以糖苷为基础的生茶释放香气的潜力远大于熟茶。   相似文献   

18.
应用红曲霉菌株M13(Monascus purpureus Went)制成三种不同形式的发酵剂,接种于经灭菌处理的普洱晒青毛茶进行发酵实验,对发酵茶样的洛伐他汀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初始和三翻都接种固体发酵剂的出堆茶样中积累的洛伐他汀含量最高,达到了0.291mg/g。感官审评结果表明:红曲霉发酵剂发酵的普洱茶具有米曲香的特点。应用红曲菌株制成的发酵剂可以发酵出含有洛伐他汀的普洱茶,这为洛伐他汀普洱茶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