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3 毫秒
1.
近年来塑料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与日俱增。其中,微纳塑料碎片对海洋环境和动植物群落造成的危害,成为国际科学界的研究热点。许多商业上重要的海洋食材和食品,如甲壳类、双壳类、鱼类常常被微纳塑料污染,而微纳粒子表面通常吸附着有毒化学物质或者致病微生物,这些微纳粒子及有害物质可通过食物链富集于人体,对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本文主要对近年来海产品中微纳塑料污染状况及其危害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为未来相关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提供借鉴。微纳塑料污染未来的研究重点应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研究方法需创新并标准化,二是微纳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需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三是加强微纳塑料危害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2.
纤维微塑料是一种重要的微塑料存在形态,对环境生态、人民健康存在极大潜在风险,也对化纤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亟待对其深入了解并提出削减、管控方案.介绍了纤维微塑料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阐述其主要产生来源,揭示纤维微塑料从织物表面脱落的影响因素,概述了其生态危害及作用对象,归纳整理现阶段针对纤维微塑料污染问题的削...  相似文献   

3.
合成纤维衣物洗涤和穿着过程是产生纤维微塑料污染的重要途径.为了减少这一污染物,基于对衣物洗涤和穿着过程中纤维微塑料释放的大量研究,从纤维微塑料的释放途径、阶段、影响因素等方面,介绍了衣物在洗涤、干燥和穿着过程中纤维微塑料的产生和释放,以及由此对环境带来的危害;通过将纤维微塑料的释放量与织物的耐磨性相关联,揭示了衣物释放...  相似文献   

4.
真菌毒素早已被证实是一类对人类极其有害的物质,食用植物油中含有的多种真菌毒素可致癌、致突变,对人体产生遗传毒性。本文就食用植物油中真菌毒素的来源、危害、检测方法、限量标准、污染现状和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食用植物油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及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食用植物油中存在多环芳烃污染和危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随机采集的75份食用植物油样本进行了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检测,以终生致癌风险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75份食用植物油样本中普遍存在PAHs污染,萘的污染程度最高,检出率为89.3%,平均含量为13.67 μg/kg;苊烯污染程度最小,未检出;食用植物油中轻质PAHs污染程度远高于重质PAHs;4类食用植物油中总轻质PAHs与16种优控PAHs总污染水平顺序均为: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调和油;总重质PAHs的污染水平顺序为: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调和油;食用植物油中PAHs污染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其风险顺序为: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玉米油.建议强化食用植物油中PAHs的控制和监管,修订相关标准,规定PAHs的最高限量值,确保食用植物油PAHs污染处在较低水平及其潜在危害处在可忽略水平.  相似文献   

6.
姜祖凤  程献伟  程珊珊  陈威  关晋平 《印染》2024,(4):11-14+19
合成纤维纺织品释放的微塑料是海洋中初级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其中聚酯纤维是最常见的纤维微塑料之一。为了解聚酯织物染色加工环节纤维微塑料的排放特征,分析了聚酯印染加工企业的碱减量和染色环节废水的消解条件、纤维微塑料的丰度、形态及尺寸。结果表明,当双氧水质量分数为30%、消解温度为60℃时可对碱减量和染色环节的废水进行消解处理,且不影响聚酯纤维微塑料。两个环节废水中纤维微塑料的平均尺寸分别为557.3和671.9μm,主要分布在0~800μm,符合聚酯纤维微塑料的特征。碱减量和染色环节的废水中纤维微塑料的丰度分别为1 200和360个/L,表明前处理环节烧碱刻蚀会产生大量纤维微塑料。碱减量和染色环节废水微塑料的污染负荷指数分别为2.2和1.2,其污染风险分别属于重度污染和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植物油中污染状况及程度。本实验对甘肃省10个城市在售不同品种、原料的植物油进行随机抽样,对其苯并芘、4种多环芳烃、15种多环芳烃进行检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危害物风险系数法对其进行污染残留评估。结果显示,植物油中苯并芘检出率为89%(499/561),不合格率3.2%(18/561),其中压榨油中多环芳烃及苯并[α]芘含量显著高于浸出油和调和油,胡麻油中多环芳烃及苯并[α]芘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原料的植物油,苯并[α]芘单因子污染指数中胡麻油最高,危害物风险系数法计算可知此次抽检植物油中苯并[α]芘R值为4.3,属于高度风险,为市场监管和抽检监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我国废弃化纤纺织品具有储量大、再生率低等特点,当前总储量超过2亿t,年增长量近千万吨。化纤纺织品未被收集就丢弃在环境中,在自然环境下破碎,转化为细小的塑料碎片,甚至微塑料。微塑料对环境的影响难以估计,而废弃化纤纺织品可以说是“海洋微塑料污染”的首要来源。从化纤纺织品出发,减少化纤纺织品在生产、使用、清洗以及后处理等环节中微塑料的生成量,以可再生能源为原料,大力开发生物基化学纤维和生物可降解纤维,尽可能实现多次再生循环。在未来发展中,可采取构建完整循环再生利用体系、推进纤维加工技术升级创新、深入研究纺织品污染机理等方法,为防治纺织品微塑料危害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正截至2015年,全球共产生63亿t塑料废物,不足9%被回收,12%被焚化,约79%的塑料废物进入垃圾填埋场或散落在环境中,成为次级微塑料的重要来源。微塑料在自然环境(如水、土壤、空气)中广泛存在,有报道称在人为环境如食品、衣物、工业喷漆、饮用水、茶包中检出微塑料,甚至从低级浮游生物到人的各级生物体中也有检出。微塑料是指粒径小于5mm的塑料碎片、颗粒或者纤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饮用水中微塑料的健康风险进行了首次审查,认为根据目前掌握的有限信息,当前饮用水中微塑料水平尚未构成健康风险。而最近有研究显示,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环境中的纤维微塑料污染,针对合成纤维纺织品家庭洗涤释放纤维微塑料这一主要来源,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纤维微塑料由于尺寸小和比表面积大等特性会对生态系统产生物理影响、化学影响和生物影响,从而产生生态毒性并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从3个方面归纳了合成纤维纺织品家庭洗涤释放纤维微塑料的影响因素,包括纺织品...  相似文献   

11.
食用植物油能够为机体生长和代谢提供能量,补充人体必需脂肪酸和多种微量营养素。植物油中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氧化酸败,产生一系列有害氧化产物,食用后对机体生理健康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本文简述了食用植物油氧化诱因、主要氧化途径-自动氧化机制及油脂氧化的危害,具体从低温储藏、气调储藏和添加单一或复配抗氧化剂方面综述了食用植物油抗氧化研究进展,并对目前食用植物油氧化和抗氧化措施等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食用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氯丙醇酯类污染物对人体具有潜在的危害,目前已被发现普遍存在于精炼植物油、含油脂性食品及动物乳汁及母乳中,其中精炼植物油尤其是精炼棕榈油中的污染水平较高。婴配食品中脂肪的主要来源是精炼植物油及动物脂肪,对于以婴配食品为主要食物来源的婴儿来说,此类污染物的暴露水平较高可能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目前婴配食品中氯丙醇酯类污染物的研究数据有限,且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不足,造成监管及生产环节关注有限。本文以婴配食品为关注点,综合介绍了国内外婴配食品中的氯丙醇酯污染状况及暴露危害、相关法律法规,并简要介绍了婴配食品中常用的氯丙醇酯检测方法,以帮助监管机构、生产企业及检测机构全面了解行业氯丙醇酯污染现状并及时做出改善。  相似文献   

13.
食用植物油中3-氯丙醇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3-氯丙醇酯的定义、分类、潜在毒性及其在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可能形成的途径,以及其在食用植物油中的含量,旨在促进对食用植物油加工污染物危害的认识和控制.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动植物油脂闪点限值试验方法与闪点测定方法的异同,并通过对实际油脂样品的刚定,提出相对于闪点测定方法,闪点限值试验方法更为严格.为了规避油脂运输和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AOCS)推荐在国际贸易中,特别是涉及储运安全时,优先采用油脂闪点限值试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氯丙醇酯类污染物主要形成于植物油精炼过程的脱臭工序,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其含量也可能会变化。不同种类的油脂中污染物含量水平不同,不同工艺生产的同种油脂中污染水平也有较大差异,通过改善生产工艺可在较大程度上减少该污染物的含量。精炼植物油是婴配食品中脂肪的重要来源,在迚行产品配方设计时,不仅应考虑使其脂肪及脂肪酸在含量与结构上与母乳匹配,还应考虑可能引入的氯丙醇酯类污染物含量水平,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此类污染物的带入。本文通过介绍氯丙醇酯的形成机制、婴配食品中脂肪来源及生产工艺及氯丙醇酯类污染物的主要类型,以确定该污染物的来源,幵提出可采取的延缓措施,从而帮助生产企业从理论和实践水平上控制此类污染物的暴露水平。  相似文献   

16.
《Food chemistry》2005,91(1):5-14
Detection of animal fat adulterants in vegetable oil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rom commercial and health perspectives. Distinguishable identification of lard contamination in some vegetable oils has been attempted in this study. Vegetable oils, namely palm oil (PO), palm kernel oil (PKO), and canola oil (CLO), were spiked with different proportions of animal fats, such as lard (GLD), beef tallow (BT), and chicken fat (CF).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ic (HPLC)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o monitor the triacylglycerol (TAG) compositional changes in the oil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adulter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qual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lard contamination in PKO was possible by a visual comparison of TAG profiles of PKO adulterated with different animal fats with those of the animal fats. This approach was not useful for PO and CLO. However, by subjecting liquid chromatographic data to multivariate procedures, distinguishable grouping of lard-contaminated samples was achieved for all three oils.  相似文献   

17.
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来源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日常饮食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食用植物油也可能是受到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污染的食品之一。通过对88批次小包装成品油样及6个加工环节样品进行16种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检测,对食用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的含量进行了调查,根据检测结果,从食用油的原料、包装材料和食用油加工环节等方面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预防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进入食用油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市场在售的调和油、玉米油、大豆油、花生油和菜籽油等食用植物油,随机购买20种共290份食用植物油样品。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AFB_(1)、AFB_(2)、AFG_(1)、AFG_(2)以及OTA、OTB真菌毒素的含量,对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和赭曲霉毒素的污染水平和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种290份食用植物油样品中,有16种共67份样品存在不同程度的真菌毒素污染,总污染率达到23.1%,不同种类食用植物油污染呈现“多种类、共分布”的特点,其中AFG_(1)污染率(14.8%)最高,其次为OTA(13.4%)。绝大多数阳性样本受1~4种真菌毒素污染,仅有少数阳性样本受真菌毒素污染数量达到5种。总体上食用植物油样品受到多种真菌毒素的混合污染情况比较严重,应引起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快速检测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进行方法验证,考查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污染情况。方法对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进行了准确性与回收率、重复性、复现性等方法学实验。用验证后的试剂盒检测156份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结果酶联免疫吸附法的回收率在102.8%~113.8%,相对标准偏差为2.0%~6.1%,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为4.3%,复现性相对标准偏差为7.1%和7.6%。156份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检出率为60.90%,其中山茶油的检出率为78.38%,高于平均水平。结论试剂盒检测植物油稳定性较好,定量准确。156份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B_1检出浓度最高,其次是玉米油。茶油的加工生产过程可能存在污染黄曲霉毒素B_1的情况,应注意加工过程中黄曲霉毒素B_1的污染。  相似文献   

20.
成黎 《食品科学》2015,36(23):347-352
新鲜蔬菜富含多种维生素与纤维素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是健康膳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人们对蔬菜的需求和消费量在近10 a内持续增高,伴随而来蔬菜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微生物风险及其所带来的危害也在增加。蔬菜的微生物风险可以发生在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个环节。有效地检测和控制有害微生物是保证蔬菜安全的基础。国内外对有害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方法的研究很多。目前的检测技术还难以实现在某些紧急情况下准确快速地检出致病菌,因此,在微生物的检测方法上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与探索。目前的杀菌和抑菌方法各有利弊,更加有效、无毒和环保的抑菌技术需要被不断地研究与发展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