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以“绿色基础设施”为核心概念,剖析了拉丁美洲的安第斯山脉地区的城市化不同历史进程中孕育出的传统绿色基础设施要素和体系。以秘鲁卡奇河流域的阿亚库乔的城乡结合区域为例,具体展现了在气候变化和政府规划职能不完全的情况下,当代高山人居需要基于传统智慧、与社区内外的多主体联动,在知识生产和转化过程中进行多维合作,才能推动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成型和运作,以应对人地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的挑战。分析指出,绿色基础设施与高山聚落的空间社会文化密不可分。借助《安第斯城市化》项目,探讨了宏观流域、中观城乡一体化和微观社区尺度各自对应但相互耦合的的三种景观设计策略。上述设计研究和景观策略在安第斯山脉语境中展现了绿色基础设施的多样构成、综合作用和合作意义,并为中国的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修补更新是“城市双修”的重要工作基础,也是矿业城市实现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条件。文章以辽宁省抚顺市为例,以“确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实现长效更新、精准更新”为目标,从城市功能建设的客观规律、公众评价的主观需求两个尺度,对公共基础设施要素展开研究。以城市尺度,从公共基础设施构成要素入手,构建评价体系,并采用熵权法、云物元模型,评价分析公共基础设施各要素的供给演化规律及对比差异;以公众尺度,通过公众满意度调查,探讨基础设施修补更新现状中的不足。据此得出长期建设与短期更新的薄弱点,提出公共基础设施在城市新发展形势下的适应性更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从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范式引入,本文对德国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以及规划内容和目标进行概述,进而剖析其空间规划体系特征,即以法定层面规划为原则框架、国家顶层设计为发展导向、非法定层面规划为主要落实手段、尺度覆盖从联邦到地方的空间规划。在规划实践方面,本文介绍了德国绿色基础设施联邦尺度、区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的优秀规划案例,并从规划内涵、支撑体系、顶层设计、规划尺度、公众参与五个方面分析其特点。借鉴德国规划经验,同时以我国国土空间规划改革为契机,本文提出我国未来绿色基础设施规划体系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匈牙利逐步完成了城市规划体系的根本性改革,并将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布达佩斯绿色资源禀赋较高,但资源分配极不均匀,构建绿色基础设施面临着多种多样的挑战与机遇,在此方面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解析绿色基础设施概念内涵,梳理布达佩斯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发展脉络,并对其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从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包括对现有绿色空间及自然资源的调查分析与分类、面向五大目标的规划框架、基于“政府—多方协同—公众参与”权利分配模式的实施管理。从规划框架与内容、实施方案与保障体系三个方面为中国的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雪原  周燕  禹佳宁 《风景园林》2020,27(11):50-56
武汉作为中国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最为迅速的城市之一,提供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绿色基础设施面临建设用地扩张下的空间置换、总量缩减、结构破碎等问题。以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雨洪调蓄功能为切入点,通过遥感影像解译结合地形、土地利用等数据对武汉市域内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空间格局及水文区位分析;通过构建模拟城市扩张的元胞自动机模型,整合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发展引导约束条件与空间控制约束条件作为运算规则,计算转换概率来模拟城市的扩张;以此分析城市扩张所带来的不同类型绿色基础设施的格局演变与内涝风险。研究发现在城市扩张过程中武汉市水文关键区位敏感性高且易被侵占,建成区将面临雨洪调蓄功能降低所带来的内涝风险。城市扩张与用地的博弈难以避免,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发挥城市雨洪调蓄功能的天然载体,其结构完整性对于城市水文过程良性循环起本底作用。保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敏感性高、易被侵占且具有关键水文功能的区域,根据风险程度建立多级控制体系,对于武汉市绿色基础设施保护及内涝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耦合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社会福祉,是可持续城市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提升人居环境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首先基于CiteSpace梳理了2000-2021年中国知网绿色基础设施研究的转变;其次,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比较绿色基础设施的空间尺度;从供需—匹配、价值评价、绩效评估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7.
绿地分类是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工作,对于中国方兴未艾的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实践来说,推动适合我国村镇发展实情的村镇绿地分类研究可谓迫在眉睫。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作为一项强调土地最优化利用和追求功能效益最大化的规划理论,可以对我国村镇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给予有益的指导。尝试跳开城市绿地分类的传统体系,提出"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空间转译"的村镇绿地三级分类体系。既融合了绿色基础设施理论连接性、尺度协调性和功能复合性等先进理念,又能与我国村镇实际有较为紧密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作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能够发挥出强大的集雨型功能。以迁安市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构建为研究对象,以汇水区划分、空间布局策略、径流控制级别、径流控制功能作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田野调查和教学研讨等研究方法,梳理了京津冀地区由城市绿地系统作为主要载体的集雨型绿地系统的构建方法,归纳了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对绿地系统集雨功能的补充作用;结合专家访谈和课堂授课反馈信息,总结出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误区与偏差。以此来探讨符合京津冀地区城市实际情况的集雨型绿色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策略,为海绵城市建设和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贾铠针  叶青  赵强  田名川 《工业建筑》2014,(Z1):57-60,7
基于对新型城镇化特征、核心目标、城乡生态建设所涉及的社会、经济、环境需求层面以及绿色基础设施规划概念、内涵、作用等层面梳理和概述,针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与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相互关系研究,厘清并建构二者在核心价值、目标体系、空间尺度的同构关系,最后指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对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动力机制作用,新型城镇化城乡生态建设对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实施与长效管理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逐渐被人们所忽视.生态危机之后,世界各地先后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指标.在横向比较评价体系中的评价项数、比重、等级的基础上,纵向分析评价的建设阶段、空间尺度、建筑分类,深入挖掘东西方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差异背后的研究方法支撑及哲学理念影响.指出目前中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过度依赖定量评价,缺乏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的全面性和灵活性,提出应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分析思维与整体思维兼顾,开辟一条既符合中华文化背景,又与时代接轨的绿色建筑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1.
蒋敏  王子轶  卢峰  杨绎 《中国园林》2023,39(7):65-70
城市绿色空间评价认证体系能够为城市绿色空间的建设提供标准,为人居环境与生态系统的耦合提供依据,为绿色空间的精细化发展助力。20世纪50—90年代,日本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管理理念经历了从以“量”为纲的被动调控到以“效”为纲的量化探索的转变,相关机构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尝试构建以“质”为纲的评价认证制度,城市绿色空间的规划管理进入精细化品质提升阶段。从制定目标、评价体系和评审机制3个方面介绍了以SEGES、JHEP和ABINC为代表的日本城市绿色空间评价体系,总结其异同,进而结合实例大手町之森展开全面立体的对比分析,最后从机制探索、制度构建和评价实施3个方面,总结了日本相关经验对中国城市绿色空间营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当前,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问题也开始逐渐变的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应用建筑节能施工技术、寻求新的节能技术和材料,并打造绿色建筑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探讨了绿色建筑发展以及建筑节能技术应用的重要性,然后结合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对建筑节能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希望可以为同类的工程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与人们密切相关。尽管我国当前建筑工程行业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工民建工程在施工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工民建工程的防水防渗。本文以此为研究内容,对工民建防水防渗施工技术进行分析探讨,希望能够提高我国工民建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14.
我国核电发展已有二十多年,在2008年之前,我国核电安全壳预应力施工全部采用国外预应力锚固系统。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努力开发了二代改进型核电用预应力锚固系统以及第三代核电用预应力锚固系统,同时开发了配套施工设备,实现了我国核电预应力锚固系统国产化。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国产化的核电预应力锚固系统以及在核电预应力现场施工中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5.
韩锋 《中国园林》2020,36(10):6-10
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之核心,从形而上的环境哲学自然价值观以及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视角,分析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立场,揭示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价值根源及环境政策产生的政治、经济、社会基础。总结了环境哲学与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关联性及其4个阶段,呼吁增强中国哲学主体性自觉,立足中国国情、尊重历史文脉,建立中国特色的文化景观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齐奕  夏珩 《建筑师》2021,(3):103-112
在经济欠发达背景下,墨西哥建筑师卡洛斯·萨雷斯·罗伯关注社会营造及低技创新,在建筑系统层面整合结构、材料、构造、空间等议题,系统性降低建造技术门槛、实现极低造价建设.本文溯源了其拱壳系统传承谱系,对比分析三套拱壳系统的设计、材料与建造,并通过案例全面展示其迭代性设计研究的系统性工作方法.罗伯的拱壳系统创新为墨西哥及拉美...  相似文献   

17.
我国古典园林建筑是创造以景自天成的风景园林为特点,园林中的建筑以木结构体系为主。它源于自然,利用自然,高于自然;它以灵活的风格、合理的布局、适宜的建筑体量和精巧的装修,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在世界上享有盛誉。我国古典园林建筑表现自然美和艺术美之外,又通过综合性的艺术手段,造就了深邃的意境,达到了所谓理想美的境界。“北方之雄”、“南方之秀”代表着中国园林建筑的特征。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以木构架体系为主体,充分发挥木构建筑灵巧多样的特点,结合山水景物,组成丰富多姿的园林胜景。正确地继承与发展我国古典园林建筑,使之更好地为今天服务。在保护文物古迹及继承古典园林艺术传统的同时,逐步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新型的中国园林建筑。  相似文献   

18.
陈江滟  殷利华 《中国园林》2023,39(5):139-143
全球气候变化加重了沿海地区的气候暴露度,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NbS )理念的活体海岸线 ( l i v in g shoreline)展示了更具韧性、更环境友好的海岸保护路径, 但其相关基本理论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框架尚未得到系统梳 理。查阅国外相关部门项目公报及Web of Science数据 库,梳理近10年活体海岸线的相关研究与实践,从活体海岸 线的分析规划、构造设计、施工建造、监测评估4个阶段进行 总结分析,并结合实践应用和中国国情,客观看待目前活体 海岸线的研究局限性;将其与传统硬质工程护岸进行辨证性 的比较和思考,提出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框架建议,旨在 为我国的海岸保护与生境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国家代表性语境下,将国家公园建构成为文化语境中的一类国家意象符号,能够有效提升中国文化自信、民族自豪及国家认同感。游径空间作为全民公益性背景下公众接触国家公园的主要渠道,具备承载传递自然保护意识及文化审美感知的天然属性。借助人文地理学研究视角下的空间表征理论,对美国国家公园的案例进行梳理解析后发现,统一规范的游径标识及解说系统和基于特定地理风貌的游憩实践,能够交互促进不同社会群体达成国家公园自然审美及文化意象的广泛共识。根据中国国家公园的发展现状,同时借鉴美国国家公园解说系统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从国家规范制度、空间规划设计及综合管理教育3个方面总结适宜于中国国情的实施路径。对于探讨国家公园生态游憩,以及将生态保护理念赋予国家文化意义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社会与国家的需求,国务院提出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双一流"战略意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而世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的建设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笔者以"双一流"战略为场域,阐释"双一流"战略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关系,并对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教育质量、教师质量与科研成果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双一流"战略视域下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存困境及其影响因素,继而从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快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健全和完善高校激励机制,以及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等方面提出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合适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