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江河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中重要的自然景观要素.阐述了滨江城市中心区的自然条件和景观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南京浦口中心区的实践剖析,尝试在城市设计的总体框架内运用空间设计、环境艺术、景观视觉及景观建筑学的理论,借鉴城市滨水空间开发的经验,探索了滨江城市规划设计中"山-城-江"一体的通江景观、新老城视廊的跨江景观、新城轮廓天际线的临江景观塑造,以此审视城市跨江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景观框架调整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禹舜尧  陈崇贤 《园林》2024,(1):101-109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平台可以准确把握公众对不同地域海岸带景观的偏好和风貌认知,更好地为滨海城市形象提升和空间规划等方面提供参考与支持。以中国12个沿海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对百度、必应、图虫网、新浪微博和携程网5大网络平台的海岸带景观图像进行爬取,借助ADE20K数据集预训练的FCN模型对图像进行语义分割,通过对150种景观要素分割结果进行聚类与量化分析,探寻公众感知视角下中国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类型、空间分异及视觉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城市的自然景观意象类型感知高于城市空间、生活游憩和文化风貌景观意象类型;(2)各城市海岸带景观意象感知的空间分异现象显著,南海与黄海海域城市的海岸带景观感知意象独特性较高,渤海与东海较低;多样性总体呈现中部滨海城市高,南北两端滨海城市低的特点;(3)中国海岸带城市视觉特征为整体蓝视率适中,绿视率、空间围合度和设施配备度偏低。研究有助于不同海域景观特色的保护和各地海岸带景观多样性的挖掘,为基于大数据图片探索大众感知层面的滨海城市风貌和海岸带景观偏好研究提供了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鲍梦涵  孙乔昀  赵鸣 《中国园林》2021,37(3):136-140
"郡斋"作为州郡衙署内长官住宅,多附有园林绿化。唐代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生成于山川秀美、经济繁荣、充满文气的大背景下。以唐郡斋诗及后代方志为资料来源,对唐贞元四年(788年)后浙西、浙东观察使所辖13州郡斋园林的选址和景观要素进行考据。根据选址地形,将其分为山岳型和平原型2类:山岳型郡斋园林随山势高下,呈现出山林野趣的景观风貌;平原型郡斋园林追求在城市中营造闲适幽静的所在。最后通过对苏州郡斋园林进行考据,进一步充实对平原型郡斋园林的认知。唐后期江南郡斋园林的景观风貌持续影响着后世的江南治所园林。  相似文献   

4.
山水城市是传承了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的城市范型,山水城市大尺度空间城市设计涉及地形地貌、山水形胜、人文文化、生态景观、河湖水文、空间形态和城市风貌等复杂系统,在城市设计实践中很难全盘把握。从数字化信息图谱视角,包括城市物理环境、山水格局、历史文脉、生境网络、空间形态、生态修复、空间特色,以及风貌意象在内的城市各系统的多源异构数据进行数字化集成及综合问题判定,并将这一数字化分析方法称为"江山八法"。在此基础上,选取杭州山水城市的核心线性要素——钱塘江两岸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城市的发展骨架中进行解析,结合多源大数据引领的数字化技术簇群,通过对钱塘江"大山水画卷"和"大人文画卷"的双重核心价值判定,以"江山八法"为代表的数字化景观提升关键技术的应用与反馈,以期为后续的山水城市设计等提供精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杨勇 《规划师》2023,(4):153-160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背景下,滨水地区更应把握生态优势,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应以生态建设为基底优化发展格局,充分释放发展动能。基于此,上海虹桥前湾地区依据生态特征及区位优势开展了“城水交融”的生态城市设计,以“五分水景五分城”的设计意向为指引,塑造因水成形的生态城市、向水而居的健康城市、因水而兴的多元城市,并通过构筑空间格局、强化风貌要素管控、营造健康宜居的魅力特色空间、打造创新多元的空间单元等手段,给出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城市设计前湾“答卷”。  相似文献   

6.
湖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理想山水的核心之物。以明清江南地区纸上园林中的湖石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园主、观游者等纸上园林作者对湖石园林环境描述的主位视角,从形貌特征、场景要素和空间图式三个方面提炼出明清江南文人在园记和园画中的集体湖石意象,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湖石景观在主观环境体验中的观、游和品题意趣,以便认知明清江南地区园林中湖石景观的物化之形和象外之意。  相似文献   

7.
刘韩昕  马宁 《南方建筑》2024,(4):106-114
为了揭示人地交互情境下城市滨水空间的恢复性效应差异及内在关联路径。以桂林山水城市景观风貌为研究对象,选取榕湖及叠彩山两岸的三处滨水公共空间为样本地,采用经典量表与皮质醇、睾酮生理数据相结合的恢复性效应多维测度方法,对不同行为模式在风景旷奥感知体验下的身心恢复性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发现:1)“旷如”感知有助于注意力恢复,而“奥如”感知则利于情绪恢复;2)私密性活动在生理及心理恢复表现上优于常态性活动;3)旷奥特征感知与特定行为交互影响人群的恢复性,研究得出的显著交互路径分别为:“旷如感知-私密性活动-恢复”路径和“旷奥均衡感知-常态性活动-恢复”路径。通过对滨水空间恢复性体验进行精准化路径评估,为面向高健康疗愈品质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场景营造提供要素导控依据。  相似文献   

8.
肖竞  吴国玉  吕妍  曹珂 《风景园林》2023,30(8):111-118
[目的]探索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的构成要素与识别、保护尺度,能为公共园林遗产的价值识别与保护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公共文化和城园统筹视角梳理城市历史公园的4项遗产价值(公共历史见证、公共关系建构、公共生活容载、公共审美育化)及遗产价值识别、保护的四重空间尺度(城区、地段、园区、园景);建构出以营城脉络梳理、单元协同分析、场所层积解译、风貌特征考据为识别手段和以关联遗产串联、公共空间组构、记忆场景活化、审美逻辑呈显为保护措施的城市历史公园遗产价值识别、保护方法。[结果]以重庆市北碚公园为证例,识别出:1)城区尺度公园不同时期见证的公共历史事件与关联遗产对象;2)地段尺度公园与周边邻近空间单元社会组织关系和空间结构特征的变化过程;3)园区尺度公园自身场所空间结构与历史场景记忆的演变过程;4)园景尺度公园不同时期的标志性景观要素及其风貌特征与审美逻辑。[结论]城市历史公园具有场所公域性和价值公共性,基于公共文化视角的历史公园遗产价值多尺度识别与统筹保护,有助于突破针对公园空间本体与园艺艺术价值研究的视野局限,从公园与城市整体关联的角度拓展其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活化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城市蓝绿空间的科学规划有利于缓减 城市热岛、降低能耗和增进城市人群健康。然 而,中国大城市滨水蓝绿空间冷岛效应却缺乏 较为深入的定量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以武汉、 南京和杭州三个水系发达城市为例,在借助多 源遥感和GIS空间数据计算三个中国城市地表 温度(LST)及冷岛强度基础上,采用基于机器 学习的决策树回归方法探究各滨水蓝绿空间形 态因子的对城市冷岛效应的影响程度和分布特 征,同时有效克服了传统线性回归模型在揭示 蓝绿空间众多影响因子交互作用方面的受限问 题。结果表明,武汉滨水蓝绿空间的强冷岛效 应区域位于东湖、汤逊湖等大型湖泊周边,南京 则为秦淮河南岸,杭州则为钱塘江中段南侧和 西湖南侧。决策树回归结果表明,不同城市起 主导作用的景观形态因子也存在差异,不同城 市的水域形态对城市热岛影响作用明显。在杭州和南京,水面率和绿地率为主导因子,杭州受其共同影响占72.9%,南京则为61.8%。在武汉, 水面率、水域形状指数为主导因子,受其共同影响占63.5%。研究结果可以为中国大城市滨水蓝 绿空间的科学规划及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园记包含了园林要素、空间构成、人文场景等丰富 信息,是研究唐代园林的珍贵材料。通过收集整理唐代园记, 解读时空信息及景观信息,研究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时空分布 关系。首先,将唐代园林景观印象分为5种景观单元类型,并 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其次,提出了4种地理空间推断方式和3 种时间定位方式解析园记时空信息;最后,采用核密度、方向 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唐代园林景观印象的空间关系与时空 演变。研究表明:唐代景观印象单元主要分布于“两京”“江 浙”和“永州”,类型以山水、植物、建筑为主。时空演变 上,前期集中分布于“两京”;中期以“两京”为主,“永 州”“江浙”为辅;后期转变为以“两京”“江浙”为核心的 两核多点的分布模式。随时间演进,分布中心向中国东南移 动,方向分布趋势也显著增强。证明了应用GIS对园林文献进 行空间分析的可行性,也为深入分析古代园林的地理空间分布 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江东大桥(钱江九桥)位于杭州市区的东北角,西起下沙,东接萧山,属城市快速路。桥址附近有钱江观潮,对桥梁景观要求较高。该处江面宽约2.1km,处于动力条件较为复杂的钱塘江河口段的中间。河床底面冲淤剧烈。跨江桥梁长约2253m,主桥结构为两座自锚式悬索桥和一座预应力混凝土刚构桥,江中非通航孔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通航孔自锚式悬索桥造型独特,寓意钱江帆影,其主跨260m,采用独柱桥塔、分离式钢箱加劲梁、空间缆索、边跨不设吊索,这种悬索桥型式在国内、外尚无先例。本文着重介绍了江东大桥的设计构思、施工特点。  相似文献   

12.
南京外秦淮河综合整治工程实施为沿岸地区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应,同时也促使了西岸地带高楼密集局面的形成。文章分析了此类现象,呼吁在规划上应预留适当空地,设置公园、广场,并退让河岸一定距离建造楼房,控制沿岸建筑高度,为秦淮河两岸打造均衡优美的景观空间,使之成为南京真正的内河。  相似文献   

13.
谭敏洁  郭巍  蒋鑫 《风景园林》2020,27(1):70-76
由流域水系冲击作用形成的河谷盆地往往具有较为封闭的地域环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将其转化为独特的乡土景观。以浙江省浦阳江中上游河谷盆地乡土景观为研究对象,依据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将研究区分为湖区和畈区2种景观类型,同时基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分别从自然基底、农田水利体系、聚落体系层面阐述2种景观类型的构成要素和空间格局特征,并通过典型的聚落样本进一步揭示了各系统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乡土景观格局与乡土景观过程的耦合关系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风景园林学科中,河流沿岸规划设计常较少考虑河道景观长时空维度下的演化过程,而对演化规律的认知能够使设计方案更具科学性。以英国塞文河凯尔苏斯河段流域为例,以综合元胞自动机模型及流体动力学模型的CAESAR-Lisflood平台为依托,进行弯曲型河流河道景观长时空维度上的演化预测、洪泛区洪水多情境变化分析及生态防洪措施治理数值模拟。研究发现凯尔苏斯村庄流域汇水量大,河流搬运能力强,河床随时间变化逐步抬高,易发生洪水灾害及河流改道现象,村庄处于高洪水风险中,设置丁坝的防洪综合效益最好。首次将CAESAR-Lisflood模型运用到风景园林学科,对于河道景观演化的模拟研究,创新性地提出能够使防洪措施更精确可控的设置,为规划方案的设置与比选提供新思路,以此指导河流沿岸绿地空间景观规划。  相似文献   

15.
城市河堤工程在发挥防洪功能的同时,往往造成滨河生态环境破坏、自然服务功能和空间活力丧失等多种问题。基于弹性防洪理念,这些单一功能的城市河堤在防洪效能、生态服务、环境品质和公共活力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提升潜力,已经成为现代城市更新的重点区域。城市河堤的多目标弹性景观修复可以运用软化、退让和复合3种主要策略,以实现防洪与景观的平衡。以四川省富顺沱江项目为例,根据现状情况、问题和修复目标,将项目中已建和规划河堤工程划分为4种形式,综合应用景观修复策略,对不同类型河堤提出相应的改造途径。最后,总结景观修复项目实施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提出适合中国城市河堤工程的弹性景观修复途径。  相似文献   

16.
杨伟昊  张卫 《中国园林》2023,39(10):138-144
唐长安城佛寺曾以优美的内部环境、平川式的寺院园林闻名于世,然而其实际景象已经在历史变迁中成为陈迹。以260篇唐长安城佛寺游览诗为研究材料,试图通过数字技术手段探究唐长安城佛寺景观意象、佛寺游憩活动内容及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唐长安城佛寺中的云霞、佛殿、树木、山体等风景最容易被文人所感知,唐长安城佛寺具备庄严的佛殿形象以及优美的山林风貌特点,营造出佛教崇尚的理想环境。佛寺包含了围绕佛寺入口、佛殿、内院、寺外产生的4类景观意象,以及文人常在佛寺中进行的5类游憩活动。依据佛寺景观意象、游憩活动特点,及其分别在城中的空间分布特点,所得结论可为地域佛寺艺术创作与博物馆主题陈列提供理论借鉴,为西安城中佛寺的景观更新及游憩活动安排提出相应建议。本研究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在对古诗文本中的景观信息进行量化分析以及空间分析中具有优势,对佛寺景观及文化塑造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罗曼  袁晓梅 《中国园林》2021,37(3):124-129
"钱塘潮"是举世闻名的壮观"涌潮"。通过文献研读,解析钱塘(杭州)"观潮"活动的赏景化发展,"观""听"交融的艺术化提炼,"听涛"主题的风景化形塑,以及"浙江观潮""浙江秋涛"到"六和听涛"的胜景品题确立过程,阐明"钱塘潮"如何由自然现象,逐步演化为名满天下的声景名胜。其承载的中国传统独特风景意识与听赏文化,对整体理解江涛海潮类声景名胜的形塑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为在自然环境与社会条件改变现状下,如何准确评估"六和听涛"等杭州西湖声景遗产的价值,并形成对应的保护策略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面对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及黄浦江、长江口三岛综合开发带来的历史机遇,吴淞口滨江景观带概念性规划通过总体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交通组织、景观结构等多方面的系统研究分析和科学规划设计,配合宝山现代化滨江新区的建设,使吴淞口将成为集航运景观、历史文化景观、绿色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滨水景观区。  相似文献   

19.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a traditional Korean village and its social hierarchy is analysed using a river engineering approach to determine the relevance of river flooding and examine how floods have transformed the landscape around the village. The subject focuses on the village of Hahoe, which was registered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 in August 2010 for its well-preserve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nd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 The village is located on a small plain surrounded by mountains and within a loop of the serpentine Nakdong River. As a riverside village surrounded by water on three sides, its development is assumed to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flooding, but no study has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village development and inund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