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面向公众健康的城市公园景观体验及游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筝  孟钰 《风景园林》2020,27(9):50-56
城市中的绿色开放空间,尤其是公园,是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为了解城市居民如何利用绿色开放空间满足自己的健康需求,选取了4个上海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全市性、区域性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调查了公园使用者的健康状况、景观体验需求和游憩行为,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公园使用者主要存在3方面健康问题;2)使用者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景观体验需求主要体现为自然和社会2方面;3)调查的绿色开放空间主要涉及四大类游憩活动。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居民对于景观体验自然度的需求更高;而且会更倾向于远离社交的低强度、自然游憩活动。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从公众健康的景观体验和游憩角度对公园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北京冬季开放性公园使用者游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竹院公园为调查对象,采用行为观测法对北京冬季开放性公园使用者游憩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老年人成为公园的使用主体;2)散步通行、文化娱乐、静态休闲和体育锻炼类活动成为公园内主要活动类型;3)在冬季,每天9:00为公园使用高峰;4)在高使用密度的场地中,以有林广场和滨水广场为主,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为其主导性活动 建议:1)研究和建设以中老年人为使用主体的城市公园绿地是老龄化社会必须解决的课题;2)基于使用者游憩行为特征而进行的空间组织是城市公园建设的要点,公园内各类广场的建设成为必要;3)公园内各类设施的数量和分布应与公园使用者分布密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采用行为观察法与比较法,调查分析了天津滨海新区街旁绿地夏季和冬季使用者的活动规律及空间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影响使用者分布的主要因素,为街旁绿地的空间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绿地可达性是反映绿地合理布局、公平使用的重要指标,提高绿地可达性有助于绿地的高质量发展。基于ArcGIS网络分析法,通过可达性指数和服务强度计算,分别从空间布局和居民使用的角度对云南省普洱市城市规划区游憩绿地进行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游憩绿地空间布局总体合理,供给总体满足居民需求;但还存在少部分居住区可达性较差,少部分游憩绿地过渡使用的情况。根据空间布局和供给水平分析结果,从绿地空间布局和品质2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指明今后绿地优化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6.
郑州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体系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波  赵锋  郭竹梅 《中国园林》2005,21(2):51-52
该项目以居民出行500m见绿地为命题,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绿地方案设计等各个层次探索大城市老城区居民游憩绿地的规划设计方法,以期提供具有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规划成果,有效地改善老城区市民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东湖绿道湖中道为对象,采用游憩行为观察法(SOPARC)分析游客游憩行为特征和绿道使用影响因素,运用核密度估算法(KDE)研究游客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绿道的使用对象非常广泛,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游客均具有较好的吸引力;2)绿道居民和游客出行陪伴状况及性别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社会交往需求成为绿道游客游憩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3)游客活动类型选择受年龄和活动强度的影响,青少年群体偏好活动水平较高的运动,年长的游客趋向于选择强度较低的活动;4)闲暇与否成为影响游客和居民出行的重要因素;5)游客空间分布特征表明,风光优美的自然景点、亲水平台、开阔广场、可达性高的驿站等是绿道的高使用密度空间。以此为基础,提出以游憩者行为特征与偏好为导向的城市公园规划管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上海市白领阶层游憩行为和休闲空间的选择及分析,探讨了游憩行为与空间选择之间关系的普遍特征,对城市休闲游憩空间进行整合建议,以期完善游憩空间设计及设施配置计划的执行及实施环节,指导城市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周菁  李迪华  张蕾 《中国园林》2006,22(8):51-55
游憩是现代城市生活中与工作同等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市民游憩的重要场所,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菏泽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通过构建城市游憩网络来解决规划与利用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探讨将各类游憩资源纳入城市游憩网络进行整体规划的方法与途径。城市游憩网络以市民的游憩需求与行为为依据,通过游憩结点与游憩廊道的空间均衡配置,来综合规划利用土地,从而提高城市生活的游憩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朴勋  宇娉  王茉 《建筑与文化》2021,(9):136-137
青岛作为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滨海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也与海洋有着密切的联系,文章以青岛滨海岸带不同形态的广场为调查对象,采用行为观察法,对秋季具有代表性的滨海广场使用者游憩行为进行观测研究,确定广场使用高峰期及主导活动类型等,确定广场高密度使用区域,将空间与行为对比分析,找出矛盾并提出相应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郭谦  杜宏武 《新建筑》2006,(6):68-72
住区休憩环境是住区建设的重要组威部分。随着房地产近年来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住区休憩环境不断趋于成熟,在公共休憩空间的营造、园林特色、建筑景观、会所等方面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同时其存在的几方面问题,如大盘问题、“豪华孤岛”现象、“贝尔高林”化、节能问题等均值得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在城市内大量存在,按照现行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中的规定,一般应作为防护绿地规划建设。但在现实中存在大量将其利用为游憩绿地使用的情况,其安全性受到公众质疑。利用电力行业和医学相关研究数据,对城市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游憩利用的安全性开展深入研究,综合得出将110和220kV高压输电走廊线下空间作为游憩绿地利用,其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并基于安全利用的前提,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提出了相关设计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高翅  徐桐 《中国园林》2020,36(7):54
为使风景园林评论更雄辩,需让评论建立在坚实的证据之上。引入现代口述史作为风景园林评论的一项重要证据,并提出风景园林四重证据法,即让文献资料、影像资料、调研数据和口述史资料相互印证补充。现代口述史既指记录和保存口述内容的方法,也指该过程的产物。区别于传统口述史,其因严谨的操作规范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运用方法分为收集式运用和验证式运用2种。收集式运用是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基本运用;验证式运用是创造性运用。2种方法可以分别或结合使用。最后强调通过严守操作规范、减少听者设计、提前策划倾听和保持评论距离来保证现代口述史在风景园林评论中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在21世纪初开始建设郊野公园,其建设在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还对平原地区游憩体系实现补充。选取北京40个典型的郊野公园,运用腾讯出行大数据结合现场调研,使用核密度、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不同公园的使用差异,理清不同因素对郊野公园使用的影响。研究表明:1)郊野公园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异,所有郊野公园周末的人流量都大于工作日人流量。2)使用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由单核聚集向双核聚集扩散。3)影响郊野公园游人空间分布的3个外部因素中,按影响强弱排序为商业设施人口密度交通便利度。4)公园内部因素中,公园游憩设施、服务设施质量及道路总长度对其使用影响显著,但各因素对不同规模的公园影响程度不同。研究将会为郊野公园规划和建设提供重要建议:1)构建郊野公园绿色综合体。2)着力推动部分郊野公园的城市公园化建设提升。3)构建以提升游憩服务为目标的郊野公园分类建设标准。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视觉技术在工程工业和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尚未深入城市设计领域。其精准监测的优势既能避免人眼观察的偏差,又不会像便携式测试仪器一样对被测试者造成心理困扰而导致实验误差。城市街道空间承载着市民丰富的日常生活,是研究行为—空间关联的绝佳场所。将计算机视觉技术引入城市街道空间研究是一项新的尝试。不同于传统的肉眼观察感知或单张图片分析的方法,该技术意在通过对连续的摄录视频进行帧间差值分析以得出精确的行为—空间关联图像,准确客观地分析并还原人群的空间行为模式,进而从人群空间行为的层面指导城市街道空间设计,推动城市公共空间精准化设计与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张瑛  燕颖翀 《城市建筑》2013,(24):208-208,225
本文以2014青岛世园会童梦园为例,通过阐述运用故事情节、情境再现的方式,展开园区空间布局的设计思路。通过对故事场景中的尺度、色彩、地形、植物、铺装、水体、器械等要素进行分析,归纳适宜儿童的活动场所应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全景绿视率自动识别和计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炜  周昱杏  杨梦琪 《风景园林》2019,26(10):89-94
绿视率是用于绿色空间感知的直观评价标准,传统研究的绿视率多基于平面影像进行计算,不能完全反映三维空间中人对绿量的主观感受。基于全景影像,提出全景绿视率的概念,通过全景相机获取球面全景照片,将等距圆柱投影转换为等积圆柱投影,利用基于语义分割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自动识别植被区域面积以实现全景绿视率自动化识别和计量。通过比较5项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绿视率的识别效果,显示出Dilated ResNet-105神经网络模型具有最高的识别准确度。以武汉市武昌区紫阳公园为例,对各级园路和广场的全景绿视率进行计算和分析。将卷积神经网络的识别结果同人工判别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使用Dilated ResNet-105卷积神经网络对绿植范围识别的平均交并比(mIoU)为62.53%,与人工识别的平均差异为9.17%。全景绿视率自动识别和计算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实现客观准确、快速便捷的绿视率测量评估。  相似文献   

18.
金云峰  李涛  王淳淳  沈洁 《风景园林》2018,25(12):81-86
分形理论是研究复杂巨系统典型形态特征的前沿理论,采用分形理论衍生的聚集维量化模型和形态维量化模型对上海游憩绿地系统进行演化特征的时空分析,基于演化特征和相关规划提出游憩绿地系统布局分形耦合重构的优化方案:8中心5级分形的结构布局优化和大尺度郊野公园的形态布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测算出的演化特征结果更为符合实际情况,优化方案能进一步促成系统结构形态的分类分级演化、增强系统形态稳定性能、普遍提升服务水平并缩小空间差异,可被有效地用于城乡范畴下的游憩绿地系统规划中。  相似文献   

19.
特大城市公园出行可持续性调研——上海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的绿地系统建设在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巾获得迅速发展,但其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成效有待进一步评价研究.针对当前中国特大城市面临的日益严峻的交通问题,通过对上海公园绿地建设发展过程的总结回顾,探讨其快速城市化导致的城市公园绿地的系统重构特征;并通过调研11处样本公园的游人出行方式,探讨这种重构对于居民游憩出行方式选择的实际影响,以评价当前中国特大城市的绿地建设模式是否有助于发展其城市交通的可持续性,从而指导其进一步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20.
社会分层和空间异质性加剧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公园 游憩服务的公平性问题日益凸显,探究弱势群体的公园绿地潜 在供给和实际游憩服务获得的差异仍是一项重要任务。选择中 国武汉市24个具有明显社会层级和空间异质性的小区,从居住 区和个人2个尺度研究了不同弱势群体获得公园绿地潜在供给 和实际服务的公平性差异,并分析了2个尺度中弱势因素对获 得游憩服务的交互影响,以及影响游憩服务获得的主要因素。 结果显示,老旧小区的公园绿地潜在供给以及实际游憩服务与 新小区没有显著差异,但生理弱势是影响居民获得游憩服务差 异的主要因子,而不同尺度的非生理弱势因素交互则会明显削 弱居民可获得的单次游憩服务量。此外,居住区尺度小区周边 设施对居民可获得的公园游憩服务的影响大于小区内部条件和 居民个人社会经济特征。研究结果明确了城市建成环境对不同 弱势群体获得公园游憩服务的公平性影响差异,对快速城市化 地区弱势群体公平获得公园游憩服务的改善具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