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市综合公园是城市人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城市公园与居民的关系,在满足公园服务功能的同时保障公园自身的良性环境,是当今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上海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轨迹数据和补充问卷调研分析了游客游憩偏好。结果显示,受景观资源不均衡分布的影响,游览路径表现出主路聚集、区域分散的现象;停留空间与游客需求相关,其中老年、中青年和家庭3类典型游客的主要停留节点分别是休憩服务设施、公园植物景点和游乐活动场所。针对环湖区域游客集中的问题,从亲水因素的角度开展分析,发现景观和设施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游客对空间亲水性的依赖差异。结合游客群体的游憩偏好特征,重点针对老年和中青年游客提出了公园管理和场地更新建议,助力解决临水区域游客压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的身体及心理机能下降,社会参与感较弱,但普遍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我们应当鼓励老年人到户外去活动。适合老年人活动的户外活动空间,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居住于城市公园附近社区的老年人有更便利的条件进行户外活动,但这些老年人未必选择城市公园作为活动场地,目前研究文献对选择在社区内部进行户外活动的老年人缺少研究。在老龄化背景下,文章以河南赵河公园为例,调研了周边三个居住社区的老年人户外活动规律和环境需求,分析了城市公园对老年人社区户外活动的影响,对比了社区的户外活动环境。研究发现高龄、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倾向于选择社区内部的活动场地;老年人在城市公园的活动与其在社区内的户外活动相互促进。老年人认为社区公共活动空间被侵占,休憩场地不足,照明设施不足,缺少公共卫生间,希望增加文化室和健身设施。  相似文献   

3.
城市公园及城郊公园的节点设计是个模糊的内容,我国各城市及城郊公园的规划设计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城市原有景物资源的破坏。如何保护城市不多的资源,在节点的尺度上来达到吸引游人的作用?哪些重点是设计城市或城郊公园需要考虑的?文章结合实际案例,并对自身于澳洲墨尔本周边城郊公园的实际调研及国内现状问题的分析,根据调研分析的城市公园及城郊公园的实际情况,从休憩设施、商业设施、垃圾处理设施、运动设施、停车场地、雕塑小品、等节点对公园的影响,分析城市公园及城郊公园在规划中的节点设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公园服务设施直接影响着游人的游憩体验质量,是公园规划设计和建设的关键因素。以贵阳市黔灵山公园为研究对象,在实地体验观察和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方法,探讨公园服务设施对游人在公园内游憩休闲使用的重要度,以及游人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的满意度。结果表明:1)公园服务设施的8个类别维度对游客影响的重要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卫生设施信息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交通设施休憩设施科普宣教设施商业设施;2)游客对公园服务设施使用后满意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安全设施信息设施商业设施交通设施科普宣教设施管理服务设施休憩设施卫生设施。各维度在观测上的数值差异反映了游客在公园内进行游玩时更注重体验设施的存在度和使用感。  相似文献   

5.
公园活力是衡量其空间形态和价值的首要目标,而公园游客的日常游憩活动则是公园活力的源泉,本研究运用手机信令数据、网络地图开放数据等多源数据对北京市延庆区城市公园游客的游憩活动进行了全面分析,探究公园游客在工作日、周末和节假日不同日期类型、不同年龄段、不同时段的游憩特征,总结了以公园为主体和以游客为主体的供需关系之间的空间分布特征,归纳总结出从宏观到微观层面可能对公园活力产生影响的各类因素,形成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运用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公园活力的具体指标,针对性地提出建成公园的改造优化建议,提高公园活力,推动城市公园体系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传统公园评价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单个公园使用满意度方面,存在问卷样本量小、采集时间较集中等缺陷。大数据相关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公园系统评价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对社交媒体数据的文本分析,研究对比广州市 50 个公园的评价结果,同时探究公园评价与人口统计学特征、地理区位、评价时间以及公园属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 1)公园正面评价主要集中在免费设施、环境和特色等方面,而负面评价多集中于公园卫生、交通成本、停车等管理服务方面,广州公园的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升。 2)女性较男性更关注公园能否满足其对社交场所的需求,本地游客较外地游客更关注公园本身的服务质量而非公园的外部属性。 3)基干公园应更侧重其可达性和基本的服务功能,承担大众日常活动;特色公园应更注重满足特定人群的需求及特色打造;自然公园应更关注公园生态质量并能够承担需要较大场地的活动。 4) 2010—2018 年,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园特色的打造,在公园中的活动类型也越来越多样,现代公园建设更应着力于文化服务质量的提升。研究突破传统公园研究方法的局限,将大数据的手段运用到多个公园的整体评价当中,有助于建立更普适、更有针对性的公园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户外活动需求日益增长, 出现了在城市公园中开展露营活动的新现象,因此有必要探讨 城市公园如何更好地支撑露营活动的开展。从游客满意度视角 出发,通过构建城市公园露营满意度指标体系,基于在广州部 分城市公园获取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IPA-Kano模型对城市 公园承载露营活动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基本型要素 包括从公园入口到露营点的方便程度、随身财物的安全、消防 安全、疫情防控措施、露营区域的空间充足程度、露营区域的 私密性/嘈杂程度、露营区域的树荫、开放区域大小和草坪的 保养维护水平,是最需要改善的要素;关键性绩效型要素包括 停车方便程度和蛇虫叮咬,是第二优先级的待改善要素;不同 要素的露营满意度在不同类型公园间存在差异。旨在提高城市 公园满足居民露营需求的能力,以期为城市公园绿地的开放共 享方式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健康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人们对健康问题也日益重视。体育公园能够同时满足人们对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的需求以及对公园的需求,已成为我国城市公园绿地建设的新热点。以郑州市10个体育公园为例,从健康城市的视角研究其规划特征及使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市民对体育公园的使用受设施种类、活动类型、绿地比例、交通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建设促进健康的城市公园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园是城市居民进行休闲娱乐、放松游憩的重要场所。城市公园对于促进居民身体健康以及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人民群众对于城市公园等设施的需求也大幅上升。可达性是从一处到另外一处的困难程度,它代表的是人在某空间距离中移动要克服的阻力大小,多用来判断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等是否有合理有效的布局。实际上,公园的可达性就是判断公园服务范围大小,现有公园功能能否满足居民需求,能否在较短时间、路程内便捷地进入公园。  相似文献   

10.
北京冬季开放性公园使用者游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紫竹院公园为调查对象,采用行为观测法对北京冬季开放性公园使用者游憩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老年人成为公园的使用主体;2)散步通行、文化娱乐、静态休闲和体育锻炼类活动成为公园内主要活动类型;3)在冬季,每天9:00为公园使用高峰;4)在高使用密度的场地中,以有林广场和滨水广场为主,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为其主导性活动 建议:1)研究和建设以中老年人为使用主体的城市公园绿地是老龄化社会必须解决的课题;2)基于使用者游憩行为特征而进行的空间组织是城市公园建设的要点,公园内各类广场的建设成为必要;3)公园内各类设施的数量和分布应与公园使用者分布密度相适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内地与香港公共开放空间游憩规划标准的最主要差异在于游憩设施分类系统及其配置指标,内地《公园设计规范》关于游憩设施分类标准相对较粗,只有人均公园陆地面积、不同陆地面积的公园设施类型用地比例以及停车位3项定量指标,这些指标主要是公园设施大类上的配置要求,缺少对游憩设施类型及人均用地和类型指标等细致、具体的规定,未对不同规模公园的游憩设施类型配置差异进行规定。现有指标主要源自经验的总结,在公园游憩设施类型与居民游憩需求对应关系上缺少具体、科学的配置方法,特别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体育运动需求,而香港的公园设计标准在地域性、安全性等方面更加详尽,增加了设计风格和针对特殊人群如残障人士的设计要求。适应需求、分类设置、复合使用、已建公园和新建公园区别对待等是对上海公园体育设施配置的主要启发。  相似文献   

12.
公共健康和福祉视角下英国城市公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健康和福祉作为社会发展所追求的目标之一,其内涵随时代而改变,推动了城市公园的发展。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英国城市公园规划设计与公共健康主题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根据其所处的社会与政治经济背景及卫生条件,将民众的健康诉求内涵归纳为六个阶段:预防传染疫病,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关注休闲运动,寻求社会融合与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构建社会与生态系统共同健康。城市公园随之经历了"隔离效应"选址、风廊道建构、运动设施增设、交往空间系统建立、目标人群空间细化、公园生境体系建设的演化。由此可见,公共健康和福祉视角下英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呈现出了从建立城市公园到构建公园城市,从关注个体生理健康到追求个体、社会及生态系统深层健康,从"泛健康"到细分目标人群的发展趋势。本文旨在总结英国的经验,探求"健康中国"背景下我国的城市公园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13.
刘骏  蓝梦雪 《风景园林》2021,28(1):104-111
社区体育公园建设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山地城市特殊的用地条件对发挥社区体育公园效益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准确认识用地条件的特殊性,理清其与市民使用特征之间的耦合关系,能有效指导和快速推进实践,实现以人为核心、塑造特色的城市建设目标。以近2年重庆市建设并投入使用的24个社区体育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结构性观察、问卷调查以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得到研究结果:1)重庆市社区体育公园用地具有可达性较高、规模整体偏小、平面形状不规则、空间形态丰富多变等特征;2)使用人群覆盖广、山地活动少、使用频率和满意度高;3)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山地地形可成为活动设置的有利因素。同时,提出山地城市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可推广借鉴的结论:1)针对用地条件特殊性,以科学性评价保障公园场地选择的合理性;2)遵循低影响建设策略,以活动契合用地条件实现建设与保护的双赢;3)突破场地条件限制,以空间复合使用达成品质提升的规划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4.
The improvement of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can guarantee the recreational opportunities and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user groups, especially the vulnerable ones, and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justice of urban green landscape. The research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o park users’ perception and evaluation on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Through the three-level data coding and analysis, a model consisting of eight main categories (i.e. site conditions, site usage, independent mobility, supply-demand matching capacity of space and facilities, interference and limitation of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posi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 broad social participation, and place identity) which cover 30 influencing factors to individuals’ perception of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is established. The model shows that park users evaluate the inclusiveness of urban parks upon their observation of site conditions and usage, and their own recreational experience; while the latter is affected by both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related to passive exclusion and active exclusion,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design exclusion. The disparity of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urban parks would lead to users’ different emotions and feelings about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The model helps clarify the path and key factors of inclusiveness evaluation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justice.  相似文献   

15.
城市公园场地与设施配置能直接影响使用者的 游憩活动与游憩体验。选取上海市15座社区公园与综合公 园,利用针对公园20种场地与设施的41个具体指标,邀请 1 404位使用者就这些指标的满意度进行打分。基于公园的 CAD测绘图与现场调研,定量测量公园的场地与设施特征, 生成绝对值和相对值指标,如园路总长度、园路长度与公园面 积比、水体总面积,以及水体面积与公园面积比等。利用线性 回归方程分析使用者对场地与设施数量的满意度与上述绝对值 和相对值指标的关系。最后,对于存在线性关系的指标,找出 当使用者满意时(y=4)公园场地与设施的配置指标,以期为城 市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历史名园提供的社会服务功能是否能够满足现代游客的使用需求,成为历史名园保护与利用研究的重要问题.从大数据多样本的视角,借助网络文本分析,通过7个知名旅游网站获取1541条有效评论的情感分布、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以及分类词频分析,研究了福州西湖公园的游客偏好.结果表明:历史名园的旧时胜景对现代游客仍然具有较高的吸引力;相较...  相似文献   

17.
借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改扩建项目,深入探索以动物为主题的城市游憩空间设计过程,研究以保护动物自然行为为核心、以提升游憩体验度为目标的设计原则,旨在从规划设计层面形成可参考的同类动物主题公园的设计依据。从现有的游憩空间理论入手,将设计内容解构为空间基底、观赏方式、馆舍布局及游线设计4个层面,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场景构建等方法,以游憩空间理论为基础,基于动物的自然生境和行为需求,以拟达到的游憩体验为目标,构建符合动物生境和游客需求的主题游览场景。经过项目实践,改扩建后的大熊猫基地不仅尊重了动物的自然行为,而且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得到了动物保护专家和公园运营部门的认可。基于研究成果,形成理论研究框架,以期为同类动物主题公园及其他类型主题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