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Planning》2014,(2):144-145
《史记》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不仅饱读各种文献史料,而且游览过华夏各地。故《史记》的写作来源不仅仅局限于文献,还有很多是太史公在各地考察时所采纳到的传说和当地民众的口述内容。本文对《史记》的口述史部分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论司马迁的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多年来,人们对《史记》及其作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本在众家研究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翔实的资料与大量的证据,运用艺理论及心理学、美学原理,从五个方面系统剖析和评价了司马迁的人格魅力。过去仅把他作为史学家和学家看待是不够的,他还量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以丰富深遂的思想,精深广博的知识,独到高超的笔法,才完成这一开创性的巨。因此,本是对《史记》研究的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24)
司马迁不仅是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从真正意义上研究汉赋的第一人。他发表了最早的汉赋评论,他认为辞、赋无别,汉赋直承楚辞而来。他十分强调汉赋的社会作用和讽谏功能,批评汉赋的夸张虚构与华丽辞藻,并最早对汉赋具体作品进行了评点与解析。他的汉赋理论在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3,(10)
在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众多的因素影响并推动着这部伟大著作的产生。他的家族文化背景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史官情愫,当时的社会文化给他提供了创作的文化便利,多年的游历经历也让他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通过对司马迁的的家庭文化背景、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司马迁的游历经历这三个方面的探究来分析《史记》创作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5.
董哲 《新建筑》2022,(2):4-7
近一二十年,口述访谈逐渐成为建筑史学者广泛采用的一门研究方法,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也即将召开第五届会议。文章是对历次研讨会的学术召集人赖德霖教授的访谈。内容涉及第一届研讨会的缘起和组织,赖教授关于口述访谈的经验、技巧、案例的介绍,以及他对口述史研究的理论内涵、发展机制、未来议题的思考。借此记录当代中国建筑口述史学的历史,尝试以史学史视角促进建筑口述史学的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10)
"侠义"是一种精神追求,也是一种信仰,它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激情。古往今来,凡青史留名的侠士无不具有崇高的德行:以身作则,讲求诚信,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正是他们的这些优秀品质让他们的侠义精神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5):42-43
《抗战老兵口述历史》是刘玉继《烽火青山》之后的第二部关于抗战老兵的口述历史。该作品既揭示了24位抗战老兵抗战前后最真实的生活与生存状态,如实地再现了抗战老兵被压抑的沉重的肉身,也真实地展现了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刻,中华民族和人民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质。刘玉的这种创作,还原了抗日战争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是纪念抗战胜利最有力度和最有深度的姿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7)
鉴于张学良特殊的历史地位和传奇经历,其口述历史备受关注。张学良的口述历史是一个体系,对研究张学良的生平和中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在分析《张学良口述历史》中张学良口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张对西安事变等历史内幕的回避,探讨口述历史中口述者回避部分关键话题的困局,分析口述者回避的原因,归类回避的话题,并从采访者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赵琳  黄环宇 《新建筑》2023,(2):86-90
以第四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对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近二十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基于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建构了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口述史、乡土建筑口述史和口述史方法应用的论述框架,并简述其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对口述史在两种不同倾向建筑史研究中的发展情况、各自的特点及整体方法应用上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后续该方法在建筑学中的研究提供思路启发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3):5-6
作为《史记》重要体例、重头内容的纪、传,是从属于记史任务的。司马迁赋予纪传以鲜明的史性品格,完成了传统"传"类文章的一次升级、再造,促进了史性传记的诞生,为我们今天写作和光大史性传记提供了非常宝贵的鉴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