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14,(8)
由于农村小学生受到环境的限制,小学生的性格孤僻、自卑,再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学校德育工作的滞后,使德育工作无法科学有效地开展。小学生需要在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在教师和家长的教导下,以尊重学生主体为前提,理论联系实际,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增加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在学校和班级内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实施规则教育。教师要坚持教育原则,发挥教师角色的转变。家庭教育中,要促进其"知"、"情"、"信"、"义"、"行"五个环节的开展。学校要联系家长和社会构建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德育工作的实施、监督和评价等环节公平、有效的开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之一。众所周知,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仅仅要依靠学校教育,还要依靠家庭教育。唯有家庭与学校携手,家长与教师并肩才能促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通过实施家校共育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紧紧围绕"唤醒意识、畅通渠道以及搭建平台"三个方面展开浅显论述。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
新课程改革以来,"以生为本"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家校共育"也是未来学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家长要转变角色,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成才创造和谐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平台,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古代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要做好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就要让家长对学校的办学满意,对教师满意,把家长当朋友,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提供给家长具体的方法指导。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合力,为学生的成功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6)
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家庭教育,它对儿童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鉴于此,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的双向合作关系",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优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达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让孩子在和谐的教育中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6)
家庭教育是促进中学生个性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奠基石,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班主任作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承担着联系家长和学校的重要使命,通过对本地学生、家长的调查研究,发现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由于家长文化程度、职业性质、家庭结构等的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方式也会存在不同,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也存在不同,而通过对班主任作用于家庭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班主任作用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3)
德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作为一名初中班主任,要善于在班级管理中做好德育工作,要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去实施德育工作,以"爱"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充分运用"爱"的效应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
<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家长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一直致力于开展让教师、家长、学生乐于接受的多种家校共育活动,其中"亲子共读"就是一种有效的共育形式。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家校之间的良性互动。我们在探索亲子共读的过程中,逐渐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工作,同时对小学生来说也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那么学校的教师和班主任作为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育者,就需要起到教育的义务,教师要起到教师的典范作用,积极地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9)
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初中生、高中生,学生的教育永远都是家校共担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因此,无论是初中班主任还是各科老师,都要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和学科情况,指导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做好家庭教育,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更好地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