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5 毫秒
1.
文章以沿黄河南岸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应用RS和GIS技术,对研究区域Landsat Oli 8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景观安全为出发点,构建景观流运行阻力面,采用累积耗费距离模型,研究区域景观结构与生态功能,提取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要素,最后提出连通生态廊道、加强生态节点功能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案,为区域生态空间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运城市位于黄河中下游三省交界处,其景观要 素成分复杂,对运城景观生态网络斑块与廊道的研究有利于黄河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保护。基于形态空间格局理论(MSPA)确定连 通性强的核心斑块,识别核心生态源地,以最小累计阻力模型 (MCR)为基础,叠加7种阻力因子构建综合阻力面,根据重力模 型划分生态廊道等级。以基于电路理论(CIRCUIT)的Linkage Mapper工具识别生态夹点和障碍点作为生态节点,综合构建源 地(面)-廊道(线)-节点(点)的运城市景观生态网络。结果表明: 1)运城市核心生态源地有9处,综合重力模型和实际建设需求划 分13条重要生态廊道和10条一般生态廊道,识别出关键生态节点 17个,一般生态节点34个;2)现有重要生态廊道集中于运城南 部,南北方向生态联系较弱,可优先加强贯穿稷山县、新绛县、 闻喜县的重要生态廊道建设;3)MSPA模型与电路理论的综合运 用可提升景观生态网络构建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有利于确定生态 修复关键区域,为生态修复项目的布局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龙彬  赵耀 《南方建筑》2022,(5):35-44
借助GIS空间技术手段,运用景观因子的定性分析和量化的系统聚类分析相结合,以云南省腾冲市传统村落为例,通过分层级方式探讨区域视角下村落景观特征及其演变的研究方法。结果表明:(1)村落景观特征可从全境尺度和聚落尺度两个层级入手,不同层级具有不同景观构成要素、形态与特征;(2)腾冲区域村落景观可划分为6个一级景观单元和13个二级景观单元;(3)腾冲村落景观存在区域相似性和渐变性,核心区与边缘区、坝区与山区存在明显差异性;(4)现有村落景观格局受到地理环境与交通线路、边疆治理与移民宽乡、民族迁徙与文化涵化、宗族社会与宗教民俗等共同作用。同时,为腾冲区域传统村落的整体连片保护提供研究支撑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作为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是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景观生态学"过程-格局-功能"研究框架,将生态结构系统、生态过程完整、生态功能稳定作为生态服务高效的目标导向,构建了"源地识别-廊道优化-节点选取-网络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生态网络构建途径。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支持下,对泰山区域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等模型方法,识别与优化了泰山区域的生态源地和生态廊道,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泰山区域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5.
李晖  王聪聪  许庆  汪俊志  黄伊琳  刘彦 《园林》2022,(12):19-27
区域生态—文化网络构建有助于生态环境和生态过程完整性的保护,连续并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文化遗产资源的基底,对保护遗产廊道区域生态环境及沿线的历史传统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通过适宜性分析方法并运用最小累计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空间结构及层次,确定“源”和阻力面,运用GIS的成本加权距离模块,分析其空间的通达性及适宜性,构建生态网络并运用网络分析方法,把廊道网络抽象成节点和廊道连接而成的网络。运用生态学中的斑块—基质—廊道的原理及α、β、γ,三个结构指数对网络进行对比分析,构建优化的生态—文化复合型遗产廊道网络。研究表明:单纯依托物质文化遗产或者选取自然要素而构建的遗产廊道网络会导致连通性不高,或连通性较高但回路较少等网络连通性问题。基于生态—文化廊道网络的评价分析可知,双要素廊道网络优于单个要素的廊道网络,具有网络连线数量较多、连接性较好,节点之间彼此形成了一个较稠密的通道网络等优势,能够促进遗产廊道网络的构建并有利于遗产的保护。有助于实现遗产廊道文化遗产、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目标,并为今后类似大型生态—文化网络构建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绿地生态网络的研究现状入手,梳理近年来生态源地识别,生态网络构建、评价及优化的常用方法,发现现状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存在源地提取主观性较强、忽略结构性景观要素、连通性的分析方法存在局限性、阻力面构建依据不够科学等问题。而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MSPA)和最小路径法的生态网络构建框架综合了现有结构性景观要素识别、连通性分析以及潜在廊道网络构建等方法,以连通性水平作为网络构建的主要依据,为景观格局分析、生态源地的识别与结构性廊道的提取、斑块廊道重要性的定量分析及阻力面构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MSPA的生态规划的研究方向,包括MSPA对于尺度敏感性问题的研究、边缘宽度值的设定对于不同物种生态规划的意义、基于MSPA和连通性分析的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评估及基于MSPA的生态网络规划对于不同绿地类型生态建设的差异性指导及可操作性探讨,为基于MSPA的生态网络规划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城市扩张造成秦岭北麓生态交错带环境发生显著退化,如何针对生态交错带特征开展区域生态修复,成为亟待研究的规划技术问题。文章借鉴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一般方法,结合秦岭北麓人工自然交错带、山地平原过渡带的生态特殊性分析,选择西安市鄠邑区为对象开展研究,提出适宜人工自然交错带的景观格局分析4步骤,包括:生态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生态廊道识别、交错带景观资源整合,并基于此提出了秦岭北麓生态交错带修复的基本思路与分区策略。  相似文献   

8.
张斌 《南方建筑》2018,(3):66-70
基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解读了乡村景观生产、生态、环境、识别和遗产等多元价值。分析认为,现行乡村保护对景观价值的选择性忽视、保护与规划脱节等问题,构成了乡村景观管护的难点。进而提出由国家自然资源部主导,以保护景观的重要特征为目标,建立国土(区域)尺度、县域尺度和村落(群)的多层级管护体系。该体系借鉴欧洲景观特征评估方法,分层级实现景观特征类型识别、类型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可为乡村景观的跨区域管护协同、县域管护与产业发展协同、村落(群)整体管护提供理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对大运河文化和生态进行全面保护。南旺分水枢纽为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的关键工程,蕴含了大运河重要的传统水利生态智慧。本研究将“适地性”与“共生性”生态智慧同绿色基础设施构建原则和构成要素进行融合,提出了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构建途径。识别了京杭大运河南旺分水枢纽区域生态要素和遗产要素,以及潜在的生态廊道,构建了“一核一带,六廊多节点”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格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安全和遗产保护导向下的区域绿色基础设施优化策略,以期为京杭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自然资源内涵从传统的空间系统扩展到生态系统,强调其内在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和关联性。在厘清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要素之间内在关系和生态过程的基础上,以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例,将区域生态修复工程与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相结合,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空间分析技术支持下,构建了水源涵养、地质灾害防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MSPA),识别泰山区域潜在的重要生态廊道,构建了"一核三心一轴一带多节点"的泰山区域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11.
南疆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是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印迹层积叠加的产物,拥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和人居空间符号特征.以"景观-基因"的异变辨识视角探析传统村落千百年来有序传承的深层基因内核,不仅有利于揭示地域聚居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更可使现今的乡村振兴保护开发工作对地域特色基因的保持有相互印证参考之利.尝试引用文化地理学领域的...  相似文献   

12.
曹子旭  马明 《中国园林》2023,39(3):72-77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的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方法,解译出“逐水草居、农牧结合、聚散有致、内生植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共融开放、热情豪迈”八大景观基因。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景观感知3个维度总结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系统性、景观过程的历史演化性、景观感知的民族融合性。拓展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辨析和传承保护的理论视野,为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3.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佛山古村八景的“地域 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究古村落地域性的传统文化景观基因及其内生机制对于推进古村落的有效保护与活化意义重大。集佛山14个古村"八景"文本,引入文化生态学理论和"四层一体"的古村落分析方法,透过景观元素的析取与分析发现:"八景"集合是一个完整的地域性文化生态系统,既表征了地域性文化基因,又自成体系,且与环境"互适"发展。这启示我们:古村落的保护当以整体性为原则,其活化实践当兼顾自然生态、乡村产业、村民组织与乡村文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官紫玲  陈顺和 《中国园林》2020,36(2):96-100
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景观安全格局理论和空间阻力模型分析方法,以福建永泰为例,针对乡土文化遗产体验进行景观资源适宜性评价,同时建立低、中、高3个级别的景观安全格局水平。结果表明:乡土文化遗产体验适宜性水平较高,低中等安全格局水平所占比例高达81.11%。为此,提出构建永泰乡土遗产廊道、形成乡土遗产景观网络与全域旅游开发利用的具体建议措施,旨在加强乡土文化安全与景观遗产的整体保护,促进全域旅游开发保护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张继力  赵烨  高翅 《风景园林》2023,30(2):123-130
【目的】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乡村发展的重要依据,目前村庄规划存在规划理念、方法不完善等问题。以风景特质识别为理论和方法体系,探索有利于村庄分类指导目标的乡村风景特质识别方法。【方法】以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为例,即通过系统分类,对不同乡村区域村庄提供规划设计引导。适应性调整了乡村风景特质识别的3步程序:风景特质图谱绘制、风景特质图谱信息分析、乡村风景保护利用对策制定。绘制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形成了晋源区乡村风景特质图谱,并以风景特质区域为分类依据提出了晋源区乡村保护及利用建议。【结论】乡村风景特质识别对乡村的分类指导、开发强度、保护利用模式等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在后续研究中,相关理论及技术方法等仍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6.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香格里拉地区因其千姿百态、民族各异的传统村落而成为村落文化景观富集区,但目前的规划重物质而轻文化。总结传统村落的研究现状及问题,分析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论述"场景·人物·精神"三者的辩证关系,提出从文化景观视角进行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研究。以小街子村为例,说明场景、人物、精神这3个要素在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系统中的协同作用和统一关系,得出以下结论:避免仅关注村落"场景"而忽视"人物"和"精神信仰",注重文化景观系统及节点要素的梳理和维护,保护历史文化要素空间,审视"外力",守住场所精神,建构出"文化-空间-时间"的村落文化景观多维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今雾霾日益恶化的情况下,江南传统村落的保护及发展,不仅需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需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针对江南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融入区域环境的生态引领思路",协同区域环境簇群式生长;提出"构建山水村融的生态网架"作为宏观调控传统村落生态格局。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借鉴,并根据江南传统村落水网丰富的特点提出"弹性化的海绵村落生态网架"构思,构筑传统村落生态保护的具体措施,为指导江南传统村落生态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传统乡村聚落景观保护与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荣 《山西建筑》2007,33(31):43-45
通过对传统乡村聚落景观构成基本要素的分析,提出保护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的基本原则,进而探讨了传统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的研究思路,从而保护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9.
戴彦  张辉 《室内设计》2013,28(5):61-65
山地历史文化村镇是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种重要类型,既具有显性的历史文化属性,又具有隐性的生态属性。对其文化保护理应兼顾生态关注,这既体现了对此类遗产构成中原有生态关系的承认与尊重,又强调了生态保护在遗产保护中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基于与历史环境的关联,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生态问题有其特殊性和研究重点。结合巴渝地区情况,归纳了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的生态特点。揭示了当前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确定生态保护目标的基础上,着重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生态景观风貌重塑两个层面研究历史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问题,提出保护的总体策略与技术框架。凝练解决山地历史文化村镇生态问题的技术要点,探索山地生态视野下的保护模式,丰富当前山地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