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2)
教师微观层面上的身份认同往往是通过教师叙述的方式呈现出来的,因此教师生活史是认识教师如何进行身份选择、建构和认同的理想方式之一。本文用生活史方法对数十名教师访谈后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教师的生活故事和叙事来展现教师的身份选择、建构和认同,即痛苦的朝圣者、从容的观光者、迷茫的流浪者和冷眼的叛逆者。  相似文献   

2.
王云 《福建建材》2011,(8):117-118,110
本文以身份认同为视角,对中职教师道德发展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审视分析,从理论上对中职教师道德发展的身份认同进行了简单阐释.从实践上回答了身份认同是中职教师道德发展的自主建构,并指出了中职教师道德发展的路向。  相似文献   

3.
受限于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转化能力趋弱的现实,当代青年群体在大城市边缘地区大量集聚,日常生活中面临着空间的割裂和身份认同的矛盾。文章以南京市栖霞区马群街道为例,探究青年人日常生活中,在不同空间转换背景下所进行的实践体验,以及流动过程中身份认同建构的机制和结果。研究发现:第一,日常生活中空间的割裂强化了城市边缘地区青年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困惑,导致其身份认同呈现出多面“拼贴”的特征;第二,以交通和网络为中介的流动性实践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不妥协性,是青年人连接“现在”与“未来”、沟通自我认同与他人认同的策略;第三,流动性视角下青年人的身份认同建构机制,可以通过对青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居住、工作、消费等行为特征加以考察,他们主要通过自我区隔与求同的弥合、符号化建构、能动性发挥的方式,分别表征和建构了一个“面向未来”的自我、一个“浪漫化”的自我、一个“释放”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5)
网络小说是一种象征性、建构性的认同话语实践,具有强烈的身份认同意义,但目前对网络小说的认同功能缺乏研究。网络小说叙事的一般模式为采用以主角人物为中心的形式展开,其基本元素的排列组合方式即建构了一种认同关系网络和历程。这种认同关系网络的核心是具有"索取型人格"的主人公,他主要凭借个性和毫无理由的机遇取得成功。这种程式化的主角人物认同设置与文本外读者趣味相关联,是产生"代入感"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参与建构读者自身身份认同的可能路径,然而其中所蕴含的非伦理倾向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2)
明晰的身份"边界"是身份认同的重要前提。传统社会中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知识资本"的占有者、乡村少年的"教化者"和乡村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者。随着现代文明和国家行政权力在乡村社会的快速渗透,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边界被逐步打破,成为了囿于课本知识传授和专业标准规约的"教书匠""专业人"以及乡村事务的"旁观者"。要重塑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以振兴和发展乡村教育事业,应完善建构乡村取向的教师选聘和培养体系,重视"小而优""小而美"的乡村学校建设,探索建立向乡村教师开放的新型乡村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6):64-66
出版于1979年的《河湾》是奈保尔的代表作之一,以异乡人萨林姆的视角对独立后殖民地的经济、历史、文化以及身份认同进行考量。在《河湾》中,家族及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变得缥缈被遗忘;异乡人在地理场域的缺失使得河湾异乡人经济上遭遇重创、文化上受到冲击以及身份认同陷入困境。为寻求情感上的栖居之所,河湾异乡人不断逃离,逃离的路径使身份认同不断解构与建构。在动态散居身份建构中,一方面形成了本质身份,另一方面形成了结合/分裂身份。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49-53
京族哈节文化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可分为节庆仪式和文化展演两个发展阶段。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节庆仪式不仅是承载文化传统的历史经验,也是一种活生生的生产力,推动着族群信仰和文化认同的"再生产"。它以信仰、仪式、音声为重建基础,强调表达信仰和仪式过程的重要性,并力图通过节庆仪式文化建构一套行为秩序,强化族群身份和文化认同。而当代京族人不再局限于以祭祀仪式和音声表演的方式来建构行为秩序,更而通过多元立体化的文化展演和宣传方式,向世人展现着其独特的京族海滨风光和哈节仪式文化,从而达到弘扬其民族整体文化认同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甘莉 《建筑与文化》2022,(9):196-199
文章通过文献研究结合田野考察的方法,深度剖析西村坊古建筑群的建筑表象与内在文化精神,从不同维度探究西村坊古建筑群对新宁李氏家族身份认同的建构作用。拟通过分析西村坊古建筑群对新宁李氏家族文脉、家风等方面的建构,探究中国传统民俗古建筑群对家族身份认同乃至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力求为中国古建筑群的研究工作提供丰富资料,为中国古建筑群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创新性视角。  相似文献   

9.
谢天 《华中建筑》2006,24(1):21-23
建筑经典化的实质是表现意义的过程,体现在对宏大叙事的诉求、品牌商品的塑造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建构三个方面经典建筑的制度化运作与艺术的自律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其解决方式为自律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1):108-109
取鼓楼名是侗族传统命名制度,亦是侗族成年礼仪式。通过对取鼓楼名的场所、被命名者、命名者、命名过程等要素的文化分析,认为取鼓楼名对建构侗族身份认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取鼓楼名当前面临消失的境地,认为侗族今日建构文化身份应该重新重视取鼓楼名,通过建立文化自觉意识,借助"民族文化进校园"等教育途径,结合旅游发展,传承这一传统的命名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