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阐述了葛常株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设备的特点,介绍了更换各种塔型绝缘子的方法、工具和试验数据。实践表明,该方法和工具通用性强、安全、工具轻、件数少、携带和保管方便,是较理想的作业方法和工具。  相似文献   

2.
500kV同塔双回线路带电作业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研究了进出500kV 同塔双回线路高电位的方式及配套工具,校核了安全作业距离及组合间隙并在运行线路上进行了等电位作业的现场试验研究。通过测量进入等电位作业人员的体表场强,研究了强电场对人体的影响及安全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海拔50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述了四川电网首次应用带电作业方式检查检修500kV普洪一线的受损导线的成功经验,详细介绍了在高海拔地区应用绝缘软梯法进入强电场的作业方法及所使用的作业工具;简要介绍了等电位作业人员作业前后的身心健康状况及进行连续两年的跟踪观察了解的情况;对在高海拔地区500kV输电线路上实施带电作业所应具备的条件进行了分析,对今后应进行的试验研究提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从管理制度、作业环境及作业工具等方面分析了影响500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安全的客观因素以及人员方面的主观因素,探讨了消除事故隐患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变电带电作业技术的管理水平,保证作业安全,促进变电带电作业的发展,根据带电作业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对目前西宁供电局变电带电作业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讨论。文章以变电带电作业开展的几个项目为例,并根据带电作业的特点,详细讨论了变电带电作业的安全、技术管理、作业方法及操作要求,并对带电作业所使用的绝缘工具的预防性试验方法需进行的改进及变电带电作业停用自动重合闸两个关键性问题,做了技术层面的分析,对变电带电作业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由此说明了保证带电作业安全的关键在于人员的素质、作业方法和工具性能。  相似文献   

6.
随着500kV交流紧凑型线路相继投入运行,在其带电作业的部分停电检修方式、临界距离时机械装置代替作业人员进入电场开展带电作业方式的研究以及带电作业相关标准制定方面,其研究十分有限。为此,本文通过对架空导线的垂直荷载和水平张力进行计算分析,设计了一套用于带电更换500kV同塔双回输电线路绝缘子的成套工具。通过对各部分力学校核分析,证明设计方案安全可靠,可满足作业要求。最后,成套工具在现场进行了应用,证明了工具的实用性,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7.
三峡500kV同塔双回线路带电作业试验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0,他引:6  
胡毅  翁旭 《高电压技术》2001,27(1):57-58
为研究三峡 5 0 0 k V同塔双回线路带电作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分析和模拟了几种典型工况。 1∶ 1真型塔上进行的操作冲击电压试验并分析计算危险率的结果表明 ,在保证规定的安全距离、组合间隙和绝缘工具长度时 ,可满足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要求  相似文献   

8.
余光凯  刘庭  朱凯  聂霖  梁家凯 《中国电力》2022,55(8):143-150
目前检测机构对特高压带电作业绝缘工具开展操作冲击耐压试验时,电极布置仍沿用低电压等级标准,但试验电压和放电间距大大增加,经常出现绝缘工具间、试验电极对大地或周边构架等非试验通道放电的情况。开展了典型作业工况及试验工况下带电作业用绝缘工具标准波头操作冲击放电特性试验,并对试验工况下放电路径进行统计,提出了采用8分裂U型模拟导线的优化方案,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8分裂U型模拟导线可显著降低非试验通道分散放电的概率;对多个试品同时进行试验时,由于存在空气间隙拉弧,试品挂接的水平间距建议不小于5m;试验电极改进后绝缘杆6.3m放电电压为2 417 kV,较标准电极增加6.9%,较典型作业工况下最低放电电压增加32.1%,进行绝缘工具耐压试验时建议根据作业工况的耐压要求对试验电压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9.
500kV双回路铁塔带电作业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三峡500kV双回同塔线路进行了带电作业安全性试验研究、作业人员的体表场强测量及安全防护研究、进入等电位的方式及配套工具研究、停电检修回路上的感应电压计算及安全检修方式研究,通过分析、计算和试验研究,论证了500kV同塔双回线路开展带电作业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对10kV架空配电线路综合不停电作业法中涉及到的旁路电缆、移动箱变和绝缘.Y-具的试验方法及要求分别进行了介绍。旁路电缆试验包括电缆连接检查、绝缘电阻检测和耐压试验等。分析认为,对旁路电缆(交联聚乙烯电缆)进行直流耐压试验,存在诸多缺点。在对试验方案进行比较和应用新型变频谐振仪后认为,对交联聚乙烯电缆应进行交流耐压试验。移动箱变试验包括绕组绝缘电阻检测、绝缘油击穿电压试验、绕组泄漏电流检测和绕组交流耐压试验等。绝缘工具要求定期进行耐压试验,以不出现闪络、击穿和发热等现象为合格;同时,检查绝缘工具外观,不应存在有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带电作业工具的绝缘强度和金属材料的机械强度是确保作业安全的重要因素,借鉴国内外的经验,为开发新项目,对裕度,工具结构与受力,材料选择,加工工艺,传递工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国详尽地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针对500 kV带电作业中硬质绝缘承力工具的局限性,提出采用软质绝缘承力工具替代硬质绝缘承力工具的思路,介绍了软质绝缘承力工具的优越性,并探讨了作业方法.对500 kV输电线路带电作业绝缘工具更新换代、作业方法发展创新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国信 《供用电》2012,29(1):73-77
针对110kV电力线路钢管杆的表面光滑、杆上检修作业空间狭窄、利用常规带电作业方法难以进行绝缘子串更换的难题,研究出对使用占比最高的3种悬垂绝缘子串挂点型式的带电作业方法和作业工具。阐述了该作业方法和作业工具的研究思路和操作步骤。通过在厦门地区的实际应用证明了该作业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近年来送配电带电作业在技术理论、工器具、标准制订、作业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 ,针对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绝缘工具、保护间隙等关系安全作业的重要因素及相关标准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带电作业绝缘遮蔽工具的使用,可有效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针对传统方法中存在安全性低、制作成本高及原材料提取工艺复杂等问题,提出配电带电作业绝缘遮蔽工具的设计和应用进行研究。采用防潮防水的树脂、聚乙烯薄膜、天然乳胶等材料分别对绝缘遮蔽罩、绝缘服、绝缘手套、绝缘靴和绝缘毯等常用配电带电作业绝缘遮蔽工具进行设计分析。利用环氧树脂绝缘板对绝缘隔离挡板、跌落式熔断器的上侧和下侧引线绝缘支架等配电带电作业绝缘遮蔽工具进行优化。将实验结果与传统带电作业方法进行时,结果表明,文中设计的工具实用性更好,在作业过程中对配电无影响,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紧凑型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方式及安全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紧凑型线路塔头尺寸紧凑,相间和相对地距离较小,对带电作业间距、组合间隙及作业人员进出高电位路径带来了较大的限制。为确保带电作业人员的安全,对影响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安全间距的诸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通过试验提出了针对不同过电压水平的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安全距离、绝缘工具最小有效长度和最小组合间隙;分析了保护间隙的原理及设计原则,提出了500 kV紧凑型线路加装保护间隙的作业方式及安全措施,并通过试验得出了相关技术参数。结合现场实际,提出对于进出等电位的带电作业,过电压幅值大于1.80 pu且作业人员从塔身进出等电位时,应采用加装保护间隙的作业方式。  相似文献   

17.
1000 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带电作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易辉  纪建民 《电力设备》2006,7(7):27-29
依据我国及世界各国特高压输电研究成果、前苏联特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经验,结合我国的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的特点以及我国开展带电作业50余年的经验,对1000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后的运行维护情况以及带电作业所需进行的基础研究、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防护用具、作业方式、作业工具等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当前应立即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易辉  纪建民 《山西电力》2006,(Z1):47-49
依据我国及世界各国特高压输电研究成果,前苏联特高压输电线路运行经验,结合我国的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的特点以及我国开展带电作业50余年的经验,对1 000 kV交流特高压输电线路建成投运后的运行维护以及带电作业所需进行的基础研究、作业人员的安全防护、防护用具、作业方式、作业工具等进行了论述,指出了当前应立即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胡毅 《高电压技术》1999,25(4):54-55
对带电作业用绝缘工具预防性试验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就强电场对绝缘工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20.
根据220 kV变电站典型设计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相关国家、电力行业标准与规程前提下,对220 kV变电站内进行66 kV隔离开关至管母线带电断接引线作业的安全距离进行计算与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作业的可行性,并为相关作业方案制定和工具研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