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向承载多种业务的城域传送网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信业的重组,国内的电信运营商形成目前电信、联通、移动三足鼎立的局面,中国移动作为全业务运营商,面对这种业务类型的变化,如何在已有网络的基础上进行演进从而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是目前要重点考虑的问题,结合网络目前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全业务对城域传送网络的影响,提出在全业务运营时城域传送网络技术的选择和演进路线.  相似文献   

2.
专家按语     
电信行业重组、3G牌照发放后,国内三家电信运营商迈入全业务运营时代。各运营商均需从只提供固定或移动单一业务的运营模式,向提供固定和移动相融合业务的运营模式转型,业务融合对通信网络特别是核心网络提出新的需求,运营商需将现有分离的或单一的核心网络演进成为支持多种接入方式、提供融合业务的网络。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移动网络IP化和宽带化的发展需求,移动Backhual向IPRAN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对应不同的移动业务发展模式、发展进度和应用场景,目前业界最看好两种主流转型方案:一种是新建IPRAN,统一承载2G/3G/HSPA/LTE;另一种是对SDH网络进行逐步的IP化改造。这两种转型方案实际上殊途同归,最终的目标——网络是一致的。是一张具有分组交换的心脏和SDH大脑的电信级分组传送网,由此实现高效的网络传送与电信级业务保障、网络管理的有机结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崔江所撰《移动Backhual向IPRAN转型和向FMC演进之路》一文从移动运营商的角度探讨了在移动化、宽带化和ALLIP的业务发展大方向和全业务运营的竞争形势下,移动运营商城域网演进的最佳策略,即首先进行移动Backhual向电信级IPRAN的转型,重点关注IP网络对电信业务的承载性能,同时充分考虑网络带宽/容量扩展性,以及对固网宽带业务综合承载要求的满足度;然后在合适的时机进行城域网FMC转型,启动全业务运营。  相似文献   

4.
基于IMS的固定移动网络融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IMS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了统一的业务提供平台和网络融合的基础,基于IMS的固定移动网络融合是网络演进的方向;对其网络融合架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1 引言 目前,向全业务运营转型在全球成为了一种趋势,无论是固网还是移动的传统主流运营商,他们从各自的业务和网络现状出发,通过不同的途径向固定移动融合(FMC)的全业务迈进.驱动运营商进行融合的原因有很多方面,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可行性,更多的来自通信产业的业务发展和竞争加剧所带来的需求和压力.FMC可以使运营成本得到优化,业务能力的增加促使运营收入得到增长,在保护已有市场的同时争夺竞争对手的市场,同时终端的融合满足客户对简单化的需求.在中国,随着电信重组的尘埃落定,新的3大运营商也拉开了全业务运营的帷幕.  相似文献   

6.
1 引言 传统的网络组织架构和电信传输网络面临从满足窄带的移动语音业务到满足移动分组业务和宽带业务转变的挑战,从技术角度看,这种挑战体现在移动网络的IP化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宽带化.更具体一些,就是传统移动通信网络向3G网络的演进,而与此同时传统电信传输网络也需要实现IP化,以适应移动宽带业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移动增值业务发展策略概述 随着基本语音业务日趋成熟,ARPU值日趋走低,2004年移动运营商在移动增值服务上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的演进也呈现以下趋势:移动增值电信产业链日趋完善。分工越来越明确;行业整合趋势明显;市场需求日趋明确,市场越来越大,同时在不断细分化;  相似文献   

8.
吴江 《通信世界》2008,(34):I0018-I0018
随着运营商重组的尘埃落定,新移动、新电信和新联通将从原始较为单一的业务模式向全业务模式演进,固定通信业务和移动通信业务的融合已成为各运营商后续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新业务市场,也将传统运营商带入了全新的生存环境。国外电信运营商在面对新的竞争压力的时候,纷纷提出了转型计划,通过整合不同的业务和网络,发挥全业务运营的优势,而这其中FMC的实施则是主要的环节。  相似文献   

10.
《邮电设计技术》2010,(7):14-14
一、会议背景 2009年是我国的3G元年,三大电信运营商在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完成了大规模的网络部署和网络优化,3G业务先后投入商业运营,从此人们真正迈入了基于3G承载的移动互联网和多媒体时代。2010年,由于全业务运营的深化、3G业务量的快速增长、网络IP化轮廓的不断清晰,  相似文献   

11.
简讯     
《世界电信》2008,(11):79-80
中国电信逐步增加移动业务 近日,由中国电信接手的CDMA网络正式步入运营阶段,超过1300个服务网点可全面提供CDMA移动业务的办理。同时,中国电信还着手对CDMA网络进行全面优化、扩容、改造和升级,并逐步加入新的移动业务,为用户提供细致入微的“心”级一站式服务。目前,中国电信已有988个合作营业厅完成移动业务加载,有314家电信代理店新增了移动业务代理。其中,多家合作厅和电信代理店的移动业务加载完成率达到了100%。  相似文献   

12.
《光纤通信》2008,(10):42-42
中国电信(下称电信)在“2008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上首次对外推出其移动业务品牌——“天翼”,主要面向个人用户。电信综合部总经理司芙蓉介绍,电信在今年10月1日正式接手联通的CDMA网络后,为保证业务延续性,CDMA业务暂不变。  相似文献   

13.
传统电信增值业务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移动智能终端的迅猛增长和OTT市场的繁荣发展带来了移动数据流量的快速增长,为了应对数据流量的巨大增长,电信运营商纷纷进行网络提速,加大力度投资建设基础网络.然而,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收入并未随着网络建设而同比例增长,主要因为OTT业务中的各类通讯功能减少了用户对传统语音和短信业务的使用量,OTT增值业务地图和内容功能对于电信运营商的定位业务、彩信业务和彩铃业务等更是致命打击.因此,传统增值业务市场出现了大幅的负增长,甚至部分增值业务出现了严重亏损.在全球范围内,OTT业务都在快速占有和代替传统增值业务市场.  相似文献   

14.
爱立信 《电信技术》2005,(11):69-71
传统NGN/软交换主要针对PSTN向基于VoIP的通用网络演进。这种方式虽然能够成功实现分层架构,但对于固定和移动网络的融合以及在移动性和新业务开发模式的标准化和体系架构方面却存在不完善之处。而吸取了3G和Internet全IP多媒体通信的特点,具备领先业务部署能力的IMS就成为运营商面对挑战、增加业务收入、实现网络演进融合的有力工具。IMS是提供高效融合业务的基石,是以电信级服务质量提供融合业务的核心部件。  相似文献   

15.
自2005年以来,基于对新业务开发快速推广、优化网络结构及资源建设的需求,全球许多运营商积极联合设备供应厂商,共同推动IMS的开发。特别是2006年以来,不断有运营商开始试验和部署IMS网络的新闻,除Sprint、Cingular等移动运营商外,Verzion、at&t、英国电信、法国电信等等固网运营商及全业务运营商也开始试验与部署IMS。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和平台以及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电信运营商通信网络的核心价值趋于弱化,传统核心业务市场面临冲击和挑战,收入与流量的增长速度差距逐渐拉大,高资本开支和低单位效益给电信运营商带来盈利隐忧。文章从电信运营商视角阐述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介绍移动互联网技术架构及关键技术,分析电信运营商应对移动互联网影响的核心能力,提出电信运营商智能管道建设的主要内容及业务网络演进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17.
移动增值业务:"钱"景无限 传统语音业务稳步发展,2002年上半年,固定用户1.99亿,移动用户1.76亿.电信增值业务也开始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以短消息为主的移动增值业务发展迅猛.那么什么是移动增值业务呢?简言之,相对与基本电信业务而言最主要的特点在于是由最终用户和基础电信运营商之外的第三方通过应用平台为用户提供业务.增值业务的界定与业务类型无关,无论是语音业务还是数据业务.当然,移动增值业务就是基于移动网络平台而提供的电信增值业务.  相似文献   

18.
汤姆逊公司     
《现代电视技术》2006,(10):153-153
汤姆逊帮助意大利电信 迅速将移动业务从试用转为商用 2006年9月5日,汤姆逊公司宣布,基于今年初意大利电信在都灵冬奥会上的移动业务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汤姆逊与意大利电信已经签署了一项合同意大利电信将采用汤姆逊草谷业务部门的设备将该业务立即推向商用。  相似文献   

19.
《邮电设计技术》2008,(1):56-56
阿尔卡特朗讯助巴西电信全国IP网络转型:阿尔卡特朗讯近El宣布,巴西电信选择其IP/MPLS解决方案建设首个覆盖全国的融合网络。该方案将帮助巴西电信提供固定和移动个人宽带业务以及商用VPN业务,从而简化运营模式,提高业务灵活性,并降低运营成本  相似文献   

20.
固定移动业务融合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信行业的技术变化,不仅促使了下一代网络的发展,也导致了传统业务,如语音业务和数据通信业务的融合.随着技术的发展、管制的放松和市场的需求,固定移动融合(FMC)已经逐渐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