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原有热力计算程序为基础,引入了Craig和Cox提出的效率分析方法,将多级汽轮机通流部分内效率分析与逐级的热力计算结合起来,编制了新的热力计算程序。作者对正失速冲角计算方法作了修正,对叶型损失、二次流损失作了详细计算;对有关附加损失的计算采用了较新的研究成果,并将这些计算方法直接应用于新的计算程序,从而进一步保证了效率分析和计算的准确性。文中列举例有国产125兆瓦汽轮机的多种工况,以及高压50兆瓦汽轮机的特殊工况——甩负荷后因除氧器闪蒸倒灌蒸汽引起汽机超速过程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理论线损计算中的负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潮流程序计算电能损失的负荷模型应用,通过一个不太复杂的负荷模型及程序运算,理论线损的计算结果将与实际更符合。  相似文献   

3.
配电损失是电力系统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本文主要介绍一种通用配电损失计算程序设计方法,该方法可自动生成电力图形,为用户提供一种图文并茂的用户界面,可使程序具有较高柔性,无需修改程序就可适应电网上器件的更换及网络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配电损失是电力系统的一项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本文主要介绍一种通用配电损失计算程序设计方法,该方法可自动生成电力图形,为用户提供一个图文并茂的用户界面,可使程序具有较高柔性,无需修改程序就可适应电网上器件的更换及网络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在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的设计和运行中,电晕损失及地面场强是需要重视的问题。它们均属于输电线路的静电场效应,可以按同一原理进行计算。此外,电晕损失还与温度、气压、湿度等气象条件有关。本文介绍了超高压输电线路电晕损失及静电场的计算程序原理,并有平武、锦辽两条500千伏输电线路以及500千伏同杆并架双回输电线路的有关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评估城市电网用户的缺供电损失,通过分析缺供电损失的影响因素,对分类用户单位停电损失函数(sector custom unit damage function,SCUDF)法进行改进,提出一种缺供电损失计算模型。基于传统用户缺供电损失数据和广州地区第二、三产业的宏观统计数据,采用该缺供电损失计算模型对城市用户缺供电损失函数进行推算,并以广州地区某线路电缆故障为例,采用缺供电损失计算模型、SCUDF法和国民生产总值估算法分别进行目标用户缺供电损失计算,结果表明,在满足目标假设的前提下,缺供电损失计算模型的计算结果更精确,与SCUDF法的计算结果相近,而采用国民生产总值估算方法则欠准确。  相似文献   

7.
电站锅炉效率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锅炉效率和各项损失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改进 ,对计算方法实现了计算机的标准化编程。在计算排烟损失过程中 ,提出空气湿度的修正和采用比热的多项式计算方法。在计算锅炉散热损失中 ,采用最新西安热工研究院所得试验曲线 ,改进了锅炉效率计算方法并提高了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8.
直流输电线路在正常电压运行下允许一定程度的电晕放电,电晕放电产生电晕损失,引起无线电干扰及可听噪声。分析了±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无线电干扰及可听噪声,采用逐步镜像法计算导线表面电位梯度,分析无线电干扰及可听噪声的计算方法,编写计算程序,计算结果表明:改变导线截面、导线对地高度、分裂间距及导线分裂数可降低无线电干扰及可听噪声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动量-叶素理论,使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风力机叶片气动性能计算程序。基于动量理论得出的轴向诱导因子数值在0~0.38范围内是有效的,对于其值大于0.38的情况Glauert给出了相应的修正,但此修正在叶尖轮毂损失F=1时才有效。本文在叶尖轮毂损失F<1的前提下提出应用Buhl修正轴向诱导因子对风力机风轮的轴向推力计算更为准确,并选取一个算例为基础,将本文所采用的修正模型得出结果与该算例结果进行了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所选用Buhl修正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
传统垄断结构下电力输电系统的设计和运行原则之一是运行点不常接近安全边界。然而在新的开放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系统的运行点倾向于越来越接近于安全边界;在这一环境下,如果无功功率支持不足,就可能出现电压失稳。文章提出一种计算静态电压稳定极限点的崩溃点(Point of Collapse)算法。由于崩溃点算法特殊的优越性,该算法得到广泛的关注;然而,其方程的维数约为普通潮流方程的两倍,且不易采用稀疏矩阵技术,故其在大系统中的应用存在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算法,其程序可构筑在标准潮流程序基础上。以新英格兰39母线测试系统为例,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计算精确且计算高效。  相似文献   

11.
双层土壤参数的优化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采用绘图法确定双层土壤参数,然而这种方法对复杂的土壤结构误差较大,且较难实施。本文推出双层土壤参数的优化计算方法和程序,能够更方便地求得合理而准确的双层土壤参数。  相似文献   

12.
孙伟  魏铁铮等 《电力情报》2002,(2):21-22,44
介绍锅炉效率和各项损失计算过程中的一些改进,对计算方法实现了计算机的标准化编程,在计算排烟损失过程中,提出空气湿度的修正和采用比热的多项式计算方法,在计算锅炉散热损失中,采用最新西安热工研究院所得试验曲线,改进了锅炉效率计算方法并提高了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3.
电晕损失是导线电晕特性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建立电晕笼内导线电晕损失的计算模型,将模拟电荷法应用于电晕笼内导线电晕损失计算。采用线电荷模拟交流导线,对正方型截面笼壁分别作镜像处理。当导线模拟电荷量超过起晕电荷量时,分别计算导线上每个模拟电荷点向空间发射的电荷量。考虑空间电荷的影响,计算电晕笼空间的合成电场。仿真模拟电荷发射、迁移、复合过程,计算电晕笼中空间电荷运动,计算迁移过程中电荷运动产生的能量损失。进行电晕笼单根光滑导线、单根钢芯铝绞线LGJ—300/40、单根钢芯铝绞线LGJ—400/35电晕损失测量试验。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基本一致。因此采用模拟电荷法能够较好地建立电晕笼内单根导线电晕损失的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14.
任奇 《山西电力》2002,(6):6-10
应用基于最优潮流计算理论编写的“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解决了运城电网现在无功缺额较大,系统电压较低的实际问题,并应用损失因子法对此次的无功补偿做了评估计算。  相似文献   

15.
农网的特点是线路长、分支多、结点多。这给线损计算造成很多困难。农网负荷曲线变化较大,采用均方根电流法计算线损,结果比较准确;其他计算方法虽可简化计算,但往往计算结果误差较大。采用计算机进行线损计算,既可保证计算方法的科学性,又可保证结果正确。现介绍一种计算程序,供我省农电有关部门参考。程序特点:此程序语句不多,使用时将电阻、结点性质编号、结线特征数字、变压器容  相似文献   

16.
赵学强  黄志龙  李峰 《华东电力》2007,35(12):37-40
在了解和掌握过电压计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初步研究和尝试NETOMAC程序进行过电压计算的基本流程.通过一个操作过电压的经典算例,详细比较了NETOMAC程序与EMTP程序过电压计算结果.初步研究得出,若采用NETOMAC程序和EMTP程序现有的输电线路模型(集中电阻型或无畸变型)进行过电压计算,两个程序的计算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初步推断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NETOMAC程序和EMTP程序在线路模型上存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单位长度等电压损失法是开式电网按电压损失选择导线截面的新方法,特别适用于煤矿井下无分支分布负荷低压电缆截面的选择计算(参见电工技术杂志1985年11期P.24)。该法比同一截面法可节省30%左右的有色金属,根据这一方法编制的BASIC程序,将大大减少煤矿井下供电设计的计  相似文献   

18.
遗传算法在奇点法设计平面叶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提出了一个基于小生境遗传算法的平面叶栅优化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奇点分布法设计无厚翼型初始骨线,在最大厚度一定的条件下,采用NACA-0012型空气动力翼型的厚度分布规律对已知骨线进行加厚得到翼型,从而得到平面叶栅,然后通过遗传算法使平面叶栅表面边界层中的流动损失最小化,以此搜索最佳的骨线形状,已知叶栅的流场分析由一个基于边界元的程序完成,假定总损失与叶栅表面边界层中的流动损失成正比,该损失可通过积分法计算叶栅边界层得到。将该方法应用于ZZ440叶栅的设计,结果显示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中低压线路在实际电压损耗较大的情况下,采用损失系数法计算得到的功率损耗值和电压损耗值与实际值存在较大的差异。针对此问题,提出基于线路分段计算将线路分成N段,然后基于每一段的损耗,采用相关数学公式推导出段数趋于无穷时的线路新损耗估算公式。通过比较损失系数法、改进的损失系数法和有限元法3种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计算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改进的损失系数法可使误差显著降低,尤其是对于线路上电压损耗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1 前言本程序适用于采用鼠笼转子的中小型水外冷式电机。电机电磁计算完成后即可按此程序进行温升计算。本程序采用国际单位制(SI)。八十年代的今天,由于绝缘材料和冷却技术的发展,人们认为电磁设计已不是主要问题,因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设计和冷却参量的计算。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小型电机的冷却方式几乎无一例外地采用自扇冷式,而此种风冷电机的冷却计算已经得出了一套完整的、已趋“典型化”的、并经反复实践证实行之有效的程序。于是,似乎没有必要去采用水冷方式,那只是大型电机甚至是几万千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