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磷菌与聚糖菌代谢模型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生物除磷代谢机理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绍了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磷菌与聚糖菌的代谢模型,并对两者进行了比较。指出有必要对聚磷菌与聚糖菌的代谢机理与生理特性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反硝化除磷的生物化学代谢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Delft科技大学和活性污泥法动力学模型(ASM2D)推出的反硝化除磷生物化学代谢模型,从生物除磷的计量学和动力学两方面介绍了反硝化除磷过程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机理。反硝化除磷与传统好氧除磷的生化反应机理非常相似,两种除磷模式的许多化学计量学和动力学方程可以通用;好氧除磷动力学所涉及的一部分参数同时也适用于反硝化除磷动力学;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氧化单位NADH2所吸收的磷酸盐量(P/NADH2)不同。引起两者P/NADH2值不同的最根本原因在于:以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和以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消耗单位NADH2所产生的ATP量不同。在An/ASBR反硝化除磷系统中,测得该值为1.0molATP/molNADH2,此值较An/OS-BR型好氧吸磷系统降低了40%左右。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生物除磷ASM2d及扩展模型、ASM3及扩展模型、Johansson模型以及生物除磷代谢模型的各自特点。ASM3将贮藏组分引入到所有微生物中,EAWAG的bio-P模块引入生物除磷过程对经校核的3号模型进行扩展。Johansson提出的模型包括特定的有机氮和有机磷组分,它不是ASM2d的扩展,其思想可移植到ASM2d中。生物除磷的代谢模型需要较少的动力学参数,比较有影响的是Smolder模型,Kuba、Filipe、Mumleitner、Brdjanovic等人在其基础上进行修正和扩展,提出了完整的生物除磷代谢模型。 相似文献
4.
5.
6.
采用L9(34)正交试验方法,通过对聚合氯化铝(PAC)、聚合硫酸铁(PFS)、复合除磷剂的除磷小试研究及对上海城投污水公司下属某污水处理厂的化学除磷生产性试验研究,详细论述化学除磷效果与药剂反应时间、药剂种类、投加量及投加位置等影响因素的关系,用于指导污水厂化学除磷装置优化运行及污水厂提标改造。试验表明:宜选择铁铝复合除磷剂作为除磷药剂,药剂投加点宜选择好氧池中段,对于一般城市污水厂,当药剂投加量达到40 mg/L左右时,出水TP浓度有效控制在1.0 mg/L以下。 相似文献
7.
进水磷碳比对聚磷菌与聚糖菌竞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葡萄糖和乙酸盐为混合碳源,考察了进水磷碳比对SBR生物除磷系统中聚磷菌和聚糖菌竞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磷碳比较高(10:100)时,会在运行初期导致系统出水磷浓度较高,但反应器运行40d后,出水磷浓度可降至1 mg/L以下.当进水磷碳比为2.5:100时,单位污泥释磷量、单位污泥吸磷量、污泥含磷量和污泥含糖量分别为7.5 mg/g、8.3 mg/g、2.3%和9.5%;当进水磷碳比为10:100时,上述各指标值分别为12.1 mg/g、14.7 mg/g、6.7%和7.0%.在高进水磷碳比条件下,单位污泥释磷量、单位污泥吸磷量和污泥含磷量均较高,污泥含糖量则较低,故高进水磷碳比对于聚磷菌的生长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在污水污泥中加入有机垃圾共同厌氧消化,有助于调节基质,提高有机负荷率,增加沼气产量和能量回收,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工程投资。厌氧消化研究还结合了国外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段式UASB+AF复合厌氧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着重研究了其快速启动的条件。结果表明,水解酸化段无需调节pH,运行20d后对COD的去除率即可达60%左右且保持稳定;甲烷化段受pH的影响较大,利用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液调节该段进水的pH值在6.8~7.2之间,6d后对COD的去除率即可稳定地保持在30%左右。启动期内,温度对水解酸化段的影响不大,但显著影响甲烷化段,在试验条件下,甲烷化反应的最佳温度为30℃;在水解酸化段不设混合液回流、甲烷化段设置混合液回流的条件下,最佳的回流方式为:间隔2h回流10S。采取上述优化措施后,系统的启动时间可缩短到30d以内,仅为常规厌氧工艺启动时间(3~6个月)的1/3~1/6,反应器的运行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室小试,考察了城市污水经混凝处理所产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结果表明,与单独采用聚合氯化铝混凝的初沉污泥和剩余污泥相比,经聚合氯化铝与聚丙烯酰胺联合混凝的污泥,其厌氧消化性能更理想.通过产甲烷毒性试验、毒性驯化与毒性恢复试验,可以推断混凝剂中铝离子对甲烷菌产甲烷活性的影响类别为代谢毒素类;铝离子对产甲烷菌的50%活性抑制浓度为0.4 mg/L,相当于聚合氯化铝的投加量为40~60 mg/L.建议采用聚丙烯酰胺类絮凝剂与铝类混凝剂联合处理的方法来降低铝的用量,以提高混凝污泥后续处理的效率. 相似文献
15.
小型生活污水厌氧处理装置的构造与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小型生活污水厌氧处理装置的基本特征和构造。该装置具有处理效果好、无能耗、投资分散等优点,适用于我国广大中小城市(镇)的生活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厌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以及基本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简述了厌氧颗粒污泥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厌氧膨胀颗粒污泥床、内循环反应器和厌氧折流板反应器等污水处理反应器中的应用和处理参数。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连续流的缺氧/厌氧/缺氧/好氧中试反应器处理深圳市布吉城镇河道污水,考察了不同季节时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效果,以期为处理布吉河道污水的新建污水处理厂提供运行参数。中试结果表明,在夏季降雨期,当进水COD为36.4~195.5 mg/L、总氮为13.7~29.5 mg/L时,出水值分别为(22.7~87.9)和(10.5~19.2)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1%和26.0%;在冬季枯水期,当进水COD为168.0~317.1 mg/L、总氮为33.0~41.0 mg/L时,出水值分别为(20.2~58.0)和(13.0~22.5)mg/L,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7%和51.4%。当进水氨氮为9.38~39.02 mg/L时,出水值为0.01~8.01 mg/L,平均去除率为96.3%,在恢复运行期出水氨氮浓度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为COD和总氮的3倍左右。进水TP为1.04~5.58 mg/L,出水TP平均为0.97 mg/L。当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5 mg/L时,出水总磷平均值进一步降低至0.30 mg/L,去除率为91.5%,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